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新闻干部呢?要说明这个问题,必须从报纸的任务说起。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它是党向人民群众进行阶级教育的武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武器,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的武器。报纸是舆论的工具,它要向人民群众阐明时局的动向,阐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发展,阐明党对时局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政策。报纸是“教科书”,它是供给读者知  相似文献   

2.
有独特个性,上乘水平的专栏、专刊是报纸的“拳头产品”.实践证明,一个好的专栏,可以吸引一批读者.难怪有位老报人曾经说过:“专栏、专刊,半壁江山.”没有专栏,报纸缺少个性;没有专栏,就好像电影没有特写镜头一样,使人感觉平淡乏味.当然,要使所有的专栏成为“拳头产品”是不可能的,但一张报纸若有一至两个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专栏,报纸将增色不少.那么,报纸如何办好专栏,使它成为“拳头产品”以吸引读者,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3.
报纸上经常有关于“新事物”的报道。在改革的年代,确实有不少新事物,但是,也有许多能不能算上新事物却打上问号。比如,有报纸说诞生了“一个全新的服务行业——当铺”;有报纸说:“拍卖是一种新的贸易形式”:还有报纸说:“合同制是新型的用工制度”;更有的报纸把列车上卖水,服务行业收小费,中介拿回扣等等统统称之为“新事物”。  相似文献   

4.
信息时代的媒体竞争,已使报业陷入重围:广播、电视、网络……独家新闻在这个信息高度开放的时代已成奢侈品。在很大意义上说,媒体竞争已不再是新闻题材的竞争,而是新闻角度、新闻解读的竞争。报纸要杀出重围。就要寻求利器。越来越多新闻媒体意识到,评论,是报纸自救的一种武器,是报纸应对网络竞争的武器.是应对报纸间竞争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5.
以建设意识搞好经济报道,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赋予新闻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就指出:报纸上“要多谈一些经济”,“少来一些政治喧嚷”(《论我们报纸的性质》)。他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指出:要“把报刊由主要报道政治新闻的工具,变成对人民群众进行经济教育的重要工具,……把实践中直接提出的劳动问题放在首要地位。”“报纸刊物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这些论断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相似文献   

6.
“飞去来器”是一种掷出仍能飞回的弯棒武器,“效应”是指宣传工作者所取得的效果,“飞去来器效应”,恰恰是和他希望通过宣传获得的效果相反。搞报纸宣传工作要学点宣传心理学,研究读者的心理,以免引起某些不良的后果。两年以前,我曾在中国青年报参加过关于“向钱看”  相似文献   

7.
报纸如果说只看当天不与昨天相联系,定然是正确的,甚至无可辩驳的。但若与“昨天”说的作些对照,就常会发现一些彼此矛盾,难以自圆其说的东西。信手举几个例子。有阵子报纸说,当厂长一定要懂企业管理,而管理是一门科学,所以厂长一定要高文化,中小型企业厂长都要大专文凭,大型企业要有本科文凭。否则就得下岗让位。没多少日子,报纸又拼命赞扬起“农民企业家”本事怎样大,还要把他们那套办法“引进”大中型企业。于是读者产生疑问:“昨天”的强调文  相似文献   

8.
刘波 《新闻知识》2005,(1):24-25
在中国,最早提出喉舌论断的人当属梁启超,他最早把报纸性质概括为“耳目喉舌”,在实践中真正把报刊当作政治活动的武器。正是他明确提出了政党报纸的概念。可以说,“喉舌论”最初的提出便早已具有了浓厚的政治色彩,突出强调了新闻传媒的政治宣传功能。在这之后,政党报纸的理论在孙中山那里成为真正的办报指导原则。新中国成立后,  相似文献   

9.
单位不论大小,都要订几份报纸,其中党报是“铁板钉钉——硬碰硬”。每日上下午收报纸两叠,细读者微乎其微,一览标题便遭冷落。何故?幽默者说:“不看早知道,还不是讲这也好、那也好呗。”尖刻者说:“越说好,也许越是坏。”这种“逆反心理”,发人深思。若说读者对报纸一概不喜欢,那也太武断了。2月22日《中华工商时报》,一到办公室,便不翼而飞,争相传阅起来,10天后才传到我的手中。是什么“好消息”如此吸引人们?出人意料,原来是四条“坏消息”被人们关注。这天,《中华工  相似文献   

10.
经济新闻应为经济生活服务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经济新闻已成为新闻报道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品种。经济新闻的崛起,对于我们的新闻采访和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列宁曾经阐述过无产阶级报纸的重大职能之一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经济教育的工具”。列宁在《给<经济生活报>编辑部的信》一文中,特别强调报纸应当为经济建设服务。然而,这种服务并不是抽象的,有着自己特定的内涵,这种内涵大致有这样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11.
“写报纸”     
把出版社刚印出来的《滴水集》捧给母亲,母亲的手哆嗦着,在封面上摩挲着王志强的名字,眼里就有些水雾洇上来:“好啊,出书了,我说什么着来,还是‘写报纸’有出息吧!”“写报纸”一直是王志强小时候的梦想,刚开始写作文的时候,仅仅读过完小的母亲就用她当年的辉煌经历教育王志强。母亲曾经写过一首诗,被老师推荐发表在报纸上,当时还年轻的母亲说,“写报纸”是她唯一可以炫耀的辉煌,所以她渴望她的儿子也能够“写报纸”。母亲在说这些的时候,脸上奕奕生辉。“写报纸”成了王志强报答母亲唯一的方式。王志强当了25年兵,在部队…  相似文献   

12.
谈论西方新闻自由的人,大都很推崇美国政治家杰斐逊说过的这样一句名言:“如果由我来决定我们是要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要没有政府的报纸,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200多年来,美国新闻界把这句豪言壮语当作与总统(包括杰斐逊本人)作战的精神武器,开辟了美国政治生活中的另一个战场,留下丁许多  相似文献   

13.
报纸是传播工具(媒介)。由于它的发行量大,每天与读者见面,它的影响也大。正确的宣传,可以引导群众沿着党指示的方向前进,错误的宣传也会把群众引入歧途,造成混乱。因此,报纸工作者要时刻注意宣传的准确性。有的传播媒介在这方面重视不够,时有不准确的宣传出现。比如:有的报纸在宣传转变政府职能时,说某市“‘无为而治’经济发展迅速”。“无为而治”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对老子和老子的思想,历来有不同的评价。历代沿用“无为而治”这个概念,也有不同的内涵。然而到了现在,引用“无为而治”这个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界,“阶级斗争工具”说是新闻理论研究的一家之言,这种观点认为“报纸、广播的性质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我认为,这种提法是不科学的。下面,谈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一、报纸、广播不单纯是阶级斗争的工具首先,报纸可以是阶级斗争工具,它在历史上担任过阶级斗争任务,这种事例举不胜举。马克思、恩格斯办《新莱茵报》,列宁办《火星报》,都是非常自觉地利用报纸搞  相似文献   

15.
被西方新闻学论著列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的另一位先驱者,是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家、美国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主要起草者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他把出版自由看作是全部自由的核心。他说:“我们的自由取决于出版自由,而限制出版自由就等于取消自由本身。”杰斐逊是如此重视出版自由和新闻自由,以致他在1787年给友人卡林顿勋爵的信中竟说过这样的话:“如果要我来决定究竟是有政府而没有报纸,还是有报纸而没有政府,我会毫不迟疑选择后者。”  相似文献   

16.
五十年代报纸商品性的论争 1956年,当时担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的王中教授提出了报纸是商品的见解,使新闻界大为震动。他指出:“报纸要根据读者需要来办,这是办好报纸的根本问题。离开读者的需要,只把报纸当作党的宣传武器,不把它当成读者要花五分钱购买的一种商品,报纸必然不会受读者欢迎的。”又说:“我认为报纸有两重性:一重是宣传工具,一重是商品,而且是在商品性的基础上发挥宣传工具的作用。”这些新闻学的基本原理,道理很明白,今天看来理由也很充足,所以那时许多学生和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很拥护他的见解。可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涉世颇深、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新闻干部则持怀疑、反对态度。因为一提到”商品”,人们马上联想到做生意、追求利润。王中教授提出的报纸是商品的见解,原是从西方新闻学中引进的,以“商品”这一概念来表述报纸的属性,就当时的经济体制而言,使用得并不贴切。在五十年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际上只有产品分配没有商品交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委书记李福顺在最近召开的全市新闻工作会议上,批评了一些单位大小会议都要上报纸,一些领导干部在电视中露面过多的现象,要求报纸不当“会议公报”,领导不当“电视明星”。李福顺说:“报纸上总报会议,领导总上电视,一是拉开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二是宣传效果不好,老百姓不爱看。”他说:“这种情况只靠新闻单位是很难顶住的。所以我今天给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人们阅读报纸的时间在减少。对报纸的阅读方式已经进入了“速读”时代。“速读”的阅读方式,则把媒体从“受众时代”带到了“用户时代”。通俗地说,“受众时代”的报纸做的是大锅饭,读者在“看报纸”,“用户时代”的报纸要做的是小锅菜,用户要使用、要参与、要跟内容和观点互动。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出色、有效的科学报道方式和方法,调查性报道在西方新闻界很受重视.1990年日本《新闻学评论》称调查性报道是“报纸再生的希望之星”.调查性报道以其详尽、费时、彻底、全面、主动而有别于其他日常报道,成为报纸媒体的重型武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调查性报道也逐渐开始得到了新闻媒介的普遍重视,成为托举报纸、电台、电视台知名度,收听、收视率上升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20.
南京出版的一家报纸上,最近刊登的一则性药广告做得沸沸扬扬,不仅占去半个版面,而且措辞说事竭尽挑逗和煽情。笔者并非一概反对报纸做性药广告,而是希望在做性药广告时,要尽量讲究文明用语,不该滥用挑逗性的言辞来竭力煽情,尤其是不该随便拿女人说事。凡事都有个度,过了“度”的“挑逗”和“煽情”,就往往与“低俗”乃至“淫秽”距之不远了!□措辞说事别过“度”@左雪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