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主我上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日本近代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风格独特、体裁各异的不朽名作。夏目漱石早年受东方正统文化濡染,汉学造诣颇深。经过长期的探索、磨练、形成了他关切人生,挟击社会恶习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他又是最早留学英国的日本近代作家,精通英语学,西方文化素养颇深,是位属于具有高深文化修养和丰富科学知识的作家,典型的靠东、西方腿走路的近代知识分子。他执着地追求人生的理想,探究人该如何生活,不懈地追求高层次的伦理性,并把它作为文学的第一要义。  相似文献   

2.
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日本近代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风格独特、体裁各异的不朽名作.夏目漱石早年受东方正统文化濡染,汉学造诣颇深.经过长期的探索、磨练,形成了他关切人生,抨击社会恶习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他又是最早留学英国的日本近代作家,精通英文学,西方文化素养颇深,是位属于具有高深文化修养和丰富科学知识的作家,典型的靠东、西方两条腿走路的近代知识分子.他执着地追求人生的理想,探究人该如何生活,不懈地追求高层次的伦理性,并把它作为文学的第一要义.  相似文献   

3.
关于沈从文及其作品,新时期以来众多学者从多方面进行了评价。本文认为,沈从文湘西题材的小说创作,其意图可归结为一点,即通过这些作品,建构一种他心目中理想的“人生形式”。这是一种从个体精神到两性爱情直到整个社会风尚和社会形态都完美无憾的东西。它反映了作家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强烈不满、深刻反思以及对重造不合理社会的苦心积虑的追求,是作家对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4.
阮籍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又是魏晋之际的玄学名家,他的八十二首《咏怀》诗既充溢着激越的诗情与灵感,又渗透着深刻的哲思与理性,是作者主体人格、现实感受与浪漫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浓厚的玄学色彩。本文从《咏怀》诗以自然之道观照社会人生,批判否定现实和追求超现实理想几方面论析《咏怀》诗的玄学特征,强调指出了《咏怀》诗所展示的时代和思想内涵的丰富性,以及对魏晋思想文化和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汪勇 《天中学刊》2015,(2):92-96
沈从文小说创作最初追求生存困境中的个体生命意识,将精神触角伸向温馨美好的故乡记忆空间;随后在对社会现实感性批判和理性审视的同时构建理想的精神家园,追求人性的美和人生形式的善;最终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交织中,忧虑和思索着民族国家未来,并深入民族历史探寻文化精神宝藏。沈从文将文学作为改良社会的武器,用它来开启生命的心智和灵魂,期望以之改变历史和重造民族品德。  相似文献   

6.
覃国斌 《广西教育》2012,(33):70-70
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文化、道德文化、审美文化、艺术文化的完美结合,体现“礼”、“乐”的和谐统一,是一种以礼乐为核心的人文教育的文化,它追求对高尚人格的塑造,对人生理想的激励。  相似文献   

7.
女作家张爱玲以个性极强的女性意识,对“五四”以来的新的文化理想进行了强烈的反驳,从生存困境中的无语反抗与物质追求、文化困境中的艰难突围与无奈选择、人生抉择中的现实困守与传统禁锢三个方面,立足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40年代中国普通女性在受到男权主义强制的社会环境中,迷茫而无奈、卑琐而自嘲的世俗人生的生存状态。张爱玲小说创作在“五四”文学,特别是20世纪女性文学中具有独特的价值立场和执着的思想追求。  相似文献   

8.
中篇小说《人间失格》是日本无赖派文学大师太宰治的代表作,它堪称日本战后文学的金字塔之巅。小说主要讲述了大庭叶藏从青少年到中年不同时期的人生困惑与追求,以及面对家庭、爱情和社会时表现出虚无懦弱的人生态度。但在他看似极端另类的生活表层下潜藏着对幸福人生的执着追求和理想社会的热切向往,从这种意义上说,太宰的文学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普遍性和现代性。  相似文献   

9.
悲剧所表现的,无论是人与命运冲突也好,人与意志冲突也好,人与社会冲突也好,还是人性与理性冲突也好,常常含蕴一种哲学主题,追求生存的价值和生命,寻求对现实处境的超越。而“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悲剧文学真正改变了“先离后合”、“始乱终亨”、“曲终奏雅”、“生旦团圆”的中国传统悲剧结局。作家们深入人生和社会现实问题,揭示人在社会中的悲惨命运,从而激发人们改造社会、改造人生。  相似文献   

10.
宜兴作家徐风在其对紫砂文化的执著探索下写了多部紫砂文学作品,他的中篇小说“壶王”三部曲和《东洋记》是一脉相承的4部作品。这4部紫砂题材的小说讲述了2代壶王的人生遭际和对紫砂文化的历史传承。这4部小说串联成了一段充满血泪的民间史,具有民间史诗的价值。紫砂壶意象的象征意义揭示了器与道、壶与人的关系。同时作家用其温婉之笔在苦难叙事中传达出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对发掘人性,反观历史和文化传承都具有价值意义,也体现了作家独特的文学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全球化”概念的含义丰富而又驳杂,处在现实——理想——方式三个不同的意义层面,它体现了我们心之隐在的“全球化”本质上是“西文化”。“全球化”由经济领域向文化领域渗透,因此“全球化”语境与“世界性的民族文学”产生的语境相悖。故而在全球化语境中,人的素质提高与文学的品质提升,必须面向当下的现实处境言说,把文学与人的发展作为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一部中国现代作家追求政治革命信仰的心灵发展史,中国现代作家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社会精英群体,他们以火热的青春激情和变革现实的叛逆勇气,造就了20世纪中国文学强烈的主观战斗精神,也以执着的人生目的与深刻的生命体验,为中国现代文学涂抹上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他们的身上,“诗人”与“战士”双重社会身份的完善结合,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取向,即以崇高的艺术形式去承载神圣的政治使命,从而使百年中国文学形成了“实用性”与“战斗性”的光荣传统。  相似文献   

13.
礼乐与中和的关系是一个老问题,本文力图对这个老问题给以重新审视。从根本上说,礼乐之精神是中和的文化精神,但是,礼与乐在与中和的关系上则呈现出一定的分野。“礼”之功能在致社会之“和”,而社会之“和”又有赖于致个体之“和”的成功,这恰为“乐”在礼乐文化结构中发挥作用提供了前提。“乐”之主要功能则在成“和”,它以“攻心为上”为策略,在礼乐文化中发挥着准宗教的作用,把“中和”精神刻写在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灵魂上,使之成为摆不脱、丢不掉的文化信仰  相似文献   

14.
莫言和爱丽丝·门罗分别是中国和加拿大国内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以长篇小说见长,门罗则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他们以讲"故事"人的身份用不同风格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讲词表达各自的文学"故事"观。两篇演讲词超越地域界限和性别视角,在母亲主题,成长地域环境的影响,追求独立自我的写作风格,对写作理想的执着追求等四个方面传达出共同的"故事"理想和不同的写作态度,展示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表现两位作家对人生共同的追求精神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繁荣时期。这种繁荣不仅是文学自身的繁荣,而且表现着中国文化的一种革新倾向。明清小说的崛起得力于市民文化的崛起。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市民文化具有着明显的革新性,显示了同以往的士大夫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念与人生观念。这种变化对小说内容的最大影响是导致一些适应新兴的社会思潮的生活题材的出现。这些题材,经过许多作家的重复创作,形成了具有时尚性的题材模式,在它们之中包含了反映着这一时期社会生活变动和人们思想心理变动的某些特定的文化涵义。  相似文献   

16.
评价一个作家,政治思想和文学观念固然重要,“人生理想”的引入也不应小视。所谓人生理想,大致包括人生态度、人生感情、人生体验、人生信仰等等。其中很重要的体现,即是对待人民的立场。这些当然与政治思想和文学观念息息相关,但也有一定的独立性。梁实秋的“人生理想”既有自由主义思想的支撑,又有传统文化思想的渊源,《雅舍轶文》留下他对市民公共利益的关注和对社会上公平与否的特殊敏感。从“人生理想”入手解读梁实秋,便会自然产生中国自由主义作家本来就应是进步文学阵营一部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的文化人格具有二重性: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独善其身的人格追求交织在一起。白居易由早年积极进取的精神逐渐遁入个人生活,其思想由儒家转向佛老。故其文学品格既有意激刚健的一面又有闲适淡泊的一面。其文化人格继承了中国传统知识人关怀天下与追求独立人格的文化传统。中唐时期传统社会形态的转型,士人审美情趣与社会意趣的转型是其文化人格二重性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8.
万智杰 《考试周刊》2009,(22):26-28
作为20世纪初东西方文化中独具个性的两位作家.杰克·伦敦和沈从文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关注了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人。前者以美国西海岸中国移民的生活为题材.后者以湘西世界的“乡下人”为主人公。本文以两位作家的创作视角为比较基点。围绕作品的分析探讨两位作家相似与相异的人物形象、主体意蕴、审美追求,并由之关照作者的文化背景,从而试图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寻找一种客观公正的方法来关照文学文本。  相似文献   

19.
周作人与成仿吾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似乎有着完全不同的艺术追求.在文学的内容与形式表达上,周作人由人生关注转向艺术园地,成仿吾则由艺术之"美"走向人生之"善"、之"真";在文艺的表现自我方面,周作人由社会大我而转向一己小我,成仿吾则由小我而转向大我.表面看来,两人殊途亦不同归,而且在追求道路上,他们好像作了一个方向上的置换,完成着对自己前期选择的一种背弃.然而,其实质是他们对自己艺术追求的坚持:重视文学的艺术与人生取向,推崇文艺的自我表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凡是用于礼仪与以反映“礼乐”为主要内容的各类文学作品,统称作“礼乐文学”,并选取宋代礼乐文学为个案进行阐述。宋代礼乐文学作品数量浩繁,众体兼备,各种典礼在多种文学体式中得到了艺术的再现。礼乐文学所具有的“仪式”与文学的双重内涵、双重功能、双重价值,赋予了它传承礼乐文化的独特意义。深刻而准确地揭示礼乐文学的内涵和底蕴,既是在领略文学的精神价值、社会价值、审美价值,同时又接受了礼乐文化的熏陶,从而实现了礼乐文学“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