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旨在探讨19世纪末期,澳门华人慈善组织成立的理念及行善方式,并在与中国传统善会及西方慈善机构的比较下,探讨这些组织特殊的组织模式。发现既有中国传统善会与地缘及血缘结合的背景,也具备西方慈善机构全民共济的特色,故此这个时期的澳门华人慈善组织,具备了中西方文化共存的特殊背景,展现澳门独特的社会面貎。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作为世界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们生活的年代处于同一时期,虽在思想观念上存在一些异同,但他们思想中的"善"和"仁",都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向往。亚里士多德的"善"指的是对职责履行的完善,是一切行为的最高目的;孔子的"仁"是一个较高的道德范畴,同情心、道德、平等、孝悌、忠恕等都属于"仁"。本文即具体探析亚里士多德的"善"和孔子的"仁"及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集体与个体的概念在近代中国的"转型时期"(1895-1925),前后出现着戏剧性的变化。在前期里,集体意识曾经以"群"的概念为主流知识分子所讴歌,而相对于"群"的、强调个体意识的"独"的概念,则受到相当的贬抑。但是到了转型时期的后期阶段,即是进入"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5),集体意识受到了主流知识分子猛烈的攻击,其中作为"群"核心观念的国家与家族,尤其受到严厉批判。而以强调个体意识的"独"的思想的出现——个人主义观念,则受到主流知识分子广泛的回响。近代中国的转型时代由"群性"探索到"个性"追求的价值转换,对后来的思想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主要将透过新文化运动时期主流知识分子对家庭与家族制度的反思与批判,探讨近代中国从集体意识走向个体意识之变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朱熹的理论中,大学之道重在"格物"之功,更重在长久积习后的豁然贯通,并以此达到"至善"境界。而"至善"的精髓就在于众人应"知其所止",使道德建设臻于至善,最终成就个人认知与德性的圆融。作为儒家思想的践行者,儒者理论层面的"知"始终离不开生活中的"行",如何让"格物"启发过后的本心之理指导实践是"内圣外王"之道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5.
抗战胜利后,近代中国最大的慈善团体中国红十字会进入了"复员"时期,工作重心由战事救护转移到社会服务上来,为此提出"服务社会,博爱人群"的口号,开  相似文献   

6.
朱熹认为"人心""道心"人人皆有,指出"人心"生于形气之私,"道心"原于性命之正。心,虚灵知觉,人心、道心、善心都只是一个心,是心的不同存有状态。善心,执中之心,达于至善,即是本体也是功夫,而修养功夫之善使摇摆于善恶之间的危殆之人心无时无刻都在去恶而择善,并最终积久贯通达到至善的境界,使人的内在心灵之善与宇宙的外部秩序之善自然融合,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  相似文献   

7.
学术文摘     
《文化学刊》2011,(6):10+15+20+39+43+51+59+75+99+105+111+115+147+171+180-10
关于我国慈善文化建设的多维思考武菊芳、薛涛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一期撰文指出,当下我国慈善事业相对不振,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究其缘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使然,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我国公众慈善意识淡漠,整个社会慈善文化缺失。  相似文献   

8.
慈善事业的发达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是实现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慈善意识不是天生具有的, 而要靠后天的培养。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慈善意识, 营造全民参与慈善的良好氛围, 推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既是化解我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贫富分化等诸多矛盾, 避免出现社会动荡的重要措施, 也是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提升国民道德素质,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宗杲的禅学思想处处体现了其禅法的不二性和方便善巧性。宗杲禅学思想的"不二"性既是对本体境界的描述,又是对本体之用的展开;宗杲禅学思想的"不二"性既反映了其思想的发展脉络,又诠释了其思想的圆融性。以"不二"观为突破口,可以很好地把握宗杲禅学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来,公益慈善事业迅猛发展,现代慈善体系逐步建立。“依法治善”、专业化管理等先进理念应用于行业实践,社会爱心凝聚成磅礴力量,助力实现“全民奔小康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宏伟目标。如今,中国正积极塑造真实、立体、全面的国际形象,努力争取同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在这方面,笔者认为公益慈善领域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1.
以周秋光教授为第一作者的《中国慈善简史》已于2005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问世。慈善是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传统美德,回顾中国慈善事业演进的历史,对于认识当今社会慈善活动的思想渊源及其社会条件,对于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中  相似文献   

12.
张益 《文化交流》2008,(8):21-24
瑞安市桂峰乡退休干部、爱国侨眷杨余律荣获2007年度"中华慈善奖"提名奖后(全国共40个单位和个人.杨的感人事迹刊登在本:N2007年第2期),我作为杨余律先进事迹的撰写宣讲者,应民政部之邀陪同他于4月11日赴京参加"中华慈善奖"的颁奖典礼.短短5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几位慈善楷模以及众多热心慈善事业的社会名流如于丹、白岩松、敬一丹、沈冰、杨澜、陈光标等欢聚一堂,共促慈善,人们欣慰地看到慈善作为一种深沉又闪光的文化,正日益渗入人心.……  相似文献   

13.
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美化日本殖民,形成"新皇民化"现象,其目的是重构台湾近现代史,彰显"台湾意识"。这客观上的确使得岛内"台湾意识"增强,需要北京因势调整对台政策。  相似文献   

14.
发自内心的自愿参与才是慈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群伟大慈善家的背后耸立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公民社会. 近日,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向中国近50位富豪发出私人晚宴邀请,以慈善为主题在北京小聚.然而与以往盖茨、巴菲特的天价晚宴探讨如何创造财富不同,此次关于探讨如何使用财富的免费慈善主题聚会遭到一些中国富豪的"婉拒".随之而来的是舆论对"婉拒"者的刨根问底,对富豪不捐款的百端揣测,对盖茨和巴菲特慈善聚会用意的不断曲解.  相似文献   

15.
4月9日,由国家民政部主办的中国慈善领域最高政府奖——第七届"中华慈善奖"在京揭晓,一批民企榜上有名,似乎中国的企业家们越来越关注慈善事业了.无独有偶,最近美国的媒体把比尔·盖茨称作比尔·盖茨2.0.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退休之后的比尔·盖茨华丽转身,开始专注于做慈善了,是一个升级版的比尔·盖茨.对此,我曾在《财经郎眼》中指出,在美国做慈善好像不光是企业家行为,有点像全民行动.美国人怎么那么热衷做慈善呢? 2008年美国慈善捐款额高达3076.5亿美元,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2%,而且,其中75%来自个人的捐款.中国呢?慈善捐款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还不到万分之五.所以可以看出来这个差别非常大,美国是全民慈善,我们只是少数.  相似文献   

16.
4月9日,由国家民政部主办的中国慈善领域最高政府奖——第七届"中华慈善奖"在京揭晓,一批民企榜上有名,似乎中国的企业家们越来越关注慈善事业了.无独有偶,最近美国的媒体把比尔·盖茨称作比尔·盖茨2.0.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退休之后的比尔·盖茨华丽转身,开始专注于做慈善了,是一个升级版的比尔·盖茨.对此,我曾在《财经郎眼》中指出,在美国做慈善好像不光是企业家行为,有点像全民行动.美国人怎么那么热衷做慈善呢? 2008年美国慈善捐款额高达3076.5亿美元,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2%,而且,其中75%来自个人的捐款.中国呢?慈善捐款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还不到万分之五.所以可以看出来这个差别非常大,美国是全民慈善,我们只是少数.  相似文献   

17.
慈善义演是近代都市兴起的一种娱乐文化现象。民国年间,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在其一生光彩照人的舞台艺术生涯中,曾积极参与各类慈善义演活动。究其动因,既有时代与社会的外部因素,也有其个人成长的家庭环境因素。纵观梅兰芳的演艺人生,他在民国时期的慈善义演大致经历了初始期(1912—1919年)、高峰期(1920—1939年)、复归期(1945—1949年)三个阶段。从筹募善款的目的与用途,其慈善义演活动大致可分为爱国救亡、赈灾济贫、助医兴学等三类。梅兰芳的慈善义演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可为中国近代慈善义演兴起、发展与衰微全过程的一个缩影,也是透视近代慈善义演发展演变的一个典型样本。  相似文献   

1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要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创新宣传理念、创新运行机制,汇聚更多资源力量。2019年直至今后一个时期,5G技术的到来将让媒体迎来"信息随心至,万物皆可及"的智媒时代,这为外宣网站提供了机遇与平台,是对外传播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支点。  相似文献   

19.
《大学》中的幸福观浓缩着儒家德性幸福思想的精华,是指导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拓展功业境界、安身立命的基本价值取向,体现着"治心"与"治人"的双向度建构过程。道德主体的内在生命扩展是获得幸福的先决条件,而修身则是沟通"圣"与"王"的中介,将德性的先验性与外在事功的无限性拓展为实现"内圣外王"境界的幸福之路。《大学》的"三纲八目"将一条清晰的逻辑线索展开,为人们获得幸福的途径指明了方向。循着这样的修为次第,人们可以在德性的完满与现实生活的合理抱负中获得至善的幸福。  相似文献   

20.
汉末至魏晋二百余年是中国书法由古拙向"新妍"渐变,奠定以王羲之为宗的书法审美体系基础的重要时期,也是玄学发展成为一门容纳儒学、道学、刑学、名学等思想,成为热点思潮的时期。玄学的兴起与发展为书法审美自由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土壤。这二百余年间,书论成为书法与玄学之间的桥梁,在历经钟繇、卫氏家族和王氏家族的不断融合发展完善后,王羲之"尚意"书法理论体系终于形成。可以说,以玄学为意识形态基调的魏晋社会,造就了王羲之和王献之书法的"新妍"面貌;王羲之和王献之书法又以其在书法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促进了魏晋玄学理念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