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一、“一带一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带一路”有别于以往任何区域经济联盟的突出特点在于其所包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带一路”借用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这一符号凝聚了中国与西亚地区人民的共同回忆。“丝绸之路”一词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提出,而如今则是以其辉煌璀璨的文化成果而被人们铭记。  相似文献   

2.
《对外大传播》2014,(7):8-9
正媒体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以融通中外的国际化表达让国际社会能够更准确完整地理解"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构想的战略内涵和战略意义,来自媒体的几位嘉宾阐释了各自不同的见解。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王庚年:媒体应做"丝绸之路经济带"文明沟通和人民交融的桥梁丝绸之路是一条友谊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之路,更是  相似文献   

3.
沙舟 《文化交流》2015,(2):36-39
2014年12月18日,"东方文化论坛·杭州与新丝路"学术研讨会在杭州西子湖畔开启。来自国内外丝绸文化、丝绸之路和丝绸经贸界的专家和精英们纷纷就"丝绸文化与人类文明""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战略""‘丝绸之府’杭州与新丝路建设"等话题,发表演讲,阐述观点,分享研究成果,交流学术心得。这次研讨会是由杭州市发展研究中心、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和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跨界"活动,融学术  相似文献   

4.
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沉船、港口、碑刻、宫庙、陶瓷、琉璃、香料和雕刻等诸多文化遗产,透过这些海丝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所蕴含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海丝精神",而这一文化力量不仅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灵魂和精髓,更可为我们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5.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确立和深入,具有独特历史文化风貌的陕西也积极融入到这一合作开发中。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发展进程中,陕西汉唐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同时在发展上也面临着挑战。这就需要分析陕西汉唐文化发展现状,灵活运用陕西地域特色和区位优势,通过一系列的发展路径扩大陕西汉唐文化的影响力,增强陕西文化软实力,提升其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6.
正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延伸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显示出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伟大理念,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响。国外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和解读,世界公众对其的看法和态度对于把握"一带一路"倡议在各国的推行现状,增强政治互信,并最终提升中国形象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对国外新闻报道、公众讨论进行分析,探究国外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舆论倾向及其背后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7.
正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意义2013年9月3日-13日,习近平主席对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四个国家进行国事访问并在哈萨克斯坦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习近平此次对中亚四国的访问尤其是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阐述了对"丝绸之路经济带"1的定位与期许,旨在宣示中国对于中亚以及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  相似文献   

8.
<正>一、意义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东盟国家时提出关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简称"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也是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作出的重大决策。当前,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全球化的形势已经引起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视。从全球化视角来看,中国正在发展中的"一带一  相似文献   

9.
徐丽华 《文化学刊》2015,(4):188-189
语言中有很多词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亲属称谓语也是如此。河西方言亲属称谓语存在着"同名异实"现象,同时也存在用几个称谓语指称同一类亲属的现象,即"同实异名"。  相似文献   

10.
东莞市在推进文化艺术产业对外交流与传播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战略背景下,东莞加强文化艺术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对其自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探求东莞文化艺术对外交流与传播的方式和策略,需要充分发掘东莞文化艺术资源,大力利用"一带一路"倡议的优势,认真制定对外文化艺术交流与传播的扶持政策等。  相似文献   

11.
张猛 《文化学刊》2012,(5):36-40
最近一段时间,"屌丝"一词在网络上迅速走红,成为青年人交际话语中的热门词汇。作为一个贬损意味极强的俗文化词汇,却受到了众多网民的追捧,其中的文化内涵引人深思。借助大众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可以推知,"屌丝"一词的流行是一场消除差异的网络狂欢,它与目前青年人面临的社会压力息息相关。对于"屌丝"这一后现代符号的消费满足了年轻人叛逆和自嘲的需要,也部分实现了与精英文化的对抗;而"屌丝"所暗含的生殖崇拜文化的异化也符合青年亚文化的新奇性特征,反映出青年一代娱乐至上的精神诉求。  相似文献   

12.
正一"一带一路"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从此拉开"一带一路"的序幕。"一带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陆上丝绸之路)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该倡议的主旨,是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发展区域合作平台,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  相似文献   

13.
民族语言的文化语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由于各民族所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不同,而以其特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赋予颜色词特殊的民族文化语义,致使相同的颜色词,在不同民族的文化语义中呈现出多彩的内容。本文对语言中最基本的颜色词之一"白色"的一些民族文化语义进行诠释、探讨、分析、比较,主要涉及满语、女真语、蒙古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朝鲜语以及汉语中"白色"的民族文化语义,从而揭示出这些民族语言、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同时了解到"白色"一词所反映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与民族文化心理,揭示出民族语言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正>"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习近平主席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的。他说:"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进一步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APEC会上将其概括为"一带一路"。以下是我对"一带一路"建设与跨文化传播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5.
<正>为加大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宣传,北海市于2016年7月上旬在北京北海公园举办了"一带一路·北海遇见北海"系列外宣活动的启动仪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被认为巧妙地利用同名结缘,吸引公众眼球,成为"传播声音、讲好故事"的城市形象营销新范例。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北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我们发现,  相似文献   

16.
<正>最近正在看《中国文化线路遗产》(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一书。这本书以文化线路为主线,谈文化与环境的相互塑造,讲逐水而居的民族习惯,说南北走向通道的人工造化,析线路形成的三重原因……抽丝剥茧,从容道来;看似介绍十条不同的文化线路,其实一个主题由始至终,即"文化线路对于理解文化生成和发展的意义"。文化线路是一个具有很强战略性和全局性的话题。这本书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最近大家经常讨论的"一带一路"。正如有媒体分析的: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  相似文献   

17.
正远古的丝绸之路,是文化交流的纽带,连接着来自东方和西方的货品与风物,创造了人类文明交流的传奇与佳话。丝绸之路的驼铃不再,却留下了恒久的文化。如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也推动着沿线国家和地区在非遗文化上的沟通、对话与合作。9月中旬,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级论坛"在杭州举行。论坛以"大匠至心·手创造的文化记忆"为主题,邀请53位中国和中东欧16国文化机构的管理者、文化学者、代表性传承人与工艺家齐聚运河边,探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18.
正自从习近平主席去年9月发出与沿线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和10月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以来,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并普遍予以肯定。但同时,也有不少境外媒体对"新丝绸之路"构想的战略意图妄加猜测,甚至有意进行误读和误导。如何做好"一带一路"对外宣传报道成为新时期一个重要课题。近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中国媒体丝路行"跨境采访活动,对此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海上交通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我国东南沿海逐渐形成和发展起了一批港口城市。以唐代兴起的泉州为代表,这些港口城市不仅充当着贯通内外的海上交通枢纽,而且当地的经济优势和文化特点也使它们成为多元文化间沟通与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20.
网络社交语境为语言的创新与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本文以"魔鬼"一词在网络社交语境中的语义变异为例,并从言语行为、语用充实及语用推理的角度对其演变的内在机制与动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该词在流行语"你是魔鬼吗"中的广泛使用使得语义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更进一步的泛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