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传统民居建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有重要的实用和艺术价值,是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是多民族聚居地,久居其地的白族,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地域与民族特色的民居。该文以白族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调查访谈,梳理白族民居类型、价值、保护现状与面临困境,探讨白族民居数字化保护的有效路径,为大理白族民居的保护传承及建筑文化数字化数据库的构建提供有益参考。结果表明,加强政府的组织作用,强化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规范建筑文化数字化的数字资源标准,助力白族民居的网络传播与营造数字文化的良好传播氛围,将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  相似文献   

2.
在中共中央"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城乡建设应当切实推进先进文化,积极传承和谐文化,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建筑、新城市。在阐述江南水乡古镇的历史价值、文化精神,及其保护与合理利用理论的基础上,指出江南水乡古镇保护是惠及全民的文化事业,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对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与继承,更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城市、新建筑提供了无限灵感。  相似文献   

3.
黄埔古村——古港建筑文化遗产,记载了广州十三行"一口通商"时期的对外贸易史,因自身文化价值的影响力使之部分保留至今。对其生存构成最大威胁的是,"大拆大建"行为及隐藏其中的各种片面利益关系。加大法制力度、承认私有产权、整治违章乱建房屋、保护建筑文化遗产,并赋予古村重新焕发生机活力的旅游功能,方为名城保护工作的紧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栲栳是黄河宁夏段贺兰县地区传统乡土社会中主要的文化符号,也是我国非遗家族中的主要成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时代价值。但在日常保护传承实践中,往往因看不清现实价值而态度消极,这也是当下非遗发展面临的时代难题。本文以马克思"资本""价值"理论及社会学资本理论为视角,通过"掘价"方式呈现非遗栲栳的历史文化、社会时代及经济资本价值。希望以"现实"价值激发护遗传遗的内生动力,在促进非遗栲栳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非遗的保护传承提供地方性知识及一种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5.
洛阳古都地理景观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古都历史文化保护重心仍限于对单一历史古迹或建筑与街区的保护,缺乏对古都建筑发展所依靠的自然地理格局的整体保护和对历史文化从根本上进行保护。洛阳作为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其历史发展具有深厚的景观特色和传统,其所依托的自然地理景观核心为:"四方门户"和四条河流。试从地理视角出发,对洛阳城市历史的发展做简要分析,并分析洛阳城市发展中的空间变化,从中探寻其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对地理景观格局的分析,确定保护山脉脉络和水系河网的完整性,进而对古都历史文化保护和古都整体风貌规划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6.
世界文化遗产小雁塔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如何让普通大众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它的文化内涵,是文化遗产传播人必须思考的关键问题。本文将从小雁塔的建筑魅力、蕴含的文化精神、后世的累加遗产三个层面解读小雁塔的遗产价值,梳理小雁塔的文化内涵,以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7.
尝试从作为一种城市规划子系统的文化规划视角,提出历史文化名城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分别是有机更新基础上的整体保护原则与强化传统建筑文化认同基础上的适宜性开发原则。前者作为核心原则,既是历史文化名城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规划作用于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路径,旨在推动综合性、整体性地发挥建筑文化资源的作用。后者作为扩展性原则,旨在促进城市开发机构与建筑遗产保护部门紧密合作,充分利用现有的建筑遗产资源,使其与城市的文化教育、文化旅游、娱乐休闲等功能有机结合,提升传统城市空间的活力与公众的文化认同感。  相似文献   

8.
随着各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极具文化与历史价值的历史建筑逐渐消失,舟山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作为全国唯一的群岛城市,对于许多具有海岛特征的历史建筑,缺乏具体有效的方案与行动,这与群岛海洋文化城市建设的大目标不相符。应借鉴杭州、广州、上海、武汉等城市已出台的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及管理办法,尽早制定舟山海岛城市历史建筑保护方案,以让海岛城市的特色文化得以保留与传承。  相似文献   

9.
传统建筑元素是构成地域性文化资源的重要内容,博物馆是传承和保护地域性文化资源的核心机构。在博物馆建筑的整体设计和展陈布局中对传统建筑元素进行分解重组、提取其文化符号进行抽象化呈现,既是博物馆传承和保护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基本手法,也是营造符合现代审美需求之建筑空间的题中之义。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地处福建泉州,其整体设计理念体现了闽南传统建筑的“尚红”精神,空间布局中吸收了诸多传统建筑元素,使古老的闽南建筑特色在现代性博物馆建筑空间中实现了再生与传承。  相似文献   

10.
贵州、湖南和广西在2012年启动了"侗族村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其中申遗村寨的木构建筑保护情况调查和保护方案制订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对广西三江县侗族村寨的建筑保护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以期为下一步开展侗族村寨的建筑保护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多个历史文化名城的相关保护规划文本、地方保护条例(办法)以及地方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的分析,对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地方实践进行总结。"历史文化风貌区"较历史文化街区具有更丰富内涵与复杂性特征,保护规划过程中应注意识别"历史文化风貌区"中出现的新类型与内部价值要素,在探索和完善地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前提下,秉承不同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思路,探索差异化的、量体裁衣式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2.
古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名片。作为古代地方官办学校,汝州学宫不仅在当时具有传播儒学文化与教化当地学子的作用,在今天仍具有建筑、艺术、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通过对汝州学宫的实地调查走访,发现其保护开发与利用现状不容乐观,对其价值与现状进行分析,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与开发汝州学宫,从而探索出一条合理利用古建筑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自1898年以来,随着铁路运输、工商贸易的发展,胶济铁路沿线站点逐渐成为人口物流集散地,并因各自区位、资源的优势,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特征的城镇。近年来,由于铁路站点的重置和矿产资源的殆尽,众多"因矿而兴"的城镇正处于职能转变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键时期。论文以胶济铁路的修筑和煤矿开采运输为线索,对矿业资源型城镇进行历史研究,并从城镇空间形态、城镇景观与建筑的角度考察此类型城镇发展演变的规律,为后续历史价值的评估与保护发展策略的制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时空叙事是建筑遗产再生的一种跨学科视角,同时又回归建筑遗产在历史文化语境下的本体,根植于过去,指向未来.原始建筑中的"方圆之变"、传统建筑中的"居中为正"、现代建筑中的"形式指向"都是时空叙事的模式语言.在建筑创作和建筑遗产再生中运用时空叙事,有利于文化传承、历史建构和空间再造.建筑遗产再生的时空叙事路径与策略可以有以...  相似文献   

15.
历史文化街区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地区,也是保护与发展冲突最为集中的地方。在城市更新的时代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在更新发展过程中往往面临建筑质量维护欠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缺乏、历史环境整治不当、生活延续性割裂等问题。在“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下,重点关注街区安全、全龄友好、文脉传承、合理发展和公众参与5个方面,结合部分城市的实践经验,对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技术方法和实践模式进行综合思考。  相似文献   

16.
南宋皇城大遗址作为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金名片,是南宋文化的重要历史载体,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场所精神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经济效益价值、社会时代价值。本文通过对南宋皇城大遗址文化资源的挖掘、梳理、研究、保护、创新,从"生态博物馆"视角出发,有机融合遗址历史空间与现实空间、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展示空间与研发空间、教育空间与娱乐空间的保护与发展模式,综合运用多种展示形式,全面呈现南宋皇城大遗址完整的历史文化意义,推动杭州文化高品质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是城市的世界,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的国家战略,也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这是研究大运河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洞悉的大势。以大运河城市群为总体框架建构运河城市文化共同体,推动运河城市形成深层次的文化认同与价值共识,在实践中保持战略及发展步调的一致与协调,是避免大运河世界遗产资源因过度使用而陷入"公地悲剧"的重要战略思路。以共建大运河文化城市群为契机,切实解决长期以来在名分、资源、投资、项目、客源等方面的"单打独斗"和"恶性竞争",在集体履行保护大运河世界遗产"完整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实现运河沿线城乡的共同繁荣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笔者实地走访调查江苏南通历史文化街区,以拍摄、绘图、查阅文献等方式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分析南通传统民居的建筑样式。该文以流传至今的明清时期南通老城区偏西部和平桥附近小巷内的典型大宅为范例,细致阐述南通传统的民居格局,并就屋脊、瓦当等装饰细节追寻当地民众的传统等级观念,以及风水思想。通过研究区域建筑风格,探讨其反映的城市文化形象,并指明保护历史建筑、文化街区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潘玥 《中国名城》2020,(4):34-44
在乡村振兴的目标下,建成遗产该如何保护和存续在许多国家均是难题。通过追溯英国处置乡村中的风土建筑这一建成遗产的重要组构部分的整体特点,对其价值认知、保护历程及规划体系的形成,进一步结合科兹沃尔德乡村保护案例的规划政策分析,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英国风土建筑保护的策源力。即包括贵族乡绅在内的精英阶层对乡村自然景观营造和保护旨趣一直有其社会传统性;赞美自然和乡村生活的浪漫主义者进一步通过包含风土建筑在内的英国风景建构为英格兰的民族身份认知物;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生地,较早开始对工业文明的进程带来的后果进行反思,保护乡村的建成遗产及其整体环境作为善性立法和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的体现,并较早地通过制度建立被纳入正当化、合法性的保护框架中。最后指出英国社会普遍达成的有关风土建筑及其文化地景整体性保护的共识与规划制度的配合是英国乡村大范围的建成遗产能够被成功保护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传统民俗文化和比德审美意识等方面,诠释陈氏庄园建筑装饰艺术所蕴含的意境和内在文化精神,旨在从古建筑及其装饰艺术中提取若干文化符号,对当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的保护和研究形成借鉴作用,从而提升现代建筑设计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