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话中有画     
上联:“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 下联:“下级骗上级,层层掺水,水到渠成” 横批:“数字出官,官出数字”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俞云波借用民间流传的对联讽刺官场的造假现象。  相似文献   

2.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问题,已近乎报纸工作面临的“老大难”问题。因为假新闻、“掺水”的报道时有发生,难以根绝。本报国庆征文编辑工作开始时,编者也是忧心忡忡,如履薄冰,惟恐在真实性问题上出纰漏。现在看来,担心并不是多  相似文献   

3.
董媛媛  赵夏 《今传媒》2014,(5):11-13
在当今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的巨大压力下,新闻媒介由于不同原因而出现的新闻涉假现象对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主流媒体对重大事件进行报道时也常常因为“抢新闻”而忽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造成报道失实。本文一方面对2008至2012年《新闻记者》评选出的“十大假新闻”涉假现象及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另一方面对主流媒体在重大事件报道中失实的原因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4.
成岗 《传媒观察》2013,(2):13-14
时政新闻报道,由于被报道者地位高、发布信息重大而令人关注。在党报与都市报中,一度呈现出文本单一,语言枯燥乏味、模式化的现象,陷入所谓“千报一面”、“面目可憎”、“谁写谁看”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读者对书市中大量涌现的不好不坏、中不溜儿的出版物意见很大,有人统称这些书为“平庸书”。它们看似花哨,拿在手中却给人一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觉,而且重复雷同的现象十分突出,难怪愈来愈多的书友走进书店,常有一种乘兴而至、扫兴而归的感觉。偌大...  相似文献   

6.
前一个时期,许多新闻媒体相继报道了在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期间,由于使用“贫铀弹”而造成超标辐射,破坏了生态环境和人类的食物链,并导致污染地区肿瘤、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增加,对这种病症现象统称之为“巴尔干综合征”。 可是,大部分媒体却把“巴尔干综合征”错报为“巴尔干综合症”。只有新华社通稿和《参考消息》及一些卫生专业报刊始终如一坚持报道为“巴尔干综合征”。 “综合征”,在医疗上是指出现症状不同而又有相关联系的多种病症现象的统称,是常用的医学名词。“巴尔干综合征”,显然是泛指在巴尔干  相似文献   

7.
电视深度报道首先可以简单地描述为针对电视“消息”而言更“深入”、更“细致”的报道。“消息”一般都是介绍一种客观的现象,而电视深度报道则要透过这一“现象”,通过深入地探究和细致地表现,让人们看到这一现象中的本质意义。这种“深入”和“细致”,在报道过程中,一般有三种基本类型: 第一,偏重于“意义”的阐发。 此类形态的报道,带有较强的“评论”特色,但又和报纸纯粹的“评论”不同,它往往是一种“记者述  相似文献   

8.
由于种种原因,典型人物报道中出现了“人情味”缺失的现象。为了表现典型人物的与众不同并树立典型人物高大光辉的形象,追赶潮流“编”典型、移花接木“凑”典型、杀鸡取卵“挖”典型、依靠政策“喂”典型,把典型搞成脱离实际的“客里空”、“高大全”,把典型塑造为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这样的典型报道是把“三棱刀”,对新闻媒体、广大受众和典型人物都是有自‘害而无一利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经济报道尽管有了较大改观,但一些稿件的可听性仍然比较差。那么,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才能使经济报道吸引人,有较强的可听性呢?此文简略论之,以抛砖引玉。着眼于人有些经济报道之所以枯燥乏味,常常是由于文中“没人”。一写经济,就是数字、术语、产量、效益等各种经济现象,而忘记了创造财富的人,正所谓“只见物,不见人”。有篇  相似文献   

10.
“三农”问题一直是地方的中心工作之一。在今年的春耕备耕生产中,瑞安农业生产面临着新的形势:一方面,由于政府采取多予不取的扶农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另一方面,却由于农业税的减免,影响农田的流转,抛荒现象有可能进一步加剧。我们通过对“种粮大户无田种”这一现象的深入报道,对市委市政府出台新政策,遏制抛荒现象、全市早稻耕种面积比去年大增,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组“三农”报道之所以比较成功,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1.
经济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国企改革、扩大内需、假日经济、城市化进程……这些“热点、焦点、难点”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各种读者群体的普遍关注。从新闻报道的视角来看,这些百姓关注的视点是新近发生的许多相似或相同的事实,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是一种现象的集合体,我们姑且将这种现象的集合体称之为“类现象”,而对这种现象的集合体的观察、思考及比较分析性报道就叫做“类现象报道”,如《新华日报》的“本报观察家”、《苏州日报》的“新闻观察”等都是这类报道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2.
明知所写的新闻“肢体”残缺,“器官”不全,仍要为了“赶时效”而写、而发,此类稿件不是假冒新闻就是“掺水新闻”。采访时,既无事前先拟就的采访提纲,亦无事后的查漏补缺,一味满足于“自我感觉良好”,可导致新闻报道的偏差。时社会新闻的采访.只听“原告”的控诉、揭发,不听“被告”的解释、申辩,等到别人斥责、抗议时.悔之晚矣!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改革的推进,使经济生活变得日新月异、异彩纷呈,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的晚报的经济报道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加大报道分量。不过与晚报整体的新闻报道比,经济报道面临着不少难题和需要突破的地方。晚报经济报道的难点m经济现象的累积性和晚报时效性的矛盾。经济现象一般有一个从隐性到显性的过程,由于一个经济现象往往牵涉到同一行业甚至不同行业的许多部门和单位,记者很难在第一时间内第一个抢到带有“今天”或“明天”字样的经济现象新闻,因为经济现象的演化,不少是渐进的,记者在什么时候出手,时间由头大都是“…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无论是报纸杂志,还是广播电视,都出现了针对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作探析的报道。它们从各个侧面对社会现象和问题分析原因,剖析利弊,探究趋势。这类报道,既不同于正面报道,也不同于批评报道,有人称之为“社会性问题报道”。这类报道为何日见增多呢?由于我们所处的是变革的时代,新旧体制在更替之中,新旧观念在冲  相似文献   

15.
孙洋  陈征宇  刘捷 《新闻世界》2012,(5):230-231
由于网络媒体对发生在西安市未央区的“绿领巾事件”进行有选择性的片面报道,导致了该事件在传播过程中的正反馈现象。虽然这种现象在事实传播过程中掩盖了本身的意图,但是从长远来看正反馈现象最终会使正确的声音得以呈现,并使得受众对于正确意见的理性根据有充分的认识,不会造成意见的“想当然”和“随大流”。  相似文献   

16.
自2009年年底以来,足坛扫赌打黑行动已持续了一年。其间,打黑报道铺天盖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需求。但是不得不指出,在众多的打黑报道中,虚假新闻之泛滥,简直到了明目张胆、登峰造极的地步,“今天造谣,明天辟谣”成为打黑报道的一大乱相,化名、匿名甚至故意杜撰“爆料人信息”,更是司空见惯、屡见不鲜。足坛在打黑,那么由谁来治一治打黑中的涉假新闻?  相似文献   

17.
姜玉珠 《青年记者》2016,(17):33-34
深度报道面临的问题 (一)成本与效益不平衡 深度报道的经济成本、人力成本、风险成本较高,而它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力转换成直接的经济利益需要漫长的过程.由于我国版权制度不够完善,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侵权成为一种普遍化现象,传统媒体花费高额成本做成的深度报道瞬间就能被剽窃,这使得深度报道的收益更加微乎其微.成本和效益之间的悬殊使得深度报道成为媒体眼中的“奢侈品”.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报刊为赢得读者而展开竞争,各种“招法”层出不穷。竞争使报纸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有看头了。 但在众多的“招法”里,有一种“炒新闻”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新闻是否可以“炒”,这就需要研究一下了。记得有那么一部电视剧,由于是名作家名演员联袂合作。于是在还没出台前各家报纸便竞相报道,什么花絮,追踪,纷沓而至。于是给人的感觉  相似文献   

19.
如何深化对农报道,这是县(市)级广播、电视、报纸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的一个课题。然而,由于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往往使对农报道的文章做不新、做不深,常常是翻来覆去“炒冷饭”,听众感到“倒胃口”。对农报道深不下去的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比如地域的局限,产业的单一、典型的老化等等,但笔者认为报道中存在的见物不见人,见人不见“神”的现象,则是对农报道深不下去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缺乏从人的精神品质方面开掘和提炼,展示其独特的精神风采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因此报道就显得浅显、平淡,提不起“神”。改革开放20年来…  相似文献   

20.
近期,某刊发表题为《打工族;女“陈世美现象”透视》的文章,报道了一些乡下妇女进城打工后,由于经济状况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与在农村的丈夫离婚的现象,并称之为“陈世美现象”。笔者认为,对这种现象“透视”一番,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是非常必要的。但“陈世美现象”的提法不准确。 传统剧目《铡美案》中的人物陈世美,得中状元,招为驸马后,为保荣华富贵,遣人谋杀原配秦香莲。其利欲熏心的丑行受到后世万代唾骂。而今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