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道”“气”“形”共同构成《庄子》中万物生化的逻辑结构,其中“道”是生成万物的本根和本原,“道”既是万物生化的起点,也是万物复归的终点。《庄子》之“道”既是“造物者”,也是“造化者”。“气”是万物互相转化之必要条件,《庄子》提出“通天下之一气”,肯定“气”在万物生成以及转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气”之聚合解释万物的生成,以“气”之消散解释万物的灭亡。“形”是万物生化最基本的呈现形式,基于构成万物之“气”的同质性,《庄子》提出万物皆可以不同的形式互相转化,肯定一物有转化为他物的可能。《庄子》揭示出万物由道而生、由气而化、由形而显即“道生—气化—形显”的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2.
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数是万物的本原.数产生万物,数的规律统治万物.他们认为:1是最神圣的数字.1生2,2生诸数,数生点,点生线,线生面,面生体,体生万物.首先生出水、火、气、土四大元素,四大元素又转化出天、地、人及万事万物.  相似文献   

3.
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数是万物的本原.数产生万物,数的规律统治万物. 他们认为:1是最神圣的数字.1生2,2生诸数,数生点,点生线,线生面,面生体.体生万物.首先生出水、火、气、土四大元素,四大元素又转化出天、地、人及万事万物.  相似文献   

4.
根据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的理念,万物在大道面前都是平等的,人不过是万物中的普通成员,这一观念奠定了道家万物平等观的基础。庄子提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思想,将潜含在老子学说中的万物平等观加以充分发挥,并落实在尊重万物的"天性"之上,对人类的自我优越观念和"以人助天"、"以人灭天"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评,提出了人类的标准并不适合于万物的鲜明主张,旨在消解和纠正以儒家为代表的人贵于万物的世俗观念。道家的万物平等观对于当前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十分难得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5.
春之色     
春之色为暖暖的绿,如花草,如碧波,说明了万物的苏醒。春,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百花盛开,万物萌芽。春姑娘吹着笛子走来了,在她走来的一瞬间万物醒了,都睁大眼睛望着她,她们在跳舞,在唱  相似文献   

6.
在《道德经》中,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其预设的世界最高的形上实体,是世界的本原。道自然而生、并创生万物为万物之道;道又内在于万物之中为万物之德;德者,得也,即德乃得之于道。道性本自然,道亦法自然;德惟道是从,亦是自然之德;万物之灵——人之本性素朴亦即自然。  相似文献   

7.
正"智慧"这个词语很早就出现在了古希腊的哲学里面。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智慧就是言说真理并通过听从本性而按本性行事。"他在另一处说道:"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通过万物来引导万物的思想。"淤前提是认识万物,结果是引导万物。中国对于智慧的定义是这样的:智慧是以美德为支撑、以能力为核心、科学素养与  相似文献   

8.
在《道德经》中,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其预设的世界最高的形上实体,是世界的本原。道自然而生、并创生万物为万物之道;道又内在于万物之中为万物之德;德者,得也,即德乃得之于道。道性本自然,道亦法自然;德惟道是从,亦是自然之德;万物之灵——人之本性素朴亦即自然。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普罗泰戈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作出阐释,认为,其中"人"是指作为主体的人,"万物"是指作为客体的存在物;"人"作为"万物"的尺度不仅指本体尺度,同时还是认识尺度、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它标志着人的主体地位的首次确立.  相似文献   

10.
“万物一体”是宋明理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刘宗周将生生之仁视为“万物一体”的本体论依据,将人与万物意义世界的共生共建视为“万物一体”的实际表现,将人人本具的“知痛痒心”看作个体实现与万物一体的现实津梁。他认为个体在将识仁体与做工夫合而为一的践履中可返归到与万物为一的本然之境,在此境界中,个体平等地看待自我与他者,不执着于自身境遇的顺逆穷通,在勘破生死中彻底消解由自私带来的物我隔阂。“万物一体”论在刘宗周思想中有重要地位,涉及到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等诸多方面,对此问题的探究有助于推动刘宗周思想的整体研究,也有助于厘清“万物一体”思想在宋明理学中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1.
生态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领域,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存在着大量的反映、描绘大自然之美以及人与自然关系“反现代”的经典艺术作品,为人们提供了摆脱生存环境困扰的宝贵的生态智慧,但生态美学强调自然信仰的“生态整体主义”,并不是对人类自身的否定,而是以生命为基点,重建人与世界的生态审美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追求环境伦理的行动中,生态伦理与生态审美从不同的层面阐释了同一内涵;生态美学及生态审美作为一种媒介使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达到动态平衡。在生态伦理过程中,生态审美是人类的崇高需求,更是必要需求;生态美、生态审美在生态伦理过程中影响生态意识、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生态伦理是生态审美的创造性展现。生态伦理与生态审美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其根本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文学教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生态文学教学中,教师通过找出生态文学的典型作品,挖掘出蕴藏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分层次地逐步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然、社会、人文相结合、相协调的生态价值观和世界观。  相似文献   

14.
在生态诗论中,生态真、生态善、生态美,互为因果、互为条件,它们以真情为纽带,以自然为本原,构成了联系发展的、互惠共生的文化精神生态群的基本要素。本文从生态学的视角,以钟嵘五言品诗为限,以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评诗为例,从生态真、生态善、生态美三个层面对文化精神生态中的生态诗论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大疫情,引发了广大学者对疫情生态伦理问题的探讨。维护生态平衡,加强环境保护,是人类共同的责任,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引起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特别是人与动物关系问题。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已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课题。从生态哲学而言,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有意识的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应该承担起保护动物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生态批评理论为研究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虽然诗人对自然形象的选取和艺术表达方式各异,但他们的作品中都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学思想:歌颂自然,敬仰生命,自然的意识深深扎根于他们的诗篇,也深刻地渗入了他们的诗歌创作理念。他们提倡人类回归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本文将从生态批评的视角重新解读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挖掘诗歌中的生态思想,再次唤醒现代人类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7.
李彤 《甘肃高师学报》2012,17(2):126-129
21世纪是一个"环境的世纪",人类面临着如何摆脱现实困境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转变的问题.向一种新的价值观过渡,迫切需要认清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危害和误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把制度变革和生态革命结合起来,强调制度变革和科技进步相统一的原则来解决生态危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是建构科学的生态文明理论的思想基础,对明确生态文明的内涵,完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实现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是和谐社会蕴涵的本质思想。生态思维反思传统主客二分式的思维方式,提出整体主义、平等观念、有序循环思想等生态原则,为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走现代工业化之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思维的现实探索与实践,生态思维呼唤生态人格的觉醒,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层意蕴,对于解读现实社会的生存困境,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方位生态理念,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自然观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对解决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生态伦理学的一项重要问题。马克思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统一对立的整体,同时也强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相对的和谐关系的重要性,从而确立对当代生态环境伦理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危机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保护森林、保持水土、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生态危机的出现并且呈现日益恶化的趋势。为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自然力量的约束性、神圣性和庄严性;要敬畏自然;把自己看作自然的儿子,要用实际的行动来保护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