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吴婷 《教师博览》2024,(3):79-81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人其诗,对后人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更是引发了审美力的提升。审美是主体在自由状态下(借助物质形式)观照和创造具有自由意义的对象的精神活动,是人与对象世界超功利的关系形式。陶渊明的诗歌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诗人追求自由的生活,具有较强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从陶渊明的审美生活,从“适性得意”出发,探讨陶诗的艺术之谜。  相似文献   

3.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歌的抒情是通过意象来实现的,而意象的独创性,是诗歌具有审美价值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诗歌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历史上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形态,体制种类丰富。了解诗歌的审美特征,以此作为鉴赏诗歌的突破口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诗歌变形,是指创作主体(诗人)为了更本质地反映生活,更强烈地表达情感,在创作时,运用想象和联想等心理活动改变客观物象的原本面貌,将生活原型打碎,按照美的原则,对客观物象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意象。这种因变形创造的意象,既与生活常理相悖,又在更深层次上与情理相通,它是艺术的真实,具有更高意义上的审美。可以说,变形是通向诗美的重要途径,变形是生活真实通向艺术真实的桥梁,变形是衡量诗人心智高低的重要尺度,变形也是衡量鉴赏者心智高低的重要尺度。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既写了不少优美的牧歌,也写了许多慷慨悲歌。他的田园诗基本写实,并未刻意美化农村。有关“桃花源”所在地的争议,说明《桃花源记》并非乌托邦,而是有现实依据的理想化。陶渊明的慷慨悲歌,主要是对世事的批评和不平的倾诉。作为一位诗人、思想家,陶渊明的思想自有其光辉。  相似文献   

7.
黄河诗是映照黄河三千年沧桑变化的一面镜子。研究黄河诗对于了解我们民族以往历史的发展变化、认识黄河的发展历史以及今天治理、救助黄河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心灵深处有一座“大济于苍生”的理想之“城”,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时代致使他“有志不获骋”,他最终“归园田居”了。然而即便归隐后,他依然难以忘怀于世,为志不得行而悲愤伤感。本文力图阐明陶渊明始终遭其心灵“围城”纠缠困扰,其诗文创作也因而带来了感伤特质。  相似文献   

9.
徐志摩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共计诗作290余首,其诗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颇受人们的喜爱。文章主要分析了徐志摩诗歌的意象之美,音乐之美,色彩之美,让我们对徐志摩诗歌的审美特征又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诗歌意象的演变。意象的审美内涵,意象运动的心理历程,意象的审美经验类型和意象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1.
诗歌语言有很强的模糊性,具有含蓄蕴藉、旨在言外的艺术魅力,能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便于表达复杂、微妙、丰富的思想感情。其审美价值体现在拓展诗意,凸现诗情;含蓄委婉、余味无穷;朦胧意境、淡化时空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崔艳艳  曹娜 《天中学刊》2005,20(1):79-81
李商隐以其凄楚的经历感受着晚唐昏暗的社会,以其感伤的文学之笔,将其文学中的感伤情调表现得独具个性魅力,无论是其感伤的渊源、感伤的表现以及表现途径都值得后人细细品味和深琢。同时,他的深婉精丽虽使其作品透出雅致精密细腻的感伤情调,但没有落入只重感伤不重艺术的误区。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用平淡质朴的诗句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以达到意境之美,并在画中寄托了感人的田园深情。  相似文献   

14.
孟郊是中唐韩孟诗派的开山人物,他的独特经历和个性造成了他在诗歌审美方面与众不同的特征,即追求一种“不美之美”,他将关注的目光更多地转向不大引人注意的对象,如苦寒、贫病、怪奇、恐怖等方面,从而表现出一种以丑为美,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展示了唐诗大变于中唐的景观.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通过对一个典型的封建贵族大家庭的深刻解剖,描绘出一幅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和丑恶的真实画卷,表现了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在这部伟大的著作中,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以其中国式悲剧的典型,构成了极致的美感,赢得了永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真淳淡远的田园意趣--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渊明乃东晋末年一重要诗人、辞赋散文家,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诗以描写田园为主,以胸中自然流出的感情,以简洁平淡的语言,生动传祥地创造出一种意境,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于平凡中见真淳的审美效果,对后世唐宋诗歌的繁荣影响甚大。本文从陶诗本身入手,分析“真淳”的思想情感和“似澹(淡)而实美”的艺术特性。  相似文献   

17.
卢宝磊 《中学文科》2006,(10):73-73
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它运用精练而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以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像,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它通过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教育和感染人们,启迪人们的社会认识,陶冶人们的思想感情,培养人们的生活理想与情操,给人们以美的教育和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18.
"田园诗人"陶渊明与"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的写作的风格.既存在不少相似之处,又因二者受生活处境、文化传统等的影响,在艺术风格、审美情趣、诗歌意境、创作之路的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爱国主义的深刻内容,体现了五四诗歌的主题。然而,在表现这一主题时,两位诗人在审美价值取向和感情抒发方式上又有极大差异。前主张破旧立新,后呼唤传统的复归,前憧憬未来的新社会,后赞美中华五千年明史。本从诗人的生活经历、受教育程度、所处环境、个性气质等方面入手,剖析造成这种审美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潘汉年是2、30年代我国文坛闻名遐迩的左翼作家,自20年代起从事诗歌创作。由于他较早转入党的隐蔽战线及解放后被打为“内奸”、“特务”、“反革命分子”,他的诗长期鲜为人知。潘汉年中晚期的诗歌具体表现了他的婚恋之悲,朋友蒙冤入狱的“同室操戈”之悲,仕途从巅峰跌至低谷又无力回天以及由此导致夫妻离散之悲等等,具有哀婉凄切的悲剧色彩,成为他诗歌创作总的基调。诗人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与现代象征手法相结合,反映了他的悲剧命运和特定时代的某个侧面,抒发了在独特逆境中的真实情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