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笑”,是人之常情。文学作品描写笑声,屡见不鲜,不足为奇。鲁迅在小说《孔乙己》中描写“笑声”,却能显示出一种奇特的艺术工力,对构思全篇、刻画人物、表现主题,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一,小说主要是写孔乙己的命运的。从全篇的结构层次来看,很明显,孔乙己悲剧的故事情节以“笑声”开端(开头三个自然段,通过小伙计的观察来描写咸亨酒店里的“笑声”),在“笑声”中发展(中间五个自然段写了酒客和孩子们两个层次的“笑声”),最后在己受到众人的冷漠,没人谈天,“只好向孩子说话”。小说通过孩子们的笑声,补充刻画了孔乙己心地善良、待人诚恳的性格特征。最后在“酒客和掌柜的谈笑声中,我们又得知他被丁举人毒打,看到了他残废的身体。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显示他的性格特征,在笑声中演完他一生的悲剧,他所演的是下层知识分子被封建制度毁灭的悲剧。最后又在笑声中消失。第三,作者还用“笑声”表达创作意国,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2.
小说《孔乙己》描写的是孔乙己悲剧的一生,但笑声却贯穿了小说的始终。在这篇小说中,鲁迅先生用不同的笑声完成了对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塑造。小说中的笑声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掌柜无情的笑声,看客无聊的笑声。小伙计无知的笑声和孩子们无邪的笑声。不同的笑声不仅反映人物的不同身份,而且反映了他们对孔乙己的不同态度。小说中的笑声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时代的黑暗、冷酷与人们精神的麻木。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孔乙己高大而懦弱的身躯出现的,是无尽的嘲笑之声,孔乙己迂腐,麻木的变态性格及其病态身份,“是这样的使人快活”,以致使这小小的“咸享酒店”常常“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咸享酒店的笑声构成了小说喜剧式的氛围,从而更反衬出孔乙己这个黑暗时代殉葬品命运之辛酸和结局之可悲。小说从头至尾的许多笑声,除了“一副凶脸孔”的掌柜和“赶热闹”的孩子们发出的外,最多的是“短衣帮”的“哄笑”.孔乙己是在他们的笑声中来,又在他们的笑声中去的.他们笑孔乙己的  相似文献   

4.
传统教材《孔乙己》,字里行间多次出现铜钱数字,看似枯燥寻常、无甚紧要,仔细品读,方知是作者在细微处的匠心独运。区区铜钱数,在凸现社会环境、刻划人物性格方面,有着十分微妙的作用,其内涵底蕴,值得挖掘。一、暗指物价飞涨“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作为硬通货币的铜钱(不是纸币),其价值竟由每碗四文贬至十文,可见当时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榨下,国民经济十分虚脱脆弱,物价扶摇直上,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短衣帮们艰难竭蹶之状,由此可窥一斑。于中,也定了孔乙己命运的基调。  相似文献   

5.
赵起 《南昌教育》2004,(4):23-23
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初三学生虽已不算陌生,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仍会感到比较深奥难懂,因为鲁迅作品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太深刻了。学《孔乙己》这篇小说而言,大到时代背景、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小到结构线索、难解语句、精妙字词,真是无所不有,这就给教师在时空有限的语文课堂上解决好这些问题,让学生真正领会理解这一作品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带来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6.
也许因为我是一个平凡的读书人的缘故,我对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已》有着一份比其他作品都更为特殊的感情。我知道对《孔乙己》的评析文章已有许多,我对此也读过一些,但总感到未能写出我读《孔乙己》时的复杂感受。我也曾多次试图写一写自己阅读《孔乙己》的感受,但每每一试图落笔,就苦于不知从何说起,而且觉得怎么写也写不出、写不清楚我的感受,由此,我算是真真体会到什么是“言不尽意”了。  相似文献   

7.
1.在浅薄浮躁与急功近利的今天,语文给了我一袭自然的情感,一片宁静的天空,一颗自由的心灵,一份自在的生活。在语文园地里耕耘,我快乐!2.现在流行一句话“动什么也别动感情”,可是没有感情的生命有什么意义?语文更不能没有感情,语文失去感情,就好比春天没有花朵,夏日没有绿阴,秋天没有硕果,冬日失去暖阳;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语文,就不可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不可能给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师:从古代到近代,从现代到当代,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与时演进,感应社会脉搏的小说创作百花齐放,它记录着民族的历史、时代的声音与灵…  相似文献   

8.
[教学分析] <孔乙己>是一篇深受作者自己和广大读者喜爱的经典作品,诞生虽已近百年而魅力不减,这显然不仅仅在于其拥有"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和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的思想意蕴.因为该文本首先是一个用语言文字建构的审美客体,其结构的组织、语言的选择和技巧的运用同样是其散发魅力的重要一环,而且还是思想意蕴得以寄寓和表达的首要因素,所以对摇曳多姿的艺术魅力的发掘和认知理应属于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孔乙己》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而且鲁迅曾对孙伏园说过《孔乙己》是他最喜欢的短篇小说。惟其经典,因而每次笔者教学本课时,总是小心翼翼,尽大尽全。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节有趣的语文课,讲的是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说它有趣,不单指课堂气氛热闹、师生情感投入,更是指一节课大部分时间,师生都在忙着给孔乙己安排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目标 1.指导目标:认识中国封建社会及其科举制度的罪恶和腐朽. 2.德育目标:教育学生体贴善待别人.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小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节有趣的语文课,讲的是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说它有趣,不单指课堂气氛热闹、师生情感投入,更是指一节课大部分时间,师生都在忙着给孔乙己安排工作。  相似文献   

13.
在92年天津市青年教师“希望杯”竞赛中,我们选择《孔乙己》为教学篇目,在教法上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受到好评。我们的做法是:确定恰当的切入点,选择最大效益的知识点,形成教学的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4.
一、引入新课 师:鲁迅的学生——孙伏园,曾经问鲁迅他最喜欢自己的哪一篇短篇小说,鲁迅的回答是——《孔乙己》,并认为这篇小说有大家风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 (一)教学活动一:整体感知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稍微了解一下情节.这篇文章的高潮是哪一部分?在哪一节?是哪个事件? 生:第10节和第11节,断腿后的孔乙己出现在咸亨酒店的情节是高潮.  相似文献   

15.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先学习一下“孔乙己”这个称呼的来历. 生:孔乙己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了这个绰号. 师:可见其身份地位的—— 生:低微,卑微. 师:他的故事是由谁来讲述的? 生:“我”,一个十二岁的小伙计. 师:第1段里还有这样的句子,请同学们读一读. (屏显.生齐读.)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  相似文献   

16.
学习目标 一、品读孔乙己的形象,学习赏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理解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感悟小说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哪些文章?  相似文献   

17.
张晋 《学语文》2008,(5):53-53
鲁迅的小说思想深刻,蕴藉深厚,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然而,深邃的经典之作却因时代背景久远、主题严肃沉重等原因。难以与十六七岁的心境相契合,在课堂教学中遭遇了学生冷漠、畏惧,甚至排斥的尴尬之境。  相似文献   

18.
“越是经典越不好教。”相信这是很多教师共有的感受。尽管经典篇目可以便利地找到很多资料,但同时也使得经典成为人尽掘之的金矿,很难再在挖掘过程中找到一些“惊喜”。看江苏杨老师的这篇实录,居然难得地产生了耳目一新之感。篇目还是那个篇目,主题还是那个主题,只是因为切入点的不同,便使整堂课都充满了灵动之气。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进入这篇老课文的新课堂吧。  相似文献   

19.
编辑导语 记得有人说过.“他的路不知从哪里开始.但却知道在哪里结束:一段岁月的冷滢.一种旧制匿的腐朽.一个时代的没落。”这就是孔乙己可怜可悲又可恨的一生。在这篇《孔乙己》的续写中.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语文教师应及时抓住有利于教学的时机,投石问路,巧妙点拨,从而开启学生心窍,激发学生学习,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孔乙已》一文的教学曾使我陷入迷惑,以前讲解此文,学生只对孔乙已的言谈举止感到可笑,而对其形象意义却理解不透。课堂不乏提问,却无开窍效应。我在静静思索之后。终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