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3 毫秒
1.
智慧是大学教育自身的目的和目的达成的最佳途径,也是大学自身对自身的觉悟。智慧作为一种珍宝是任何数量的学问也不能保障的。融知识、德性于一体的智慧是大学教育持久性的共同客体。大学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人类获得更多的智慧。从有限的学术职能到无限职能的转变考验着大学教育的智慧。智慧是大学教育的最高目标和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2.
智慧是大学教育自身的目的和目的达成的最佳途径,也是大学自身对自身的觉悟.智慧作为一种珍宝是任何数量的学问也不能保障的.融知识、德性于一体的智慧是大学教育持久性的共同客体.大学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人类获得更多的智慧.从有限的学术职能到无限职能的转变考验着大学教育的智慧.智慧是大学教育的最高目标和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3.
<正>1.教师的人性自修注重专业元素的注入。人性、智慧和德性是同构的。人性是智慧和德性的基础,智慧和德性的修养恰是丰盈人性的基本途径。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通过"居敬穷理"、"静心养气"等自修之路提升自己的人性修养,还必须在这些过程中渗入专业因子,强调通过具有教育专业性质的学习、自省和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和教育德性,以此不断丰盈自己的人性。  相似文献   

4.
<正>本刊编辑部:潘老师,通过不久前举行的"全国‘自觉教育思想’学术峰会",我们了解到您的"自觉教育"思想在全国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得到了教育同行的广泛认同。能否请您将"自觉教育"的精要给大家解读一下?潘建明:"自觉教育"是唤醒人不断自我觉悟、智慧精进的教育,主张用自我觉悟的理念通过适合的途径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其核心是唤醒人(包括教育人本身)的德性、理性、智慧和创造性,即增强学生的"自教"能力、激活教师的"他教"智慧。  相似文献   

5.
实践智慧是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是理智德性之一种。它不同于技术,它的目的是善的实践自身,而不是制造什么东西;它不同于科学,它的对象是可变的具体的实践,而不是永恒不变的存在;实践智慧是伦理德性实现自身的根本,它意味着整体德性。与实践智慧的性质相应,培育实践智慧的公民教育离不开习惯性、整体性以及终生性的以自身为目的的具体实践;同时,作为一种理智能力,实践智慧的形成也离不开公民对一般知识的传授和学习。  相似文献   

6.
实践智慧是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是理智德性之一种。它不同于技术,它的目的是善的实践自身,而不是制造什么东西;它不同于科学,它的对象是可变的具体的实践,而不是永恒不变的存在;实践智慧是伦理德性实现自身的根本,它意味着整体德性。与实践智慧的性质相应,培育实践智慧的公民教育离不开习惯性、整体性以及终生性的以自身为目的的具体实践;同时,作为一种理智能力,实践智慧的形成也离不开公民对一般知识的传授和学习。  相似文献   

7.
古希腊哲人崇尚理性智慧,追求理性人格,据此探寻知(智)性与德性的统一。古代中国哲人崇尚伦理智慧,追求德性人格,据此探寻德性与知(智)的统一,两种看似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径,实则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二者共同追求人生的大智慧、大德行、大境界,追求知与识、识与智、智与德、德与行的和谐统一。今日重温两种教育思想,探寻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其共通性,对我们思考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学制的形成是中国教育受迫性转向的结果.中国教育打破了自身原有教育生态,强行移植西方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如果不从文化根性上对中西教育加以辨别,势必会遭受削足适履之痛.放弃诗教,放弃传统教育的德性之维,且没有与引进西方教育对应的信仰之维,必然使中国人面临道德危机与精神困境无所适从,使中国人的诗性气质日渐凋零.中国人的基本教育思维是智慧源自德性,甚至一度将德性视为最高的智慧.尽管德性智慧仍旧以片断式的范畴和命题影响着中国人的灵魂,但由于其文本的退出,这种影响的力量正变得越来越微弱.因此,要恢复中国人的德性之维,必须重拾诗教遗炬.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学制的形成是中国教育受迫性转向的结果。中国教育打破了自身原有教育生态,强行移植西方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如果不从文化根性上对中西教育加以辨别,势必会遭受削足适履之痛。放弃诗教,放弃传统教育的德性之维,且没有与引进西方教育对应的信仰之维,必然使中国人面临道德危机与精神困境无所适从,使中国人的诗性气质日渐凋零。中国人的基本教育思维是智慧源自德性,甚至一度将德性视为最高的智慧。尽管德性智慧仍旧以片断式的范畴和命题影响着中国人的灵魂,但由于其文本的退出,这种影响的力量正变得越来越微弱。因此,要恢复中国人的德性之维,必须重拾诗教遗炬。  相似文献   

10.
教育具有育人价值、社会价值及生态价值。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有生命的作为主体的人,因而教育的价值落实到个体身上就体现为智慧的启迪和德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教育伦理是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的道德关系为研究内容的伦理学科,教师德性是教师对职业意义、精神归属、教育伦理等体认后所形成的精神品质与道德境界。教育伦理是客观的,是外在的道德规范;教师德性是主观的,是内在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在师德建设中,应将教育伦理转化为教师德性,以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与敬业精神。从教育伦理与教师德性的内涵出发,分析教育伦理向教师德性的生成机制,探究教育伦理转化为教师德性的方法路径,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了深化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有必要弄清什么是教育智慧、教学智慧,弄清教学机智跟教育智慧究竟是怎样的关联。在实例研究基础上,界定智慧是人对复杂的事物及问题、问题的解决以及问题解决结果进行理性思考的创造性表现,是人的知识、经验和德性融合、概括、升华、内化和个性化的结果。讨论了教育(教学)智慧的界定、表现、功能、构造。论述了教学机智有待于发展为教育智慧。还讨论了智慧的形成与发展、教育智慧的养育与修炼。  相似文献   

13.
王晖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9,17(1):52-61,187-188
《普罗塔戈拉》记叙了年轻的苏格拉底初始登上公共教育舞台,通过挑战普罗塔戈拉从而宣称一种新的教育方案的故事。澄清普罗塔戈拉与苏格拉底的教育之争,可以进一步探究苏格拉底教育理念的背景与发端。普罗塔戈拉对德性教育进行世俗化的改造,他用"技艺知识"取代了内在的德性,用修辞术和法律取代了统治的智慧和正义。苏格拉底试图重建人们对内在德性的追求,他的教育建立在"整全知识"和"美德即知识"的假设上,他一方面为公民塑造了有利于"节制"的"知识神话",另一方面鼓励智慧者"勇敢"地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由此,苏格拉底的哲学教育是通过"整全知识"统合"节制"与"勇敢"的教育,他提醒人是追求美好的动物,但人必须节制而勇敢地忍受着追求美好过程中注定的艰难与失败。  相似文献   

14.
从本体论、价值论、实践论的维度厘清教师教育情怀的人性逻辑,阐明教育情怀的德性素养,探寻教育情怀的智慧生成对教育情怀的理解和培育意义重大。教育情怀的人性逻辑主要体现为本体层面的“善己爱人”、价值层面的“舍己为人”、实践层面的“克己复礼”。教育情怀作为教师德性的一部分,蕴含着教师对自身、对教育事业及对学生的一种情感态度,包括本体层面的具身关怀、价值层面的职业情怀和实践层面的人文情怀。教育情怀的智慧生成不仅需要教师主体的德性自觉,价值层面的成人成己,还需要实践层面的个性修炼。  相似文献   

15.
人性是人这一物种的先天自然因素与后天社会因素相互作用而塑造出来的作为社会人的属性。教育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的本性具有可塑性。教育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人的本性具有不完善性。人有五种本性,相应的就需要有五类教育,即以升华物性为目的的生存教育、以升华感性为目,的的情感教育、以升华理性为目的的智慧教育、以升华德性为目的的美德教育、以升华灵性为目的的信仰教育。从人性视角来审视教育的本质就是将人的本性升华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习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将人的德性本性升华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品德。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政治文明素养培育本质内涵是实现德性与能力的内在统一。沟通大学生德性与能力、认知与实践内在统一因素是政治信仰支撑下的政治智慧,政治智慧体现为大学生知行层面合德性与合法则性统一自由选择。大学生德性层面的真和行为层面的善指向大学生道德信仰维度,作为德性主体和实践主体,知和行在现实情景中所展示的差异显示出主体精神境界不同。大学生德性和能力的实践展开,展示出大学生政治文明素养培育的方法论意蕴。  相似文献   

17.
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古典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古典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转型阶段、现代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和当代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在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公民德性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具体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回顾和反思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演变的历史,对于我们把握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建构我们国家的公民德性教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缺少可靠证据的闻见之知及虽有科学证据但对实践不具启发性的教育研究进行批判的同时,重构了教育研究方法谱系。在新谱系中,作者将科学知识与德性智慧融通在一起,用结构隐喻表征科学研究成果,以便对实践具有启发性,从而实现了科学研究的德性回归。  相似文献   

19.
吴晓静 《高教论坛》2014,(10):74-76
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具有实践取向,实践中渗透德性需求,德性培养活动中凸显智慧目标,然而当前教育实践在技术理性的困境中愈陷愈深。麦金太尔的德性实践观为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突出实践智慧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建立应用型高校育人保障机制等提供理论依据,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和较高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政治德性教育与“规训”表现出“目的—手段”互构的意图,但福柯通过规训表达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使得后现代主义者普遍认为政治德性教育具有负面性。又因为政治德性教育需要长期规训的存在,由此在政治德性教育和后现代思潮之间形成张力。考虑到我国政治德性教育的建设情况,可以将后现代因素纳入其中,结合新情况重新定义政治德性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最终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加社会化、全面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