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6至18世纪中国传统文化西传欧洲的历程也是西方认识中国的历程,中国传统文化被解读为没有宗教信仰、无神论的文化,形成了所谓的16至18世纪欧洲的"中国无神论"。探讨"中国无神论"的思想根源离不开当时欧洲社会历史的宗教属性,不同的认识产生于中西传统宗教文化关于宗教信仰认识上的差异,进一步表现为中西宗教文化传统对有神论与无神论认识上的差异,其根源为基督教一神论传统教义的绝对排他性。  相似文献   

2.
16至18世纪中西文化交往的历程也是中学西传及西方认识中国的历程。自然神论是西方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儒学的切入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欧洲思想运动的联结点。自然神论源自古希腊,特指欧洲17至18世纪的自然神论,尤其是法国启蒙时期的自然神论。欧洲的历史变革,把传教士传来的中国儒学思想推上欧洲的历史舞台,融入欧洲历史进程,对欧洲自然神论的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启蒙时期的德国处于分裂状态,且从政治上看不到统一的希望。思想界想通过塑造德意志民族性,力求在文化上先统一德国,该时期的文学就承载了此项任务。与欧洲启蒙整体思想不同,德国思想界更重视"向内"。且受此影响,德国文学也形成了重视感性和个体,慢慢疏离理性的特点。这种特殊方式一方面促进了德国民族性的创立,另一方面又使德国疏离于欧洲启蒙体系,民族特色鲜明,为未来的发展埋下了潜伏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作为哈耶克法哲学思想渊源的苏格兰启蒙哲学、奥地利学派以及波普尔、波兰尼的思想中,各自蕴含着某种与后现代主义相一致的要素。在此基础上,哈耶克与后现代的理性观通过对启蒙理性的反思消解了理性的至上权威,并将非理性因素推回台前,因此他们的自由主义具备有限理性特质和个人主义色彩。在知识论上,哈耶克与后现代均具有主观性、情境性和默会性的特征,通过对传统知识论的反思,他们阐述了各自对元叙事话语和极权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当丰富与精深的内容,更具民族性与历史性,对当代人的生产、生活和思想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当代人并不能完全科学与合理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发扬与继承上也缺失理性。传统文化对于当代社会发展到底有哪些价值,还需要全面、深入地分析与传播。本文主要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传承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先后在中国和欧洲暴发,欧洲涉华舆论也在角色和逻辑的转换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性变化。欧盟官方将疫情期间中欧之间的舆论互动定义为"叙事之争",这种政治化的解读不利于中欧双方建立和巩固理性、客观和积极的相互认知。欧洲涉华舆论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与中欧经历的不同防疫阶段密切相关。疫情期间欧洲涉华舆论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官方与民间舆论有差异有交集,欧洲涉华舆论存在国别与区域差异,传播方式及其效果具有多样性和交互性,中美舆论交锋影响欧洲涉华舆论。为克服欧洲涉华舆论变化的消极影响,首先,中欧双方应当共同确认疫情是人类公敌,反对政治化和污名化,携手遏制疫情和"舆论病毒"的传播。其次,中欧制定和实施抗疫措施都立足于本国实际,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双方应当相互尊重并拒绝将防疫问题上升到"制度比较"层面。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吸收了法家、道家、佛教等文化,逐步形成和发展。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虽有很多积极的方面,但总体上说来仍存在很大差距,抑制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本文就神和人的关系、处世与思想追求、科学理性精神、人权、性善及性恶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8.
迈克尔·波兰尼,英籍犹太裔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其主要著作《个人知识》提出长久以来人们忽视的人类认知理性中的一个重要层面,即缄默的理性。该理论对传统理性批判哲学思想的中的"权威""信念""传统"在科学发现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肯定了理性分析的重要地位。同时,提出在人们的认知运转中存在另一种与认知个体活动无法分离、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隐性认知功能。甚至有人说,意会认知机制的揭示甚至是"哥白尼革命"式的发现。本文将通过对"个人知识"的探析,分析波兰尼思想对科学哲学的认识论向后转向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化热"以及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广泛传播和影响推动了中国美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85一代"的艺术家以西方现代艺术观念为旨归,批判艺术创作中的政治性因素,提倡理性绘画,深刻反思检讨传统西化思维的思想局限,进而探究"85美术运动"形成的演变趋势以及原因,并清晰地彰显近代中国艺术思想上扬的轨迹,也反映了"85一代"艺术家的成就与得失。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成了民族历史上的道德品质、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可以说是中华文明成果的创造力源泉。在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背景下,人们更容易接触到多元文化与新鲜事物,同时也在所难免地受到文化冲击。特别是青年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需要具备科学思辨、理性批判的能力,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筑牢自己的思想根基。此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工作显得格外重要。该文分析了辅导员队伍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从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育人的实践路径以及方法创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林业思想与文化分典》辑录了我国古籍中与林业有关的生态思想、管理哲学和生态文化等内容,分为"林业思想""森林植物文化""森林动物文化""动植物图腾与神话"以及"山林游栖文化"5个总部。林业思想总部主要关注古人对森林生态、林业产业等问题的认识,下设天人和谐、森林功效、林业科技、林务管理4个主题,我们广泛搜集史料,撷取精华,以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传统林业思想的概况及发展过程。"天地变化,草木蕃"。花草树木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良好生境,也是反映"天人和谐"的晴雨表。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古人形成了尊重自然、顺  相似文献   

12.
张宪平  夏国荃 《职业圈》2007,42(24):187
文章整理了历史的变化、分析现存的问题,提出了一个积极的思路,即恋爱中发挥理性的主宰,达到传统与现代的统一,升华感性与理性的交融,解决大学生快餐恋爱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饱受外国列强侵略,仁人志士纷纷对时局提出自己的理解看法与建议。在日本接受过教育的蔡锷将日本以及欧洲的情况与国内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提出了自己对时局的理解,阐述了对于中国人精神萎靡现象原因的理解,并对于针对军队中的治理的方式提出了建议。他主张从传统思想中寻求问题的答案,以儒家伦理道德唤醒国人的心智,并建立起兵强马壮的军队。  相似文献   

14.
人文主义传统历史悠久,在西方的历史文明中有着鲜明的发展印迹,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意义深远。人文主义的核心是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是对人的价值、尊严和生存意义的积极关注。以人为本、张扬理性、精神关怀共同构成了人文主义的价值追求。在西方人文主义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催生出了众多优秀的文明成果,西方的法治文明尤为重要。换句话说,近代西方法治思想中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人性中的弱点预示了法治的必要性;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奠定了法治的可能性;人类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与法治的契合性。  相似文献   

15.
《孝经》以孝为内核,提出了"五等之孝"的孝道养老实践标准和"五致三不"的行为准则,从个人家庭之孝向社会孝延伸和扩展,力主德仁,以律辅孝,治国齐家,孝治天下,形成了一套尊老、爱老、养老的孝道养老思想体系。《孝经》中的孝道养老思想精华与糟粕并存,要理性对待,合理去留。现今社会,要注重传统道德规范的现代转换,重视孝道、养老,继承和发扬"养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成为高校经常性的工作,为高校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教材。挖掘并延伸重大突发事件中思想教育内涵,在文化、育人的视野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和模式,引导大学生理性表达爱国热情和诉求,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理性思维能力,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契机。  相似文献   

17.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孔子之"仁"从三个层次进行描述即以外延描述、从人所具有的品质层次对"仁"进行内涵式的描述、对"仁"的超越层面的描述。这一过程体现了孔子道德思想从感性出发达到理性认知,最后达到无限境界的特点,从而彰显了孔子思想的道德理想主义特色,即以无限超越的理想为旨归,注重实行与理性认同合一的品格。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强调了进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再度强调"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一精神的提出为该研究指明新的方向。但是,一直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少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一定程度上主张对人性的关注,对受教育者自身成长和成才的关注。本文试图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缺失和不当的心理疏导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郭予萍 《职业圈》2012,(29):39-39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转型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深刻调整。如何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坚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性剖析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古代城市的演变史与规划思想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提出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根源于中国文化,中国本土文化和实践形塑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还提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存在"天、地、人"三元制衡,分别以此为框架形成"以天为本"、"以地为本"、"以人为本"的并进的三条思想主线。中国本土城市规划思想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以"王权"为中心,二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三是对自然的崇拜;而此三特征则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三元制衡与演化的不同结果。最后提出"回归本土"将是当下城乡规划应对城市发展危机的一条可选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