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着社会主义运动和发展的走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在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达到了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全面深层把握,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是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则;要正确区分“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相矛盾”方面,使改革有的放矢;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些思想进一步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的“两大矛盾”决定了“两种分析方法”;社会分析方法的实质仍然还是矛盾分析方法。在当代条件下,分析两种社会制度都要实现“生产力转向”。中国在上世纪中叶曾出现的“生产力转向”难产后,当前又迎来了一个历史机遇,把握这一机遇,填补理论上的缺陷,扫除潜在的障碍,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就能顺利实现这种转向。  相似文献   

3.
“赞同与否”是教育改革社会基础的“基本标识”,“多大比例的赞同”决定着教育改革社会基础的“广度”,“多大程度的赞同”影响到教育改革社会基础的“强度”,“为什么赞同”关系到教育改革社会基础的“纯度”,“谁赞同”则涉及到教育改革社会基础中的“关键人群”.只有全面了解所有这些因素,才能切实把握教育改革人心向背的具体状况,准确判断教育改革社会基础的成熟程度,从而为教育改革的决策提供较为可靠的民意依据.  相似文献   

4.
题记在方兴未艾的新经济大潮中,谁把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了未来;谁开创了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谁就会获得势续发展的能力。——约翰·钱伯斯  相似文献   

5.
乔聿文 《山东教育》2005,(35):61-62
过去,人们对“怎么学”的回答是:记住它!谁擅长记和背,谁就能得高分,学习过程不重要,结果才是最重要的。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要想靠“记住”来学习,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事。那么多信息、知识,谁也不可能都记住,也不能所有的都必须记住。学习的关键在于学习过程本身,在于在“过程”中是否学会了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  相似文献   

6.
人力资源是人自身的一种生产能力 ,被称为人类社会的“第一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中 ,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体力量。要保证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必须依靠对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序的整合。谁拥有人力资源优势 ,谁就占据了最新最高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平台。因此 ,人力资源开发越好 ,社会发展潜力越大 ,人力资源整合程度越高 ,经济增长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式现代化展开历史唯物主义叙事,首先,要在世界历史的总体进程与现实背景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生成与时代方位,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世界历史”构成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的理论视野;其次,要在现实的群众主体及其历史创造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体与价值旨向,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人民群众”构成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依靠谁,又为了谁”的理论基础;再次,要在社会历史客观规律与人类主体能动选择的辩证统一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与中国特色,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客观规律”与“能动选择”构成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为何正确,又有何特色”的理论原则。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性与价值性,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逻辑。  相似文献   

8.
比方说吧,对于社会,我是一个“纳税人”,我常常为此而自豪。这个自豪,是说我意识到我对社会有贡献,因此就有了监督政府职能部门和公务员们好好工作、好好服务的权利。起码,我没了“小民”感,我腰杆就挺了起来,跟谁都可以平起平坐了。这种感觉,当然不是“老百姓”所能体会到的。  相似文献   

9.
从“层次教育”转向“类型教育”,我国职业教育需逐步探索形成高社会认同的可行路径。社会认同理论指明,职业教育社会认同需经历分类界定“我是谁”,科学比较把握“我有何不同”,积极区分指向“我如何成为更好的我”三段发展历程,内蕴着从职业教育内群体深化认知、到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内外群比较中厚植情感、再到职业教育独有特征外显为社会共知后群体心理归属形成的发展脉络,形成了“内群特色凝聚为核的认知认同形成,内外群交互互促为轴的情感认同深化,外部文化符号形成为引的行为认同呈现”的内生发展逻辑,具有“主动‘知己’—开放‘知彼’—优化‘整合’”的行动隐喻。遵循内生逻辑,建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支持机制,在层次机制上要重点关注微观层次的职业教育特色形塑,从内部寻找发展动力;在形式机制上要重点选用综合式的监督—服务式,加强与社会互动的机制建设;在功能机制上要重点运用激励机制,推进职业教育社会文化符号形成。  相似文献   

10.
“千人计划”的意义和内涵已远远超越其内容和项目本身。透过“千人计划”,我很欣慰地看到中国决策者的智慧。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一个国家终极性的资源,它意味着谁能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谁就可能拥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千人计划”正是反映了中国在全球化竞争中的定位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教师是谁--与吴康宁教授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康宁教授先后在《教育研究与实验》2 0 0 2年第2期 ,2 0 0 3年第 3期发表《教师是“社会代表者”吗———作为教师的“我”的困惑》、《教师 :一种悖论性的社会角色———兼答郭兴举博士的“商榷”》 ,探讨、澄清教师是谁的问题。本来 ,无论就法定的文件 ,还是就教育理论而言  相似文献   

12.
一位伟大的哲人曾经这样说:“谁拥有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自信心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品质,拥有它是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心理学家认为,一个自以为不如别人的学生,他们总是向别人谈自己“怎么不行”,这将使一般的自责转变为“自我失败主义”心理,会严重压抑人的进取心和创造性。因此,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就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在争取对客体、对世界的支配,但在前有的世纪里,物质世界或某种落后的观念、制度是人什1改造的首要对象,而二十世纪,虽然过去的客体仍是客体,人们的眼光却集中在“社会”这一谁也说不清的怪物上。消解社会,创造适合于人生存在的社会环境,提到了人类的议事日程上。与之相适应,文学则发生了由构筑社会到消解社会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社会)》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其实生活就是这门课程的根基.而社会是其归属。只要我们从“贴近生活”与“走进社会”这个基本视角去把握这门课程就不会偏离这门课程的方向.同时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公平的水平     
社会正义、社会公平,是许多人社会理想的一部分。教育的良心更贴近公平、公正,那就叫做教育公平。 可是,事实上对于公平是什么、什么样的算公平、什么样的算不公平这些问题不是不值得去分析的。此外,谁在说公平、谁在谋公平,以及他们说的、谋的公平是不是一个样子,也是些要考虑的问题。 “文革”时很公平,所有的人都“享受”不上学的公平。后来有了一个工农兵上大学,靠的是推荐;再后,邓小平说这不公平,就都去考试。1977年后便有了另一种公平,考试面前人人平等。慢慢地,大家又觉得这个一次定终身的高考也还不太公平,于是就多来几次,夏季、春季都考。但是,城里学校那么好的图书资  相似文献   

16.
浅议社会新闻舆论导向把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新闻大多是发生在人们身边的人和事,容易陷入“煽情、刺激、猎奇”等误区,加之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决策层”把关不严,急功近利,放松了尺度,使一些低俗之风滋长蔓延。要把握社会新闻正确的舆论导向,就必经坚持“政治家办台”的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把关意识,使社会新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17.
"社会价值"的合理内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社会历史哲学理论超越了“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的传统框架 ,坚持对社会本质的“实践论”掌握 ,认为“社会价值”遵循着自身固有的“超合逻辑” ,绝非单个个体价值的简单加和 ;就内在特质而言 ,社会价值决非既定的、本体论式的抽象观念预设 ,而是关系质的、生成性的 ;社会价值的内涵层次可划分为社会主体价值和社会客体价值两大类 ,是两类价值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8.
《初中生》2011,(9):111-117
相知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毛泽东和杨开慧积极投身于这一滚滚的爱国洪流。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著名刊物《湘江评论》,他在《湘江评论》上发表文章大声疾呼:“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补救的办法,改造的办法,就是民众的大联合。”他号召广大民众,“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在北京的杨开慧每次收到毛泽东寄来的《湘江评论》,都会激动不已。  相似文献   

19.
《初中生》2011,(25)
相知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毛泽东和杨开慧积极投身于这一滚滚的爱国洪流。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著名刊物《湘江评论》,他在《湘江评论》上发表文章大声疾呼:“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补救的办法,改造的办法,就是民众的大联合。”他号召广大民众,“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在北京的杨开慧每次收到毛泽东寄来的《湘江评论》,都会激动不已。  相似文献   

20.
肖华中 《山东教育科研》2014,(12):I0010-I0010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国家的发展和建设,还是个体的工作和能力,人人常常提到这句话。没错,在这个社会大环境瞬息万变的情况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跟随潮流,把握机遇,谁就能生存下来。信息时代,技术不断翻新,这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