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尤乙 《档案与史学》2008,(11):44-49
一、是是非非说时尚(一)十九世纪中后期的上海租界,随着秩序的整饬、马路的平整和煤气路灯的点亮,公共娱乐区和休闲区的建设不仅符合租界人生的需要,也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以一战阵亡的20位法国军官命名 除上之外,法租界还有20条道路,以一次大战中战死的法国军官名字命名,观略举数例,如Winling(汶林路,现名宛平路),de Grouchy(格罗希路,现名延庆路),Bourgeat(蒲石路,州名长乐路),tie Sieyes(西爱咸斯路,现名永麝路),de Boissezon(白赛仲路,现名复兴西路),Freiupt(福履理路,现名建国西路),以及Dolfus(陶尔斐斯路,现南昌路东段)。  相似文献   

3.
一、宫慕久与《上海土地章程》 1845年深秋,在上海这座枕江滨海的蕞尔小城中,发生了一件足以撼动后世的大事。然而这件大事在当时人们的心海间,却没有掀起足够的波澜,因为根本就没有太多的人知道这件事,所以也就不会有太多的人来关心和关顾这件事。  相似文献   

4.
黄鸿森 《传媒》2003,(4):39-39
《万象》月刊2002年第4期刊出《“一生真伪有谁知”——读曹汝霖回忆录》一文说: (1)一战期间,日本出兵德国租界的青岛,日本总理大臣大隈重信令驻华日使日置益(两人对华均有野心)向袁世凯面交觉书时,曹亦在场。(第132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卷“湛江市”条说: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最了不起的工人运动发生在1925年的上海,爆发于繁盛一时的租界,那就是著名的五卅运动。  相似文献   

6.
从“苏报案”看清末上海租界的言论出版自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报》案”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时期发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发生于租界的“《苏报》案”与言论出版自由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苏报案”发生的背景、过程、审判沿用法律等角度出发描述了“苏报案”中显示出的中西方对言论出版自由观念的不同,并揭示了上海租界具有更多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因及其有限性,最后指出租界的特殊环境对中国革命报刊来讲,一定程度上是有利的,但完全依赖则是靠不住的。  相似文献   

7.
1843年上海开户。1845年起,英国在黄浦江西岸和吴淞江(俗称苏州河)南岸建英租界。  相似文献   

8.
2008年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接到热心市民来电,说在杨浦区杨树浦路1920号附近(广德路西侧)上街沿围墙角落边,有两块刻有英文和阿托伯数字的石碑,估计是租界时期留下的旧物。  相似文献   

9.
印度巡捕在租界的出现 1854年,上海租界工部局建立不久,即组建了负责在租界中管理道路交通、维持社会治安、调查犯法行为等的“巡捕房”。起先巡捕房所雇佣的人员都是西人,其中以英固人为主。由于西人巡捕的薪水较高,为节省开支,1865年4月开始招聘华捕(华捕的薪水只有西捕的四到六分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一夜之间,上海租界沦为了孤岛. “八一三”淞沪战场,尽管国民党投入了七十余万大军,仍然没能挡住区区二十万小日本的凌厉攻势,将近三个月打下来,国军损失了不下三十万人马,几乎是日军伤亡人数的六倍。  相似文献   

11.
一、迅速膨胀的租界 租界的人气骤然上升。 不是那块荒僻的土地多么有吸引力,也不是高鼻梁蓝眼睛的洋人有多大的凝聚力,租界陡增的人气应当感谢“御外无能,残民有功”的清政府,感谢动荡的时局、连年的兵燹。  相似文献   

12.
一、李秀成兵临上海 1862年1月10日,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统率五路大军,直逼上海,兵临城下。在此之前,短短数日之内,忠王已率军在浙江战场上连克绍兴、宁波、杭州诸城,挥戈之处所向披靡,无往不胜。挟此一腔胜勇,李秀成此番进军上海,可谓势不可挡,志在必得。  相似文献   

13.
上海公共交通月票于1996年1月1日停止使用。还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班族们几乎都持有一张公交月票,上车后向售票员招呼一声“月票”,并随手扬一下,是一件很自豪的事。至于公共交通月票何时在上海出现,兴旺于什么年代,又为何停止使用,知道的人也许不会太多,且听我从头道来。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生物医学外刊资源建设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环境下,电子期刊大量涌现并越来越受到读者的青睐。近几年,上海市的生物医学外文期刊资源较之以前也渐渐丰富起来,该文调查了2007年上海市引进生物医学外刊的基本情况,介绍了发现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一、1912年1月19日述评 1912年1月19日(阴历十二月初一),对于上海市民来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它是上海人终于抖落一身精神枷锁,剥离满眼思想云翳,挺身,抬眼,上下审视左右环顾登高临御的结果。漫漫历史,须臾一瞬,闪转腾挪之间,上海已纵身一跃,跳出了它所固有的意识形态,站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其意义,值得后人深长思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