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靖姑是闾山派女神,也是妇女儿童的保护神,其信俗文化在柘荣有广泛的传承,迄今600多年。但是由于社会变动,陈靖姑信俗传承在上世纪40年代一度近乎中止,直至90年代开始复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力开展,陈靖姑信俗的宗教性逐渐减弱,民间主体被动化的改变等,显示了列入"非遗"后政府对民间信仰的强力在场。虽然如此,民间信仰类"非遗"想要更具生命力,需要政府建立群体性传承人制度,并搭建与相关人士平等沟通的平台。  相似文献   

2.
《文化学刊》2011,(3):97-97
路遥在《文史哲》2010年第4期撰文指出,中国民间信仰历史悠久,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必要从其产生和发展的土壤——中国传统社会中予以考察。中国传统社会早期并无独立的宗教。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其中国化与民间化的过程中,为民间信仰提供了新的神灵崇奉和仪式行为,提高了民间信仰的层次。  相似文献   

3.
"茶果节"是高要市宋隆河流域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信仰内涵已逐步淡化,拜祭仪式亦趋简单,但"吃"的特色仍旧凸显。"茶果节"的复兴是由于其在当今仍具有调适身心、延续认同、促进交往、活跃经济等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4.
民间剪纸是中华民族鲜活、典型的符号象征,浓缩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深挚的民族精神。滇西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少数民族多样性和民俗文化特点尤为突出的地区,其中孕育了形式多样的民间剪纸类型,这些剪纸类型广泛活跃在滇西少数民族民俗生活、信仰习俗、生产、仪式等方面,在用途、剪纸纹样和文化意蕴上彰显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随着剪纸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滇西少数民族剪纸文化已成为建设云南文化大省的重要任务,只有把握由传统认知、社会发展和自身传承方式造成的发展困境,才能充分发挥云南多民族文化共同体的资源优势,为民间剪纸的传承和发展谋求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5.
宗教蕴含丰富的思想文化,其历史起源可帮助我们还原历史。莲池会作为白族地区特有的民间宗教女性信仰现象,积淀了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追溯其历史根源可以还原南诏历史。基于此,本文力在发掘莲池会在白族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白族丧葬仪式对于白族文化的传承、社会的教化、社会的团结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构成白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价值。该文运用阿诺尔德·范热内普的“过渡礼仪”概念对白族葬礼仪式进行分析,并对洱源白族丧葬仪式所蕴含的信仰及其价值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7.
"二月二龙抬头节"文化节是北京高碑店村的一项文化品牌活动。从2012年恢复以来已经举办了七届。文化节主要有祈福活动——祭祀龙王、行香走会、学童开笔礼、漕运放生、二月二家庭习俗、民间手工艺以及二月二习俗展览等活动。该节俗活动已成为高碑店民众一年一度开启新年的象征,同时也成为周边村里社区居民聚会的时间节点,每年定期的举行公共仪式增进了社区内部的凝聚力,节日习俗已经融入了社区生活,传统文化得以活态传承。本文将通过几年的跟踪、调查、访谈的形式记录了二月二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同时也引发了对于社区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些启发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在新时期诸多含有民间信仰叙事的小说中,渐次形成了一系列的或真或幻、或恍或惚、人鬼不分的离奇故事,使得这种小说平添了一种摄人心魄的怪异色彩、荒诞效果。这些作品把审美的目光关注到"民间信仰"这一精神领地,透过它来探究人生的真知、真谛,以及一种"民间—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9.
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杭州,有一座海拔仅35米的山——孤山.在这西湖边最小的一座山上,坐落着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的西泠印社.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云烟 ,从"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出发的西泠印社不仅在海内外金石书画界享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更以其传承的文化、坚守的信仰、不绝的风骨闻名于世,增加着孤山的精神海拔,印刻下"天堂之城"的...  相似文献   

10.
傩是中国最古老、生命力最顽强的一类文化现象,起源于史前社会原始初民所信奉的驱赶巫术。在万物有灵观的驱使下,融汇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等意识形态,在传承流变中滋生出傩戏、傩歌、傩舞等文化形式,形成丰富深刻的傩文化体系。还傩愿属于傩文化支系,是盛行于湖南湘西苗族地区的一种酬神还愿仪式,具有明确的仪式主题、庞杂的信仰体系及完整的仪式流程。本文主要对湖南省凤凰县禾库镇龙角村还傩愿仪式进行调查研究,并介绍湘西苗族地区还傩愿的仪式主题和信仰体系,为深入研究傩文化、还傩愿仪式以及湘西苗族地区的区域文化做出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本文整理了澳门各庙宇历史中与"袪病"有关的内容,结合澳门历史上重大的疾病事件,疏理社会出现大型医疗危机时,民众如何透过庙宇和神名崇拜以消灾去病,以研究澳门庙宇和民间信仰中的治病元素和"袪病"文化,探讨民间信仰对社会民生事件的影响,以及当中透露的民俗文化和精神信念。  相似文献   

12.
吴世旭 《文化学刊》2013,(5):111-115
1980年代以来的民间庙宇重修体现为一种权力互动的文化表征,在特定的学术话语中被表述民间信仰活动复兴的结果。实际上,庙宇重修的根本原因乃是社会性的,本文认为,庙宇之社会生命的维持既依赖于物质性的建筑,也离不开仪式活动的展演,二者都是地方营造的特定方式;正是通过这种地方营造,庙宇具备了将不同的人、事、物吸纳进来的资质,因此,庙宇重修实为地方营造在宗教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达,其根本意义和房屋的建造与重修一样,在于为人之存在提供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的庙宇重修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与文化现象,这与民间信仰活动的复兴直接相关。但是,以往的研究大都执着于从观念与制度的层面上来探究民间信仰的复兴,而对庙宇重修这一重要的因素尚缺乏足够的重视,似乎它仅仅是民间信仰复兴的结果和表征而已。本文试图从民间庙宇的社会生命这个角度来重新审视民间信仰复兴的内在机制,并希望阐明如下观点:作为民间信仰活动得以展开的地方,庙宇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将不同的人、事、物吸纳进来而具有了社会生命,民间庙宇的重修源自这种社会生命的本色及其变化,又反过来推动了民间信仰的复兴。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与制度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佟玉权 《文化学刊》2011,(1):128-133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传承人保护制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保护制度建设,应该坚持认定制度与申报制度相结合,注意关注传承人队伍中的特殊群体,支持对民间信仰及其习俗的传承,并特别重视传承环境的建设,以此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民族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南边道场丧葬仪式主要流传于湖南岳阳湘阴地区,其法事活动用独特的丧葬仪式和音乐祭奠死者的亡魂,为死者举行一个隆重的告别仪式,表达了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思。其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当下受到了一定冲击,正逐渐衰退,我们应采取必要措施对其实施保护。本文对逐渐衰退的丧葬仪式及其音乐进行考察研究,以期能有助于传统民间音乐形式的保留和传承。  相似文献   

16.
小引 超自然信仰是与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精神现象。是否可以这样说:尽管超自然信仰产生于原始社会,但即使社会生产力大为发展了,还会有超自然信仰的存在。在现代社会中,超自然信仰仍然在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超自然信仰之所以如此古老又如此普遍地存在于人类社会各个阶段之中,其原因在于,无论是原始社会,还是阶级社会,无不具有超自然信仰赖以存在的共同条件,即人类在自然和社会面前的软弱和无  相似文献   

17.
李阳 《文化学刊》2011,(5):100-103
民间信仰有其无法遏止的流传趋势,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之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过广泛的影响,甚至成为支配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力量,虽然民间信仰从未获得其合法化的地位,但是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它们都不同程度地起到了公序良俗的道德规范作用。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修补民间信仰的文化断层,重建民间信仰的社会空间,不仅仅是民间信仰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且是在与国家意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调适。最大限度地发挥民间信仰中的”善行观念”和包容精神。使之成为联系国家与民众之间的文化纽带,将社会转型趋向于可预期的社会行为,找到区域文化认同的契合点,以文化创新带动制度创新,从而实现社会变迁的平稳过渡,这将是实现区域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古朗水乡的信仰建筑自成体系,包括祠堂建筑、宗教建筑(三大宗教和民间信仰建筑)、社稷、石敢当等,多元丰富。通过统计分析信仰建筑的构成,发现其信仰体系的4个特点:数教并存,民间信仰体系庞杂;儒教为表,道教为里;遗留母系氏族信仰特点;受水文化的深刻影响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正民俗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代代传承的结果。民俗文化的特点是具有民间约定性、相对稳定性、可传承性和可变性。稳定性和传承性是民间约定性长期存在的保证,相对的稳定性是民间约定性存在的基础,也是可传承性的前提条件。既然稳定  相似文献   

20.
人类学中的仪式是一种文化现象,被纳入文化传播研究中。中国古代木偶戏的诞生和发展与"仪式"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四川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至今保留着鲜明的仪式符号。"传播的仪式观"强调在研究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视角从传统人类学研究的时间维度转向空间维度,提示我们应当在传统民族志中的时间过程记录基础上注重影像民族志中的时间加空间记录,重新思考"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为代表的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研究、保护和传承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