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蕾 《文教资料》2008,(13):152-153
信息时代的大学生,面对浩如烟海的真假利害信息,如何才能适应这个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具备持久竞争力?本文试从信息社会与个人发展之间关系的角度,全方位地审视"获知"和"辩知"能力在大学生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为高校在如何培养大学生"获知"和"辨知"能力方面提出浅见.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学贴近生活是指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政治,体现"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政治经济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化学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持续发展"。《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也就是说,要让化学"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那么,化学教学如何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之中呢?  相似文献   

4.
<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努力把问题情境生活化,使问题情境的创设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和应用数学。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创设方面作了一些尝试,现与大家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5.
朱从喜 《考试周刊》2014,(25):44-44
学生应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首先要尊重学生,开展体验探究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其次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再次要以提问为突破口,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最后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生活,学会多角度审视问题。  相似文献   

6.
生活中成人习惯要求幼儿"听话"、 "乖"等,殊不知,如此要求不利于幼儿独立性的培养.本文从重新审视幼儿的"听话"这个角度来阐述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7.
解读大学"课桌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英洁 《天中学刊》2006,21(5):89-91
大学校园中有不少学生以课桌为载体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对学业的看法和对爱情的向往,形成了独特的大学校园课桌文化.对课桌文化不能从道德评判的角度简单地予以否定,而应尽可能将其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呈现来审视,使之成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生活的一个窗口和媒介.从心理动机、话语权力、中国文化传统、社会功能需要等方面审视了“课桌文化”.  相似文献   

8.
"学会关心"教育的核心是"关心与做人":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会关心,在学会关心中培养兴趣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及主体精神,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关心;培养新一代公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力求改  相似文献   

9.
一、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审视生活,挖掘课题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课题,而传统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中。学生往往已被训练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生。如何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生活,并用发现的眼光将生活中的诸多矛盾、问题,尤其是热点、焦点、盲点、误区明确地揭示出来.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分析,进而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十分必要。我们通过课题开发动员会激发学生蕴藏在心灵深处的渴望激情,激起发现问题的强烈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空间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学校教育成了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如何深化农村学生素质教育改革,真正实现课堂教育与综合实践的有机结合,是农村学生素质提升的一大主题。本文探讨如何借助民防、司法、医疗卫生、社区等社会力量,提高农村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生活"的能力,从而提升农村学生的全面素质。  相似文献   

11.
在现实危机与理论借鉴的双重促动下,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理论迅速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主题。无论是从"形而上"的超验之维,还是从"形而下"的经验之维,教育回归生活世界都是一个难以成立的命题。在中国教育场域中,西方的生活世界理论不是拯救中国的现实教育危机的密钥。虽然社会生活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教育价值,但是社会生活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是有限的,所以,学校教育对于社会生活只能是超越而非回归。同样,学校教育中生活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生活,它是有限的生活,我们不能苛求学校教育中的生活像社会生活一样。学校教育中生活只能是有限的系统生活而非零散的浅薄生活。  相似文献   

1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积极的角度面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情绪问题,保持良好的心态。【活动目标】1.掌握情绪ABC理论的基本含义,理解认知对情绪产生的重要影响。2.学会用情绪ABC理论调节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情绪问题。3.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并能从积极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3.
夏家亮 《考试周刊》2013,(66):50-50
学生由于生活范围比较狭窄,因而写作时有畏难情绪,而且由于学生的思维角度比较狭窄,因而不习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本文主要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每个方面又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搜集作文素材,让学生掌握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让学生不再为写作而烦恼。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颇具生活性、开放性的综合课程,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对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具有重要的意义。密切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激活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分辨是非,提升道德情操,是本课程追求的目标。本文分别从时效性、情趣性、丰富性、社会性等多个方面,对如何激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活动参与"本是培养学生社会参与能力的关键,但现实往往关注"活动"的主体性、动态性、一致性,忽视了"社会"的他者性、行动性和差异性,从而偏离了社会参与的真实旨意."能力分享"理论由于受到经济学的理论观照,能够克服"活动参与"弊端并直指能力建构,为社会参与能力的培养带来了优化的可能性、指导的适切性及改进思路的必要性,体现出这一新分析框架的价值.基于"能力分享"理论,学校教育应基于时间分享的维度培养学生的集体性社会参与能力,基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差异培养学生的生产性社会参与能力,并制定有差别的政治性社会参与的能力提升标准.  相似文献   

16.
1 让学生感受"数"的意义 小学生往往感到数据抽象,学起来很枯燥.因此要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们所熟悉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使小学生知道学好数学能解决周围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也是继续学习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顺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以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而开设的两门新课程,对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调整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学会生活方面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社会实践是培养中小学生各种能力、促进学生社会化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和一条有效的教育途径,受到古今中外教育家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倡导。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其核心思想就是提倡教育要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以培养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推进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一、建国以来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学生社会实践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始终"坚守"的一项教育活动。深度审视中小学社会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学会认知"是认识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动的世界的需要,是基础,是基石.怎样才能促进学生"学会认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呢?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中的"四个认同"教育是正面引导和培养新疆各族小学生民族团结意识和行为的主要途径,从少数民族民汉双语教育角度审视教材中的"四个认同"内容,是提高新疆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