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乡村聚落是乡愁的重要载体,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文化景观,也是东方审美体系中最具经典性的审美客体。但受东西方异质文化背景的影响,东西方审美主体在对村落文化景观的审美认知上存在着显著差异。采用符号学这一崭新视角,剖析东西方审美主体对村落文化景观符号的认知差异,研究地域性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进而探讨异族文化传播与沟通的可行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消除精神贫困,增强内生动力,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精神帮扶实践中,对辩证唯物主义指导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实践主体、客体、中介理解上还存在不足,精神帮扶要深刻领会辩证唯物主义的精髓,增强实践主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深化对实践客体的认识,制订科学有效的精神帮扶措施,实现精神帮扶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能有效解决精神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美术观"作为当代中国美术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不仅需要从"艺术本体"视角进行深入研究,更需要从"艺术社会学"视角进行分析。借助亚历山大的文化菱形图式,通过纵横两个纬度对社会——中介——艺术和生产者——中介——消费者几大要素进行考察,揭示了"中国美术观"形成与建构所遭遇的诸多问题;并发现,在全球化语境中文化认同之建构与拆解的博弈正是"中国美术观"形成与建构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党建是党的建设的简称.党的建设即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同党的建设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应用.党的建设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研究党的建设的理论科学;二是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指导下所进行的党的建设的实践活动;三是作为理论原则与实际行动两者中介的约法规章.党的建设包括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纪律建设等,具有鲜明的党性和实践性,指导党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况下的工作与活动.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接受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在面对文学客体时所采取的欣赏与观察视角是从审美的角度来选择的。审美视角是获得审美享受与愉悦内在层次的切入点,让接受主体和文学客体产生共鸣是对审美视角内在层次探究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道格拉斯.凯尔纳是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被西方理论界誉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分析者",也是美国最有影响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他的文化批判理论已成为当代西方文论的经典论述。凯尔纳的文化批判理论不仅对于我们以理性的、科学的眼光分析文化批判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有利于我们批判地吸收、借鉴异质文化,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信念,为中国的文化研究构建新的观察视角和理论框架,从而更好地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积极的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在移动互联网推动的媒介化社会中,以数字社会为基础的数字化传播和交往成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基本框架。从交往传播实践来说,交往取代内容成为国际传播的核心。从参与者来说,国际传播主体从人扩展到物,从主体间性扩展到多元间性。从运转逻辑来看,以宏观主体为代表的主体体系逻辑逆转为以社交化平台微观主体合法性为基础的微观主体体系逻辑。上述变革对数字时代国际传播提出新的要求:在以人为参与者主体方面,提升媒介素养前提下需要加强多元涉中国微观主体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可见度;在以物为参与者客体方面,应加强物联网视野下国际传播研究、物维度视野下的地方和城市国际传播研究、国际传播视野下的人与物的相互形塑维度研究、微观客体国际传播伦理研究等。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通过CiteSpace文献计量学软件,对2000年至2021年上半年间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以林译小说(林译小说指近代翻译家林纾所译的域外小说作品)为主题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从研究主体、研究客体、研究视角等方面呈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总结其特点和不足,以期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出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学转型问题困扰着当代美学研究。我们从哲学文化视野中愈来愈凸显的整合趋向得到了启示 ,在方法论的关注中看到了希望。东西方平等的“对话”关系的确立是前提 ;比较研究是美学转型必经的炼狱 ;辨证思维在主体内在心灵上的运思是理论重构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先进文化对于文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培育创作主体,体现在先进的世界观和先进的文学理念对于创作主体分别具有激励作用和提升作用,具有先进文化和先进文学理论的接受群体是创作主体成功的根本保证;二是变革文学本体,包括文体形式和人物形象;三是变革审美标准,体现在叙事作品中叙事内容与叙事话语的变异,抒情作品中形式美的重新定位和文学风格变迁。  相似文献   

11.
以文化哲学的独特视角透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黄楠森的思想,追溯黄楠森文化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与时代背景,并从文化理论的基本问题、文化的古今中西问题、黄楠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哲学反思三方面爬梳黄楠森的文化哲学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方法,衡论黄楠森文化哲学思想在当代的地位及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文化生态是文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包括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主要考察在人、社会、自然之间互相关系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有的学者把文化生态称作“文化土壤”。小说的文化生态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诸因素对整个文化,或者对小说的生态的决定不是直接的,不像对人本身那样随时身感神受,中间有若干中介因素。这些中介因素主要是“人”,即人在自然、社会制约下所创造的固有的历史文化和当时的思想意识、哲学精神、审美兴趣、道德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中国古代在六朝时兴起的“说话”艺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元平话小说,地域范围是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但不能说黄河及其自然生态是“说话”、“平话”生成的直接决定因素,而是在黄河及其自然生态环境之上所形成的大陆民族文化、农业社会文化和宗法制度文化等。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拟定以下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小说文化的生态。  相似文献   

13.
王路  洪晓楠 《文化学刊》2014,(4):155-167
当代文化新趋势的研究以全球化为背景,分析经济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发展的众多表现,如文化交流不平等、文化产业迅猛发展、文化经济间的一体化交融以及网络文化的形成等,由此指出,当代文化发展新趋势主要表现为文化全球化、文化经济化与文化网络化以及文化全球化、经济化、网络化的一体化,对于每一个文化发展的新趋势都分别从发展历程、具体表现和原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麦金泰尔的美德伦理思想作为西方伦理学史上的重要思想,有其独到之处。麦金泰尔在批判和反思当代西方道德哲学的基础上,融合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精华,提出了一套系统的、令人耳目一新的美德伦理思想体系,通过架构"实践""人生统一性""传统"三个重要概念,描绘了美德理论的蓝图。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当代中国正在大力推行道德建设,美德理论对于推进道德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姚遥 《对外大传播》2013,(6):30-32,1
中国与西方,自然禀赋不同、文化背景有异、历史命运殊途,看似中西互通的词汇与概念,背后其实包含着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脉络。要想解释清楚当代中国的问题,必须厘清中西之间迥异的历史文化背景,摆脱对西方理论的依赖与膜拜,建立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尊敬和信赖。在社会发展方面,要将中国在现代化转型中的乡土特征表述清楚;在政治传统方面,应对外阐释中国在"大一统"格局之下的竞争、多元与开放;在民族问题方面,要突破西方理论的成规,阐释"和合"与"包容"的中华文化;在对外政策方面,应说明中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基本价值观和出发点;在身份定位方面,应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准确定位,避免模糊的身份认同引发的一连串误解和问题。  相似文献   

16.
古琴位列“四艺”之首,在古代被视为文人士大夫必备的素养。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视,古琴文化传播范围的逐渐扩大,其文化内涵也发生了变化。本文将首先介绍古琴的文化渊源,从演奏阶级、传播方式、琴曲意境三方面的变化分析新媒体视角下当代古琴文化的演变。  相似文献   

17.
从评价目的、评价主体与客体、评价体系的构建三方面系统回顾梳理国内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价值评价体系研究.针对评价主客体单一、评价因子不全面、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最后从多方参与、差异化指标、多样化评价体系、动态监测机制、评价技术创新5个方面提出价值评价的趋势与展望,期待对完善价值评价体系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文化外译的背景下,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可能造成中国话语"有理讲不出,讲了对方听不懂"的尴尬局面;同时,西方世界通过自身的思维方式去解读中国话语,一定程度上导致对中国话语的误解和误判,加深中国与西方世界的矛盾和隔阂。因此,加强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差异的研究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注重汉英文化交流中的思维方式差异、加强文化交流中理解和解释的研究、优化汉英文化交流中的对话三方面,以跨学科的研究视角,深入探讨汉英思维方式差异研究对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群众文化已经发展成为当代文化的几种主要形态之一.建设和谐的群众文化,就是在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我们的社会实践主体按美的规律自我完善的客观需要在社会化满足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是人民群众在一系列精神文明建设中形成的稳定文化心理和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20.
开展创新文化建设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新视角。创新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方面主要内涵。研究生教育创新文化是大学创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研究生自主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和有效保障。加强研究生教育创新文化建设,需要弘扬有利于创新的精神文化,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的制度文化,建设有利于研究生创新的物质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