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德拉·莫汉蒂的代表作《在西方的注视下:女性主义与殖民话语》从发表至今一直被奉为经典,广泛收录于各种西方文化批评论著。莫汉蒂在该文中批判的,是西方女性主义学术话语中建构的"第三世界差异";而本文则从电影媒介入手,考察莫汉蒂"第三世界差异"在电影媒介中的个案表现和普适性,以此审视西方白人女性和第三世界女性在媒介话语生产层面不平等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2.
丁玲是中国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作家。在她一系列以富于叛逆性格和反抗精神的现代女性为主人公的作品里,充溢着追求个性独立、维护人格尊严、与封建道统和男权社会绝不妥协的抗争进取意识,表现出鲜明而深刻的女性主义倾向。这种倾向构成了丁玲女性主义小说创作最主要的魅力和最重要的价值。本文主要围绕丁玲作品中的女性、丁玲作品中女性主义意识表现的特点、丁玲作品中女性主义风格的形成进行了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以来,沉寂已久的女性文学创作再次获得新生。笔者认为,无论是中国作家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译介还是自身的批评实践,都为女性主义文学研究题材的拓展以及形式的丰富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官场女性"这一题材就是在女性主义文学研究视角日益生活化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范小青的《桂香街》很好地开拓了写"官场女性"的题材,立足女性视角,描写不仅深入最基层干部的灵魂深处,而且在传达人文关怀、展现情感记忆诸方面都具有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态女性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文学思潮,萨拉·奥恩·朱厄特的《尖尖的枞树之乡》是美国现代重要的生态女性主义作品。文章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探讨其中蕴含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女性主义促进了女性对身体话语权的追求,继而推动了两性平等建构的社会阶层的实质性改良。曾获布克文学奖的《逃离》,是爱丽丝·门罗的著名短篇集,其揭示和展现了女性在追求主体自由时的困境。女性主义视角对《逃离》中女性形象和女性命运的中译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亚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莎士比亚对她的塑造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女性思想的解放,并促进了女性主义的觉醒。本文将首先介绍《威尼斯商人》及鲍西亚,随后介绍女性主义的内涵,最后从她在剧中精彩的三段表现分析她身上体现的女性主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承载着西方文化的价值观通过社交媒体传到中国,使中国人的思维与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这意味着中国文化特征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西方女性的身体意象也会对中国现代女性的身体意象产生较大影响,其中社交媒体的作用不容忽视,使现代中国女性的身体意象较之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喀耳刻作为西方神话的经典意象长期在后来的文学艺术领域中反复出现。通过对该意象的嬗变进行梳理,发现其在产生之初实则具有亦正亦邪的双重特质,却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被巫化和妖魔化,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大约20世纪才逐渐改善。这一意象变化的背后实则鲜明地体现了女性话语权由缺失到建构的历史进程,其形象的恶化及该种女性类型的存在实则是男性话语权取得支配地位的必然结果。同时,在当代女性主义浪潮风起云涌之际,对该意象的重述也体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和对男性权威的消解。  相似文献   

9.
《心经》是一篇以“恋父”情结为主体内容的短篇小说。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角度出发,剖析作品中3个女性的自我救赎之路,以及在精神维度上所展现的超越传统女性形象塑造的特征,可见:许小寒是恋父者,更是“本我”投射下具有现代女性主体意识的“疯女人”;许太太是“超我”压抑下处于夹缝中的旧式妇女,但她不同于“曹七巧”式的母亲形象,而是具有隐忍智慧的女性;段绫卿是与许小寒互为镜像关系的“天使型”人物,在“本我”与“自我”意识的交替中生存,体现出张爱玲早期创作中的现代女性主义意识。而《心经》本身亦可看作是张爱玲童年经历和女性作家身份焦虑在文本书写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刘畅  张志刚 《文化学刊》2012,(4):141-146
本文从女性导演、男性导演与同性恋阴性气质的导演关锦鹏三个方面结合具体导演及作品,对导演性别与女性主义电影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发现:女性导演的作品不一定就是女性主义电影,一部分女性导演所拍的电影与在导演人数上占优势地位的男性导演别无二致的主流电影,而女性导演一旦表现起女性主义电影来就具备男性导演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大部分男性导演所拍的女性题材电影难以跳脱男性视角的束缚和父权意识的局限.男性导演唯有在影片中消除了男权中心的叙事视角才能拍出女性主义电影:而关锦鹏导演“第三类视角”的电影实际上是他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找寻,难以被复制?因此,导演性别与女性主义电影并不能简单地划等号。  相似文献   

11.
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牵小狗的女人》被美国女性主义作家欧茨于1972年以同名小说形式进行改编。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对比分析这两篇同名小说的女主人公形象安娜,阐释契诃夫笔下的女性是处于失语状态,而欧茨改写后的安娜,则呈现出女性对独立的自我意识的寻求。  相似文献   

12.
女性、女性意识与社会性别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女性、妇女等概念并非单一的、没有时间性的 ,相反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它们具有不同的表达 ,代表不同的意义。女性意识也是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性别观念——“时代不同了 ,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 ,女同志也能办到”——的反拨。进入 2 1世纪 ,作为一个分析概念 ,女性意识的局限越来越明显 ,有必要了解、借鉴西方女性主义的核心概念 :社会性别。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来,人类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生态恶化、资源匮乏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范达娜·席瓦作为第三世界生态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立足于本土知识文化体系的同时,又继承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框架,对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生态危机的根源进行了分析,对西方发达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展开了强烈批判,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生态观。席瓦的生态观丰富了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为第三世界国家生态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女性刊物对妇女的觉醒和民族解放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五四时期"也是我国女性刊物从近代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女性刊物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出现了显著变化。笔者从"五四时期"女性与期刊的关系、期刊中的小说特点、期刊中的女性意识与女性形象,以及女性期刊个案研究等方面梳理了"五四时期"女性期刊的学术研究成果,旨在为我国女性期刊研究积累有用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与前辈相比,海外新移民女作家创作心态与处境大为不同,她们不再执着地表现漂泊的身世之痛,断根之哀,而是以一种积极进取的文化自信和超越二元对立的女性思维致力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她们通过对中国记忆里"女性"的叙事、跨族裔"两性关系"的表达、借"娜拉出走"模式对"身份认同"内涵的升华,表达了她们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对人类普同特质的尊重,对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理解沟通,以及平等对话的美好诉求。  相似文献   

16.
性别理论的演变和性别角色的定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东玉 《文化学刊》2010,(1):140-145
性别理论的出现,与横亘于19世纪至21世纪的女性/女权主义思潮运动的出现和嬗变有着直接的关联。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以来,"社会性别研究"(Gender studies)这一领域日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由于性别理论的前后变化,西方学者对性别角色的概念界定也大体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我们认为,性别角色是生理差异、文化期待和历史积淀等多重元素互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吉尔曼是时代的思想先驱,她的作品对当代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贡献很大。在《黄色墙纸》这篇小说中,她讨论了父权社会下妇女自主权利的丧失,以及所带来的不可弥补的肉体与精神上的伤害。在《黄色墙纸》中,吉尔曼打破了传统的叙述方式,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运用了日记体来描述整个故事。此外,小说中还出现了大量的虚幻描写。文章旨在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叙述技巧,包括第一人称、日记体的运用,以及小说中的虚幻描写,来说明吉尔曼所要表达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8.
芭拉迪·穆克吉是美国少数族裔文坛上颇具影响力的印度裔女作家,小说《茉莉花》是她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女主人公茉莉花(Jasmine)从印度到美国的移民历程。《茉莉花》表面是一个关于主人公名字的故事,实际上隐藏着关于女性主义旅行话语的书写,折射女主人公在新环境中重塑自我的信念。该文从旅行书写中时间、地域空间的转换和由此引发的精神体验两个层面,讨论旅行书写中的女性主义,分析主人公在时空流动转换中的女性身份建构,以及探讨主人公流动身份建构在其名字改变中的体现,阐述旅行书写视域下《茉莉花》主人公实现女性主体建构的历程。  相似文献   

19.
对《海的女儿》已有多角度观照,然并未穷尽对这篇经典童话作品内涵的诠释。本文运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来重读这部经典,尝试从自然和女性的双重视角,来分析女性和自然之间独特的联系,揭示童话中深刻的生态意识和女性关怀,即作者意在重构一个男性与女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偏重于审视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在经济、政治、社会、家庭、精神等方面所遭受的压迫,强调父权制使女性从属于男性并沦为巩固其统治地位的牺牲品。本文拟从父权制的起源与含义出发,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小说《蛙》中的人物形象为标本,探析父权制下"强者"的生存与"弱者"的毁灭,然而,不管是"强者"或"弱者",还是男性或女性,都只不过是父权制的受害者。他们或由于懦弱失去生命和尊严,或在夹缝中苟延残喘,或在饱受摧残后奋力反抗,或在有意无意间沦为帮凶后因内心惶恐而备受煎熬,因此,女性主义研究的重点应脱离性别的二元对立,向超越父权制及其意识形态的领域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