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这话有一定的道理,比如,人家告诉你说长江如何浩浩荡荡、川流不息,甚至把它滔滔奔腾的声音也录放给你听,并且从小听到大,但如果你亲自去站在黄鹤楼、站在龟山上看看,那就不大一样了,印象深多了.真的是百闻不如一见.  相似文献   

2.
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这话有一定的道理,比如,人家告诉你说长江如何浩浩荡荡、川流不息,甚至把它滔滔奔腾的声音也录放给你听,并且从小听到大,但如果你亲自去站在黄鹤楼、站在龟山上看看,那就不大一样了,印象深多了。真的是百闻不如一见。  相似文献   

3.
一个人要本事大,必须学习.老农种田,蚕妇养蚕,医生开刀,木匠做桌,电工装灯,瓦匠砌墙……切不可轻易放过.仔细体会,留心看,虚心问,都能学到本领.  相似文献   

4.
张军 《今日教育》2022,(6):74-75
<正>“校长,这节课我‘讲得如何’?”我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课后也常有老师登门求教,恳求给其指点一二。当老师们这样询问的时候,我总会三缄我口,不置可否。说心里话,我心里总是酸酸的,埋怨老师教学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同时,更多的是自责和内疚。新课改已经推行多年了,我们的一些教师从理念到行为依然固守着老传统,依然抱着“灌输式”的教法津津乐道,依然独霸着课堂讲得眉飞色舞。评价一堂课之好坏的着眼点依然局限在“讲得如何”,而不是学生“学得如何”。知识从来都是学会的。在教与学之间,如果没有教,学还是可以推进的;但如果没有学,那么教就变得毫无意义。  相似文献   

5.
A.英语句中的肯定意义,否定表达: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会碰到某种句型,从形式上看是否定的,但就其意义而言,它们又都是肯定的.这种表达法与其语言习惯、词组结构、单词本身以及某些俗语有一定的关系.这类句子有时比肯定句显得更生动.下面就这类句子的构成,作些归纳,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6.
"重视实验,注重对学生动手、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浪潮中物理课程教学始终遵循的宗旨,然而实验教学对于那些学生动手能力较弱的学校,尤其是一些农村校的老师们来说普遍面临很大困难,诸多的原因使得老师们不得不将学生实验变成了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变成了flash动画。笔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清醒的认识到对于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来说,如果单凭一张嘴或动画去描述仪器、讲解实验过程,再通过大量练习让学生对实验结论进行简单机械记忆,长此以往,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所以正视实验教学,让学生真看、真想、真练,亲自动手去验证他们背过千百遍的实验结论,才是物理教学的真谛,也是开启孩子们创造性思维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7.
朋友,您听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战国策·秦策》“百人舆瓢而趋,不如一人持而走疾。百人诚舆瓢,瓢必裂。”这里的舆字作抬讲。趋,小跑。走,跑。疾,快。诚,真。大意是,用葫芦开成的一只瓢(份量很轻),一百个人抬着跑不起来;不如一个人拿着瓢跑的快,如果真的是一百个人抬着瓢跑,那么就将把瓢撕裂了。这个极为形象生动的比喻,对我们今天仍有其值得借鉴之处。一个人能办好的  相似文献   

9.
张静 《学苑教育》2012,(15):47-47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发现或创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过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动手操作。  相似文献   

10.
11.
夏烯瑶 《作文》2022,(Z2):40-41
<正>在我们家乡,端午节和许多地方一样,有裹粽子的传统。家乡的粽子种类繁多,有黄豆粽、细沙粽、蛋黄粽……而我对鲜肉粽情有独钟。每逢端午节前,奶奶总会裹上几提鲜肉粽。她先从盆里取出两片青翠欲滴的粽叶,因为粽叶早已浸泡好,所以湿漉漉的粽叶又软又滑。奶奶把它们卷成一个圆锥形,先在里面放入用调料拌过的糯米,再放一块肉,然后压上一些糯米,最后将粽叶沿折好的圆锥形裹起来,用棉线绑好,这样一个粽子就裹好了。这样的四角粽是奶奶最擅长的。四五个粽子穿在一起就是一提,  相似文献   

12.
《语文知识》(1994年4期)转载了毛泽东1910年秋写的一首赠父诗。诗云:“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据查,此诗系根据日本江户时代僧月性(号“清狂”)《题壁》诗改写的。原诗内容是:“男儿立志出乡关,学若无成不复还。埋骨何期坟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1910年”当是1911年,其时毛泽东18岁,只身去长沙求学,他父母爱子心切,不同意他离家远走,因此他改写了这首诗赠给父亲,以  相似文献   

13.
不要以为时钟就是在透明的塑料盖子里面印几个阿拉伯数字,我们完全可以稍事调整。增加绚丽的颜色,让它多层漂亮的外衣,改变常规的形状,让它富有现代气息,至于打乱显示方式,那当然就是高科技的时尚!  相似文献   

14.
有的同志说,上好一堂中学历史课的标准,主要是看教师能否正确、具体、生动地讲授历史基础知识,我同意这个意见。如果一堂历史课讲得不正确,讲得干巴巴,学生不要听,当然不是一堂好的历史课。因为正确、具体、生动地讲授历史基础知识,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智能的基础,这一点我看大家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分歧,问题在于要达到这一目的还必须解决一个教学方法问题,这正是目前争论之所在。譬如有的同志认为:中学历史课只要讲得正确、具体、生动,有条有理、逻辑性强,即使教师“一讲到底”也无坊。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值得讨论的。我们知道,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是密不可分的、互相制约的;教学方法应该服从于教学目的。“一讲到底”作  相似文献   

15.
历岗 《小学语文》2007,(10):57-57
问:“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五年级上册第5课《秋思》)中的“见”字,有的说应当读jiàn,有的参考资料说应当读xiàn,理由是:秋风是看不见的,这里的“见”是“出现”的意思。请问:到底应当读什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17课《季氏将伐颛臾》中有一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教参和一般文言资料上都这样解释:冉有、子路拜见孔子。笔者认为将“见于”解释为“拜见”似有不妥,应该解释为“被召见”。我的理由是:1、《论语》中其它文章中没有将“见于”解释为“拜见”的,只有“见”解释为“拜见”。如《八佾》中“仪封人请见”、“从者见之”;《阳货》中“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等句中的“见”都解释为“拜见”。2、同样被选入高中课本的《庄暴见孟子》(《孟子》)一文有这样的句子:“庄暴见孟子”、“暴见于王”、“他日,见于…  相似文献   

17.
《历史教学问题》杂志社,从当前历史教学的实际状况出发,开展关于“上好一堂历史课的标准是什么?”的讨论,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这对提高历史教师的认识与教学业务水平,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有其现实的积极意义。上好一堂历史课的标准究竟是什么?问题复杂,牵涉面广,认识很不一致。看了讨论文章,得到一些启发,也谈点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上好一堂课,选择适当的良好的教法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手段,方法的选择应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令特点出发。在这个问题上我想与林丙义、李克毅两同志对“一讲到底”的教法问题进行商讨。“满堂灌”的教法是否定的。“一讲到底”的教法好不好呢?我认为是不太好的。因为它是成人化  相似文献   

18.
一次辩论课,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有不少感触。下面就是这节课的片断:师:请同学们形象地比喻一下生命像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中学语文新教学大纲中“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一节关于对教学的指导,笔者认为,把只传递知识信息的一讲到底的课堂教学结构,作为一种固定不变的僵死的模式,是应当摈弃的。首先从班级授课制来说,它最主要的弊病就是统得太严,统得太死,苏联教育家赞科夫主张教师不应当讲得太多,应给学生的个性以合理表现的机会,应该  相似文献   

20.
“不如”解     
“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人们立志(求学成才),(难道)反而不如四川边境的(穷)和尚吗?”关于《为学》一文最后一句“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山西师院出版的教学参考资料,是象上边的句意那样翻译的.教材中没有注解“不如”二字。这就给一些师生造成了一种错觉,以为,“如”即“及”义.“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