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时代的到来使交流手段呈现多模态化趋势,人们意识到话语意义很大一部分是由非语言特征实现的,而传统的以语言为中心的话语分析方法不再能够做到充分全面。由此,多模态话语分析应运而生,研究重心从纯语言研究转向其他表达意义的符号资源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多模态话语分析已有20多年的发展史,相关应用研究不在少数,但对此进行综述的文章少之又少。因此,本文着重介绍多模态话语分析前沿应用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以期对今后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口语诗属于现代诗的一个分支,从其诞生到现在,已成为诗坛的新主流。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和多模态话语分析为理论框架,对Sarah Kay的口语诗Point B进行多模态意义建构。研究重点是利用视频标注软件ELAN对口语诗中的文本、音韵特征和手势进行分层标注和统计,从而分析文字模态的概念、人际、语篇功能及视觉模态的分布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听觉与视觉模态的相互配合、协同能更好地解读作者想要传达的话语意义。  相似文献   

3.
多模态话语的参与,不仅改革了传统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也使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改革中提升了自己的执教能力。为了详细地阐释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多模态话语及其相关问题,本文拟在分析简述"多模态话语"内涵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多模态话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4.
多模态元话语是引导听话人去组织、分类、解释、评价和反映篇章所传达信息的一套机制,具有关心听话人的对话性质,表现出明显的互文性。高级日语的教学实践中引入研究型学习,学生"教师"不能及时关心受众,缺少与受众的互动和对话。本文应用多模态元话语的对话本质,针对演讲、授课、辩论的不同性质提出相应的言语元话语和非言语元话语使用策略,倡导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引入多模态元话语的学习。  相似文献   

5.
笔者选取马里亚诺·拉霍伊(Mariano Rajoy)2011年在西班牙人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和习近平2012年在中国共产党政治局常委见面会上的讲话作为话语分析语料,从西班牙语和汉语两种不同语言本身的语言结构出发,旨在区分西汉两种语言特征的基础上,在语法和语境两个层面对西班牙和中国政治话语中的人称指示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6.
陈稳 《文化学刊》2022,(5):125-128
本文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对李子柒发布在YouTube平台上的视频《喝的是茶,过的是生活》进行再现意义分析,研究视频的画面意义建构,解读其体现出的和静怡真的茶文化以及隐逸田园、人际和谐等中国文化传统特征。  相似文献   

7.
赵瑶瑶 《文化学刊》2023,(5):165-168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的飞速发展,人类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语言上,人类话语正变得越来越多模态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使用多模态理论去分析广告、电影、网页和图片等,Kress和van Leeuwen在1996年提出了视觉语法,这是一个用于图像分析的社会符号学框架。电影海报属于多模态文本,它的特点是将文字、图片、颜色和空间布局等各种符号系统融为一体。本研究以视觉语法为理论基础,采用质性的研究方法解读电影《天生一对》的海报,探讨该海报中的多种模态是如何共建完整语篇的,给读者一个海报分析的新视角,从而对海报的设计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当前,构建中国政治话语体系、掌握国际政治话语权是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建设的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国际政治话语体系建设的研究和理论不断涌现,学者也越来越意识到中国国际政治话语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中国政治话语研究的方向及切入点、理论、研究方法等有待继续改进。同时,目前的研究理论以国外的理论为基础,需要进一步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构建自己的话语理论和体系。本文将主要从身份、语境、和对话行为来看政治话语,为话语分类和政治话语分析提供几个切入点,也为今后研究中国政治话语提供研究方向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无疑是西方媒体关注的对象,然而,一些西方媒体往往对中国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片面、夸张的报道,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本项研究以话语分析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为基础,旨在解读西方媒体对华报道的活语模式和策略以及该现象的话语修辞动因。  相似文献   

10.
与批评话语分析不同,积极话语分析以积极友好的态度,强调通过话语分析构建一个宽松、和解、共处的人类社会。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中,中国临危不惧,快速应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不少国家对中国抗击疫情的决策和行动表示高度赞赏并且支持同中国合作展开抗疫工作。结合这一全球合作抗疫的友好社会语境和各国对中国表示肯定的积极文本语境,本文从评价理论出发,以态度系统搭建分析框架,以各国对中国抗击疫情的评价话语为研究语料,围绕"积极话语是什么""话语传递的态度意义是什么""话语建构的中国形象是什么"三个问题展开积极话语分析。  相似文献   

11.
置身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之中,兼有全球信息传播技术变革新局等因素相互叠加、多频共振的国际传播新生态,业已在海外取得卓越成绩的中国企业,尤其是国企面临着如何平衡多元价值、协调多重身份、协同多元主体、细分多层对象、融通多样话语、创新多模态方式等六大挑战。鉴此,国企亟需做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市场价值与人类共同价值、世界一流企业与中国特色国有企业身份、自我言说与他者言说、本土传播与域外传播、对象整体性与受众差异化、历史话语与时代话语、理性叙事与共情传播、万物皆媒与精准定位、虚拟在场与身体在场等“十个结合”。  相似文献   

12.
批评话语分析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近来受到国内外诸多学者的关注,并引发了一场研究热潮。在认知科学深入发展的影响下,批评话语分析与之结合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本文将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认知话语以及认知语境两种路径出发,深入分析两种路径并总结出特点。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步入新时代,与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巨大转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的国际传播没有构建起体现和解释自己实践经验和发展成就的话语体系,国际话语权仍然掌握在标榜西方中心主义国度里的被动局面尚没有根本改变。2018年以来以中美经贸摩擦为标志的大国博弈,对中国新时代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也提出新的要求和任务。本文着重探讨从国际传播规律的角度出发,构建起一套以主流话语为政治主导、精英话语为学理支撑、大众话语为传播基础的世界广泛认同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4.
教师话语分析是对教师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语言进行分析,旨在发现教师话语的特点及对教学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课堂录像和课堂观察笔记,观察西安某中学的五名英语教师课堂,解读高中英语教师在话语量、提问方式、话语反馈方面的特点及对教学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从生态语言学视角对中美水污染环境新闻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判断双方展现出的生态理念,比对背后折射出的生态哲学观及其成因,并剖析水污染环境新闻语篇中的生态取向,契合的为有益性话语,中立的为模糊性话语,违背的则为破坏性话语,从而推进有关生态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研究。经过对比研究发现:(1)中美水污染环境新闻报道中的概念隐喻类型既有共性,也有差异;(2)中国水污染环境新闻中的概念隐喻多呈现有益性生态取向,美国则多为破坏性生态取向,双方的模糊性生态取向均较少;(3)中国水污染环境新闻中的概念隐喻凸显“生态命运共同体”观念,而美国呈现“经济优先”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16.
面对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霸权,中国对外话语面临自主-适应、标准-情景、应对-主动之间的矛盾,致使知识未能在系统有效的框架范式中形成积累。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可以结合话语交际的基本功能,回归国家话语交往的具体情景,形成具有全局性意义的解释框架。首先,以消解西方话语霸权为目的进行概念生产,形成对外话语的元概念;其次,建构以当代中国为意义中枢的故事范本,开展对话性的语篇联结;最后,区分政治、民间和公共治理话语空间,针对情景需求展开话语修辞。“概念生产—语篇联结—情景修辞”构成了全球话语权竞争格局下中国对外话语建构的整体性逻辑。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关键词"多语对外传播平台作为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研究院、中国翻译协会承担的国家项目,经过短短两年多的努力,已构建起集外宣图书期刊、互联网、移动社交媒体为一体的中国特色政治话语多语种、多媒体、多形态的对外传播平台,成为向国际社会解读、阐释当代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思想文化核心话语的窗口,受到国内外受众的关注和好评。"中国关键词"项目是政治话语体系构建的一个具体尝试,有助于实现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翻译的统一和标准化。当前,政治话语的对外传播应该遵循传播学的一些重要的科学理念和原则。在传播的过程中注意适应对象,用不同的方式或语言表达同样的信息。要建立易于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要改变过去僵化的宣传理念,放弃陈旧的宣传方式,真正地从讲道理转为讲故事,探索一个切实有效的特色政治话语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8.
李倩 《对外大传播》2015,(1):27-29,1
加强对外话语研究,对外形成中国特色核心话语的完整表达和准确阐述是当前对外说明中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中国的对外话语体系还不够完善,影响力与我国现有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匹配。为此,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研究院、中国翻译协会和中国网合力打造了权威解读当代中国核心话语的多语平台——"中国关键词",该平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政治建设""国际形势和外交战略"等五个专题的首批77条核心词汇进行权威解读和阐释,并以中、英、法、俄、阿、西、日等七个语种全球同步发布。其以多语种、多媒体方式向国际社会解读、阐释当代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思想文化核心话语,为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思路和核心理念搭建了一个窗口和平台,成为构建融通中外的政治话语体系的有益举措和创新性实践。  相似文献   

19.
生态话语分析注重研究语言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作用。近年来,基于系统功能语法视角的生态话语分析越来越多,然而以往多数研究针对及物过程参与者角色的分析还不够深入,忽视了小句过程语义表征的复杂性。因此,该文以系统功能语法为指导,综合利用经验意义系统中及物分析模式与作格分析模式,建立起及物—作格综合分析模式,进而在“多元共生,和谐共进”的生态哲学观指导下,结合过程语义分析,建立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生态话语分析综合模式。最后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两篇生态语篇为例对该模式进行实践应用,以检验该分析模式的合理性和实操性,并揭示各生态语篇所含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言论集纳     
<正>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王缉思在2014年第10期《当代世界》刊发的《中美对新型大国关系的认知差异及中国对美政策》一文中认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两国间最大的分歧集中在"相互尊重"这个问题上。对于中方关于相互尊重的提议,美未予正面回应,这反映出两国在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利益取向方面的巨大差异。在中国的政治与外交话语体系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