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佳 《现代语文》2006,(8):103-106
汉语言语理解过程中"句子的理解"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句子的理解"当中,第二语言学习者"对复句结构规则的理解以及对规则的应用又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一语与二语学习者理解习语的语义的不同以及二语学习者理解习语语义的特点,在心理语言学视角下,提出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语理解是以习语的字面突显义优先加工完成的,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更正确地理解习语的语义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5,(A5):66-68
<正>中介语僵化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和现象。所谓中介语就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使用的介于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独立的语言体系。它以母语为出发点,逐渐向目的语靠近。它是由第二语言习得者自己创造的、动态的语言体系。所谓中介语僵化现象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中介语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及"次系统"的发展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语言输入量的增大也不能改变中介语停滞不前的状态"。本文在国外语言学家研究  相似文献   

4.
徐楠 《考试周刊》2011,(69):86-88
这篇论文的主旨在于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时发生的错误的不同成因,继而说明这些错误并不仅仅受到学习者第一语言即母语的影响。引起错误的原因还可能是学习者对二语本身的学习不够,即错误地理解和使用目的语中的某些词汇、语法规则、表达习惯等。因此,第二语言教师也应当根据错误来源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方法处理学生的错误。  相似文献   

5.
《第二语言的语用发展》是第一部系统地介绍第二语言学习者语用习得过程的专著。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二语语用习得的理论模式、研究方法;探讨了影响二语语用习得的因素,如语法能力、学习环境、教学以及学习者个体差异等在二语语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英语的SLA(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经常会表述出一些不合语法规则或者不符合目标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语言偏误,比如句子I have changes。我们有时把这种英语称为Chinglish。Chinglish主要是学生在SLA过程中所产生的中间语,也就是中介语所致。文章旨在以中介语理论为基础,以动词have的使用偏误为例,来认识英语SLA过程中的中介语现象并对其原因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7.
艾娟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32-134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语言学理论对分析汉语学习者的话语十分重要。运用中介语理论、偏误理论和汉语本体知识确定了句子“你没有关心,对于我。”的中介语语料性质,分析其中的错误部分和偏误部分,以确定在特定的语用情景下学习者的真实语言水平。  相似文献   

8.
自从乔姆斯基提出"言语能力"和"言语行为"这一对概念以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焦点就转向了研究创造性的、规约性的过程与学习者语言的系统性上来。随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不断深入与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语言既是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分析性体系,又是一个以记忆为基础的程式性体系。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程式语的特性与功能,并阐述程式语认知心理研究对二语教学与习得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介语的产生及其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介语现象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常见现象,表现为学习者过渡性的外语语言能力。中介语的产生有多种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了解这些因素,并根据学习者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尽量防止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对一个句子完整意义的理解绝不是仅对单个词汇的整合;传递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意义,这是句子结构所起的作用。在第二语言阅读中这种句子结构的把握-句式识别经常参与到理解的过程中。避免对句式的显性构筑-句式的自动识别,是保证理解顺畅、高效的条件。本文从句式识别的阅读机制入手,探讨在第二语言阅读教学中的培养学习者自动识别句式的意义,同时提出了句式识别强化-淡化-自动化的训练模式。  相似文献   

11.
学习者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主体和中心,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是能否成功掌握目的语的关键。本文选取了学习者情感因素中的移情因素,从语用移情的角度,探求了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习得对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性以及对课堂教学中文化导入方面的相应启示。  相似文献   

12.
李桂花 《双语学习》2007,(6M):51-53
朗读是语言学习入门阶段的必要活动。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朗读不仅在入门阶段,而且在整个二语教学过程中,都应占有重要的地位。朗读的作用在二语学习中表现为:有利于口头的练习和听觉的敏感;通过音义渠道对信息进行检索匹配,进而促进对材料的理解;学习者在朗读时出现的言语偏误,有利于教师对其阅读理解进行评估和诊断;增强学习者对汉语句子意义片段的正确划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目前韩国的听力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学生的听力水平普遍落后于阅读水平,而且常常出现学生看得动而听不懂的情况。对此,本文主要探讨了朗读对外国学生听力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图片描述实验范式,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产生过程中的句法启动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被试的目标句在句法结构上与毫无语义相关的启动句间有很强的一致性。从而说明了在第二语言言语产生过程中也存在句法知识表征问题。Pickering和Branigan提出的网络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言语产生中句法加工的过程。尤其是在产生大于一个词汇的短语或句子时,存在词条层关联节点的激活,这与言语产生过程中的句法加工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4.
语言输入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没有语言输入,语言习得就不可能发生,因此语言输入也是二语习得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二语习得中,学习者对语言输入的加工并转化为摄入,包括了两个过程:一是建立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联系;二是句子分析。通过对这两个过程的分析,将总结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输入中的加工的原则,以期对外语教学与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5.
田安 《现代企业教育》2008,(22):164-165
过渡语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产生的既不同于他们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他们所学的第二语言的独立的语言系统。它具有系统性,可渗透性,可变性和石化性等特征。研究过渡语的特征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习者过渡语发展的水平和阶段进行有效引导和激励,以期提高学习者实际的语言能力和丈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6.
陈为春 《考试周刊》2012,(56):71-72
外语学习是一个跨文化交际及适应的过程,因此文化适应是较为理想的外语学习模式。由于第二语言习得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文化的适应程度将会制约其第二语言的水平,文化适应已被看做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在对目的语社团文化的适应中,语言交际文化应受到足够的重视,语构、语义及语用文化的适应水平将直接决定学习者的外语交际能力,因而第二语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快适应第二语言中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把母语语言规则转移到第二语言的语言规则中,并运用母语语言规则简化第二语言的语言规则的产物。探究中介语产生的原因,对外语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发现多达95%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不能最终达到本族语学习者同等的语言能力,于是在1972年首次提出了"语言僵化"这一概念。根据Selinker的解释,语言僵化就是母语中的一些表达方式、规则和次系统会常常出现在中介语中,并且不会随着学习者年龄的增长、所接受的有关  相似文献   

19.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很多假说都围绕着理解和运用这两个主题。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理解策略和运用策略将学习者中介语的发展看作是意义处理的结果,基于理解或运用的教学活动也是强调意义或交际对中介语发展的促进作用。然而,过分强调意义或交际策略的结果则是学习者往往忽视了语言形式。在教学中,注重语言形式还是注重意义?探讨这个问题不仅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具有理论价值,也具有教育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中介语理论由塞林格创立,注重学习者母语和第二语言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介语理论的运用是要研究不同母语的留学生的中介语情况及其特点,对外汉语教师要善于发现留学生母语和汉语的相同和相异之处,运用迁移理论恰当引导,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适当的教学策略,使留学生的中介语不断接近目的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