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当下飞速变革的世界,仁者依旧。他能与万物浑然一体,独自享受精神的自由与快乐,这是一种能力。司马云杰写作此书,提神太虚,"入于寥天一"高处,唤作大鹏,击水三千,扶摇而上九万里,独于天地精神往来,日以继夜,以游无穷,写出了这本中国五千年至七千年的精神史,这真是一次壮举!司马先生说,"汉有略、晋有疏、唐有典、元有考、明有补、皆有所成,但唯独没有精神史。"精神史是真正的文明史所在。"中国精神史,绵延几千年,贯通几千年,而无《中国精神通史》之撰写可乎?"他要寻找中国文化精神的源头,证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是因为有一个深厚博大的精神世界,才得以高明悠远的存在,他"要为解决国家民族的精神生活问题提供一个精神史的借鉴",为"中华民族何处安身立命提供性命之理"完成历史书写。  相似文献   

2.
正西藏早春,当大部分地区一片冰雪风光——到处都与西藏纯净的天空一样,空旷、干净得一览无余,而有那么一处地方,粉红的桃花已经开遍山野,与我国最美的雪山——南迦巴瓦峰相映成趣,烂漫无比。当你身处在雅鲁藏布大峡谷中、在尼洋河畔,定会让你感到恍惚。陶渊明先生笔下的桃花源也不过如此吧,这里就是西藏的桃花源——林芝。美丽的春天在林芝林芝,藏语意为"太阳宝座",指太阳升起的地方。林芝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平均海拔3100米。喜马拉雅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似两条巨龙横空出世,由  相似文献   

3.
"悠然见南山"确实是在用"商山四皓"的典故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保成<试论陶渊明的"四皓"情结>一文认为,陶渊明诗中的"南山"指的是终南山,是暗用"南山四皓"亦即"商山四皓"的典故,从而论证陶渊明有着"四皓"情结.本文对康文认为"南山"指终南山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南山"实指庐山,康文以"南山"为终南山,且暗用"四皓"典故,不但不能支持他的观点,反而影响其文章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4.
张鸣 《文化博览》2006,(10):30-31
王闿运是晚清的大名士。不过即使是大名士,也没有生下来就做的,在他出道之初,其实是有机会做跟名士完全不同的能臣的。乾嘉之际,湖南是个出读书种子的地方,王闿运就是一个湖南骡子似的读书种子。《清史稿》上说他"年十有五明训诂,二十而通章句,二十四而言礼",二十八"遂通诸经"。靠的就是下死工夫,无论学什么,背不下来就不吃不睡。王闿运学问好,文章也不错,据说他最喜欢的是汉魏文,但看来时文八股也不差,20岁出头  相似文献   

5.
《浣纱记》是一部"以生旦爱情寄兴亡之叹"的戏剧,其中位于敌对双方阵营的重臣——范蠡和伍子胥,是忠臣的代表,但其结局大不相同。范蠡是侠义之士,他完成了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伍子胥是忠烈之臣,他虽有一身的抱负,奈何受奸人挑唆,未能一展宏图,但他完成了对自己、对帝王的承诺,虽有怨但无悔。古代戏曲作品中忠臣表现了创作者的思想追求和人生理想,并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思想动态。  相似文献   

6.
储光羲是山水田园诗派一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擅长五言诗,作品大都描写恬静的山水田园风光和农村场景,内容也丰富多样,总体表现出一种闲适情调。他的诗歌多以平正质朴、冲淡平和见长,于平淡中表达田园生活的闲逸格调。"质"是储光羲作品的主要特征,他受陶渊明影响较深,可以说是承继了陶氏的风格又有所突破。在他的诗中,"质"的美学范围有所宽化,诗歌内容、体裁以及语言都有所发展,因此,从"质"的角度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储光羲的整体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7.
正作为藏书家的丁丙,他的"八千卷楼"与他抢救的《四库全书》,跟庞元济创办杭州世经缫丝厂用动力发电照明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电能结束了浙江几千年手工织布的历史,而浩如烟海的煌煌藏书,也以不朽典籍散发的灿烂文明之光,照亮千年长夜。1882年,中国第一盏电灯在上海亮起,开启了中国电力事业。在浙江,有电的时间是在1896年,显然要稍晚一些。但我在整理浙江电力工业史时,却发现一个十分独特的现象:包括上海在  相似文献   

8.
国家图书馆藏有一部清刻本《陶渊明集》,内有墨批160余条。经考证,批点者为晚清士人贺寿慈。批点内容涉及对前人评陶之论的评价与阐发,陶诗异文、疑作,陶诗炼字炼句、立意构思,陶渊明作品间思想、意趣相通之处,陶诗与他人作品的关系,陶渊明的隐逸品格,陶渊明尚"真"的人格及审美追求,陶诗诗意、主旨的阐释等诸多方面。本文是对贺寿慈批点内容的首发性介绍,旨在揭示其对陶渊明相关问题研究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永庆说:"有了财富,如果不会使用是种负担?"."利己、利人,回馈社会"是王永庆的做人原则,"永远追求,更大贡献"是王永庆的人生目标,比起那些昙花一现的企业和企业家,王永庆是幸运的.他从创业到离世,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奋斗,从一个米店学徒成长为一个"经营之神"、"台商巨子",把一个靠举债起家的小米店发展成为跨行业经营、跻身世界化学工业"50强"先进行列的大型跨国集团公司,创造了以战略之谋成就台塑的传奇神话.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与苏轼归田情怀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陶渊明与苏轼的生活环境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分析了两人在面对仕与隐这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必须面对的人生命题时不同的态度,特别是在"归田"问题上两人不同的情怀.陶渊明与苏轼虽都在言"归"、写"归",但"归心"却迥然相异."归"之于陶渊明,是一种经过慎重考虑后的绝不动摇的人生选择,是回归心灵、回归自然、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是生命完成的方式;而"归"之于苏轼,是对复杂多变的人生的多种探索方式之一,"归"是解脱,也是挣扎和寻求,却终究不是其生命价值的终极实现方式.两人在"归田"问题上的不同情怀,也反映到他们各自的诗文创作中,特别是苏轼的和陶诗,呈现出与陶诗不同的风格和人生况味.  相似文献   

11.
试论陶渊明的"四皓"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熟知的“商山四皓”从汉代起就可以叫做“南山四皓” ,陶渊明诗文中的“南山”、“南岭”、“南阜”都是在暗用“四皓”的故事。“四皓”精神大致可用“避乱隐居 ,不仕修身 ,待机出山”来概括。陶渊明具有浓厚的“四皓”情结 ,他归隐的主要原因是为躲避当时政治风云可能造成的祸患 ,同时也在等待着出山的机会。陶渊明的“四皓”情结对我国传统文人“外圆内方”集体人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济宽 《文化博览》2006,(1):10-11
和友人王博士聊天,说起正在爱知县举办的世界博览会(日语里称为"万博"),又说爱知县里还有东条英机等7个甲级战犯的墓,设在一个叫"幡豆"的町里,于是约定择日去看看。当晚到网上检索,查到一个关于蒲郡市的网页,称那座墓为"殉国七士之墓",位于爱知县蒲郡市三河湾国立公园内的三根山顶。几日后,我与友人一起来到了三根山顶。山上有一些旅游景点,指示牌上头号景点是"殉国七士墓",还有一处叫"慰灵碑"。迎面一个牌楼,东条英机孙女所立,对所有来者表示欢迎。七弯八拐,忽见两块花岗岩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屹立不倒,虽偶尔失手,却一直站在世界博弈的主角位置。反观其他三个文明古国的文化早已湮灭。中华民族经历近代百年屈辱之后,今天又重回世界重心,是什么力量而为之?本文就此详细论述了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充分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内容是什么,以及何为当代应该继承和弘扬的国学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4.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这是几千年前,列子先生撰写的一则古老寓言——《愚公移山》。67年前的春天,伟人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先后三次论述了"愚公移山精神",并以《愚公移山》为题,把这个寓言故事正式写进闭幕词中。他把"愚公移山精神"概括为四句话:"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从此,愚公移山精神成为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5.
《庄子·天下》篇对墨家学派进行了多方面的评点,具体评述了"非乐""节用""自苦""后世弟子倍谲不同"等主张的不合理之处,最后得出"为之大过,已之大循"的结论。《天下》中对墨子个人的评论"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存在明褒暗贬的意味。《天下》中对于墨家学派的评论是以"道"为参照的,即是以道家的原初性理念为依据,得"道"才能算是至境,自然就会主张顺应自然、遵从本心、无所凭借、顺"道"而为,所以最后才会认为墨子"才士"也,对他的"才"因不得道而无法施展感到惋惜。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五言诗复译活动频繁,其间中外复译者自觉地履行"译者隐身"的本分,本能地适应陶渊明五言诗色彩词的原貌;自发地践行"译有所为"的职责,能动地选译并结缔陶渊明五言诗色彩词翻译互鉴的生态环境。由复译聚集而成的翻译副文本场内,陶渊明五言诗复译者聚焦色彩翻译的稳定性,持续地开发目的读者的阅读视域及印记空间,促进翻译传播。  相似文献   

17.
《易经》是一部中国最古老最神秘的著作,人们觉得它深奥难懂却又非常渴望了解它、掌握它。几千年过去了,在变幻莫测的现代社会中,这本古老而神秘的经典,竟成了某些人卜卦算命的工具。台湾学者曾仕强教授作客百家讲坛,经典讲解《易经》。他认为,《易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而"易"字就是变化的意思。64卦只是表示一种现象,根本没有好卦坏卦之分,而《易经》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认知世界,应该如何认知自我,从而做到持经达变,通达乐观。本文根据曾教授的讲演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18.
<正>引言日本学者池田大作先生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的知名度。他尤为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是立国之本、振兴之道、文明之源。正如池田大作先生所说:"在社会长期的课题中,教育正是根本。注重教育的国家,必能迎接发展与繁荣的时代。"为此,在不断宣扬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他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即一切以人为出发点,一切以追求人自身的进步和幸福为目标。  相似文献   

19.
"浙东学派",是浙江儒家学派的总称。其肇始于南宋,绵延不绝,直至明、清依然大放光彩。其时间跨度之久、涉及学术种类之广、参与学者之众,在几千年的中国学术史上,极为罕见,影响远及日本、东南亚。本期视点,从文学、史学、人物等多角度,努力给出一个相对丰满的学派形象。  相似文献   

20.
耶儒之间的文化转换--利玛窦《天主实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首先要求传教士本人实现文化转换,明清之际来华的耶稣会士利玛窦依据中国的现实状况制定了以文化调和为主向,"合儒辟佛"的传教策略,其具体体现则是《天主实义》.在《天主实义》中利玛窦把天主教学说以儒生可以接受的形式重新包装,对基督教信仰做出一种调和的解释.证明古儒典籍之上帝即基督教之天主.利玛窦采纳的是一种相当宽容且带有弹性的文化视野,他自愿且顺利地完成了耶儒之间的文化转换.但利玛窦实际宣教的成功不能证明他在《天主实义》中提出的以儒证耶、以耶释儒的观点就是准确无误的."天主即经言上帝"之说在学理上仔细分析是不太可靠的,其结果乃是汉语基督教之"伦理化"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