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语一册第十八课是《邮票的起源》.从标题词组的结构来看,“起源”是中心语;“邮票”是定语,起限制“起源”的作用,这就给文章内容划了个框:介绍邮票的起源.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此文的内容是否在介绍邮票的起源呢?  相似文献   

2.
拟题ABC 据说《羊城晚报》有几个特殊的专职编辑,他们的职责就是给已经编好了准备刊发的文章拟写标题。我们常说“题好一半文”,“标题很重要”,这应该是最好的注脚。考场作文的标题应以具体、新颖为切入点。“具体”要求标题要有实际内容,不空泛;“新颖”要求标题要精萃,要赋有鲜活的色彩。考场作文标题的拟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A、紧扣中心词发散一般的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大多会有一个中心词,拟题必须围绕中心词着笔。具体操作方法为:第一,在中心词前面加上修饰、限制和补充性的词语。例如有篇话题作文的中心词是“杂”,《神圣的杂  相似文献   

3.
一、即题切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从“言”的角度学习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今天,我们从“文”的角度继续来学习这篇文章。对一篇文章的解读,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对于本文,有人从标题切入,从标题的“小”“石”“潭”“记”四个字入手,寻找题文之间的联系。今天,我们也来从标题切入,但不妨试着从标题的中心词入手。同学们请看,整个标题的中心词是——“记”。  相似文献   

4.
一、磨“创造” 《盘古开天地》这个神话神就神在盘古创造了天地,创造了美丽的宇宙,“创造”是这个神话的神奇之处,课应该从创造出发再回归创造并升华创造,这样才能突出盘古的神力和神话的魅力。于是乎找中心句、中心词,理解“创造”的意思;围绕“创造”质疑,解疑;挖掘“创造”品读,想象。于是乎“创造”的设计之路就这样诞生了。  相似文献   

5.
对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的标题中“见”字的解释,有的人解作“被”,有的人解作“见面”。我认为这些解释使得这个标题难以理解,很不恰当,应该解释为助动词,表示“加于我”的意思。查阅一下《辞海》《辞源》《古汉语常用字典》可  相似文献   

6.
我在教学茅盾同志的著名散文《风景谈》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该文描叙的“号兵英姿”这一风景片断的内容,就曾引导学生对其中四个有特色的句子作了语法上的分析。其中有这样一句:“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在分析中,我先让学生找出这个句子主语部分的中心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回笞:主语部分的中心词是“警觉”。他们为什么把“警觉”当成这个句子主语部分的中  相似文献   

7.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作文题目可谓“壶小乾坤大,字少内容多”。将作文题目分析得透彻、准确,对作文来说无疑是初战告捷。但如果审题出现失误,则会一步“看”错,满“篇”皆输。审题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看“三词”,这一点在小学作文中尤显突出。一、什么是“三词”在小学生记叙作文的题目中,一般有一个这样的词,它鲜明地指出了写作对象,让我们知道这篇作文是记人、叙事、描景或状物,这个词我们就叫它“中心词”。如《一个勤劳的人》,其中“人”就是中心词,它能向我们传递这样一个信息:这篇作文是记人的。在作文题目中往往还有一个这样的词,…  相似文献   

8.
屈原在《天问》这首诗的开头,就大大地写了一个“曰”字:“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这开头的“曰”字,是什么意思?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对这个“曰”字没有注释。按照训诂惯例,凡是第一次出现的字,都应该注释。那末王逸为什么不注释这个“曰”字呢? 一种可能是:王逸看到的《天问》原本开头就没有这个“曰”字,所以他不注释。就是说,现在《天问》开头的这个  相似文献   

9.
【总体阅读思考】读这篇文章的标题,我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庄稼的朋友和敌人”指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阅读此文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此后,标题的“朋友和敌人”这个联合词组作中心词,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思考:这篇文章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其  相似文献   

10.
《黄山奇石》以四幅插图和500多字,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黄山风景中的一绝——奇石。如何引导二年级学生看图学文,即抓住景物的特点,看懂图意并理解课文的内容是这课的重点和难点。我们认为在讲课中,教师应从课题的中心词“奇”字入手。着重从石头的形状、姿态、落点处与石头的名字这四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1.
(1)共商国是共定大计(《华西都市报》2003年3月2日头版) 有不少人看了这个标题后产生怀疑,认为其中的“国是”有错,常见过“国事”,未闻过“国是”。这恐怕是将“事”字误排成“是”字了。真的是错排吗?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要求: 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找出课文重点部分,联系全篇进行学习。掌握通过重点理解全篇的各种阅读方法。在理解课文中,学习主要人物的高尚品质。二、主要教法: 抓住课文的重点和特点,采取逆序教学法,分层深入阅读。以读为主,以议为辅,以讲为导,先从课文整体上理解重点部分,再通过重点掌握全篇。三、教学步骤: (一)导言:第一节课我们抓住了课题中的一个“和”字,根据课后提示,给课文分了段,加了小标题。现在大家再来看看这三个段中,哪一段最能体现课题中这个“和”字?(第三段)。那么,前两段跟“和”字有什么关系呢?这三个小故事是怎样在《将相和》这个题目下联系起来的?表现了两个主要人物的什么高尚品质?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这篇作文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文题与内容不相符。就这篇作文的内容来说,较为合适的题目应是《我的老师》之类,而现在文章的标题却是《我最崇拜老师那样的人》,因为其中有“那样”二字,就不单是写一个教师就能切合题目的了,因为“老师那样的人”,可以理解为类似老师的那种人。须知,“我最崇拜老师那样的人”和“我最崇拜的老师”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4.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很多人认为这一类同一性偏正词组中的“之”字是代词,代定语所指的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样”、“这种”、“这个”。 我认为,这种分析法是错误的。 古代汉语偏正词组的定语和中心词之间一般要用“之”字。例如 沛公之参乘樊哙也。(《鸿门宴》)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相似文献   

15.
阅读课文的教学应当在教师的引导下,放手组织学生自己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据此,《大森林的主人》一课的阅读指导可通过以下三步来完成。 一、比较剖题 1.学习讲读课文《手》后,学生已经基本认识了课文的标题与内容是有密切联系的,其标题应揭示内容,而内容又要紧扣标题。引导学生与《手》一课比较剖题,可以使他们明确《大森林的主人》一文是紧扣标题的中心语“主人”两字展开内容的,其行文的重点也是“主人”的语言和行动。 2.在学生明确“大森林的主人”是指猎人以后,启发他们思考课题能不能换成“猎人”。通过比较剖析,弄  相似文献   

16.
<正>统编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册保留了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教材注解其中的“不以疾也”为“没有这么快”[1]。显然,这个注释只是意译,没有落实“以”字的含义和用法。笔者询问了十多位一线教师,他们大多把“以”字讲成“认为”。但联系上下文来看,“以”作“认为”讲难免有些牵强,因为全句强调的应该是朝发白帝、暮宿江陵、日行千里的行船之快;如果讲成“认为”,强调的重点就转变成了“乘奔御风”的不快。陈述的对象与表意的重点都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7.
“的”字从小就养成乱坐位置的毛病。一天,它到句子城的电影院观看喜剧大片《语文世界》,“的”字看见“树枝轻轻()摇晃”中间有一个空位,便一屁股坐了下去。“的”字正陶醉在《语文世界》的精彩情节之中,“地”字来到它的面前,彬彬有礼地说:“先生,请起来,这个位置是我的。”“的”字觉得奇怪,难道空位不能随便坐吗?它问:“为什么说这个空位是你的?”“地”字客气地说:“这个位置是语法博士给我安排的。因为像‘轻轻’一类用来形容中心词‘摇晃’这种动作的修饰语后边要用‘地’。”“的”字看见离“地”不远的“欢迎会异常…  相似文献   

18.
突出教学重点。语文课堂教学不能贪多求全,而要突出某项重点训练内容,把一些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教学融合到重点训练中。如教《一夜的工作》时,应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一重点训练目标带动字、词、句、段、篇的教学。课文是怎样抒发情感的呢?结合对关键字、中心词、重点段的理解和品味,再加上反复诵读,学生一定会对这个问题留下深刻的印象。安排科学的教学步骤。一堂语文课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科学地安排教学步骤,使各个教学环节之间,丝丝入扣,步步深入。如教《太阳》时,我根据课文特点安排了四个教学…  相似文献   

19.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标题是《桂林山水》。(板书课题)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生:树多。师: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生:桂树多。  相似文献   

20.
《草船借箭》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应紧扣一个“借”字,引导学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一、点出“借”字,揭示课题在揭题时,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根据课题,你认为文章应该写哪些内容?哪个字是题目的中心词?全文主要突出哪个字?”通过审题,学生初步了解了“借”字的重要性。二、围绕“借”字,理清脉络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围绕“借”字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①“借”箭的原因是什么?②“借”箭的经过怎么样?③“借”箭的结果如何?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