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月     
古人云:“浪子回头金不换。”又云:“好马不吃回头草。”古人云:“大丈夫能屈能伸。”又云:“士可杀不可辱。”古人云:“冤家宜解不宜结。”又云:“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古人云:“君子动口不动手。”又云:“君子杀身成仁。”古人云:“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留取丹心照汗青。”又云:“衣锦还乡,扬眉吐气,光耀门楣五世昌。”古人云:“克己复礼。”  相似文献   

2.
吴文元 《学习之友》2010,(12):43-43
张震将军1997年5月视察某部队时,在一个连队里问司务长:“一个鸡蛋有多重?”司务长回答:“一两左右。”又问:“一两多少克?”答:“一两五十克。”又问:“最大的鸡蛋多少克?”答:“70克。”再问:“最小的多少克?”答:“50克。”张震笑着说:“这个司务长行,他上街买过菜。”  相似文献   

3.
看图写话是低中年级的常见作文形式。在一次送教下乡活动中,一位教师这样教学看图写话-- 师:同学们,你们能在教室里找到词语吗?比如老师找到了“门”“窗子”,你们能找到吗? 生:我能找到“窗帘”“桌子”“凳子”。生:“老师”“电脑”。生:我能找到“作业本”“文具盒”。生:我能找到“举手”“发言”师:我能找到“勇敢”“自信”。生:我能找到“专心”。  相似文献   

4.
晚上洗完澡,我问妈妈:“小蜜蜂的妈妈是谁?”妈妈说:“是蜂王。”我说:“不对。”妈妈说:“那是什么?”我说:“是花朵。”妈妈说:“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成语“每况愈下”语出《庄子·知北游》。原作“每下愈况”。原文如下: 东郭子问於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  相似文献   

6.
“茜”对“晒”说:“出太阳了,咋不戴顶草帽?”“个”对“人”说:“不比你们年轻人了,没根手杖寸步难走。”“占”对“点”说:“买小轿车了?”“日”对“曰”说:“该减肥了。”  相似文献   

7.
战战兢兢     
《初中生必读》2011,(7):32-32
老师写下“战战兢兢”,随即叫小明:“你念一下。”小明:“战战克克。”,老师不动声色,问小亮:“他念得对吗?”小亮果断地答:“不对!”老师大喜:“你念一下。”小亮:“战战克克克克。”  相似文献   

8.
10.《粜米》片断实录师:农民是卖米还是不卖,这种矛盾心理表现在哪两个方面?先看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农民不想卖?生;从“从简单的心里喷出了这样的愤激的话”可以看出农民不想卖。师:“愤激”是什么意思?生:是愤怒、生气、激动的意思。师:“愤激”不是一般的生气。课文当中与“愤激”搭配的词是“喷出”。“喷出”还可以换成什么词?生:可以换成“发出”。生:可以换成“冒出”。生:可以换成“涌出”。生:可以换成“说出”。生:可以换成“喊出”、“叫出”。师:同学们说的这些词和“喷出”比较,哪个词更恰当?生:用“喷出…  相似文献   

9.
铁杆股民     
《学习之友》2011,(5):64-64
某公司一天下午开会有人迟到,领导面有愠色:“几点了?”答:“2700点。”领导:“我是问你什么时候!答:“收盘的时候。”领导急了:“出去!”答:“出不去,全跌停了。”  相似文献   

10.
孩子:“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什么事情啊?”孩子:“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什么时候?”孩子:“刚才。”竺爷爷:“是第一朵吗?”孩子:“是。”这段话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花》中的片段,看似平淡无奇,却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留给读者极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1.
《家教世界》2014,(10):48-48
1.饱:一生好吃懒做,只是一个能装“食”物的饭“包”。 2.皎:大学四年什么也没学到,“白”“交”了那么多的学费。 3.敏:善于精打细算,“每”一“文”钱都要用在刀刃上。 4.堡:“保”卫国“土”不受外人侵犯,是每一位军人应尽的职责。 5.吵:两人在对骂中,总是“少”不了出“口”伤人。 6.恩:“因”为人生观不同,所以大家的“心”老是想不到一块儿。 7.炎:别去顶撞正在发脾气的人,那样只会让他“火”上加“火”。 8.战:总想“占”有他人的财物,而大动干“戈”。 9.认:一个多“言”多语的“人”,总是好管他人的闲事。 10.娜:“那”是哪家的“女”孩子?长得真漂亮!  相似文献   

12.
几天前接到某报社一个电话.问:“揭秘”还是“揭密”?我回答是“揭秘”:又问:“泄密”还是“泄秘”?我回答是“泄密”:再问:两词结构相同,为何一个用“秘”、一个用“密”呢?这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秘、密同源,音同义近,混为一谈是常有的事。这里,试作一点辨析。  相似文献   

13.
拆字戏解     
骗:一旦被人看穿,“马”上就会被人看“扁”。真:正“直”是它的立足“点”。便:予“人”方便,“更”是于已方使。便:“奉”承他人的一“手”。迟:落伍,有时仅仅是你比别人晚“走”了一“尺”。超:“召”示你,不停地“走”,你才能超越别人。  相似文献   

14.
聪明的爸爸     
上午,王叔叔来到我家,问:“你家有电吗?”爸爸说:“没有。”我问王叔叔:“你家呢?”王叔叔说:“有。”然后他就走了。我感到奇怪,问爸爸:“为什么他家有电咱家没电呢?”爸爸说:“他家也没有电。”我接着问:“你怎么知道?”爸爸笑着说:“如果他家有电,他会来咱家问吗?”我恍然大悟。  相似文献   

15.
晏子之晋,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涂(途)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甫者也。”晏子曰“何为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于中牟,见使将归。”晏子曰:“何为为仆?”对曰:“不免冻饿之切吾身,是以为仆也。”晏子曰:“为仆几何?”对曰:“三年矣。”晏子曰:“可得赎乎?”对曰:“可。”遂解左骖以赠之,因载而与之俱归。  相似文献   

16.
教育惩戒是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教育惩戒具有促进学生社会化,引航“问题学生”,强化教师职责职权的“成人”价值;助力维护正常校园秩序和学校正义空间的“成事”价值。教育惩戒的实践向度主要体现为:理念向度:从“规训”到“教化”;主体向度:从“一元”到“多元”;情感向度:从“惩恶”到“扬善”;道德向度:从“合理”到“正当”;法律向度:从“规约”到“合法”。  相似文献   

17.
在襄樊方言中,“给”字有如下用法:“给1”:动词,表示“给予”、“致使”、“容许”等义;“给2”:介词,引出施事表示被动,也可用“叫、让”;“给3”:介词,引出受事,表示处置,也可用“叫(教)”;“给4”:介词,引出对象;“给5”:助词。襄樊方言的“给”在历史上是有其来源的。通过比较襄樊方言和周边方言的标记词分布特点,可以大致确定襄樊方言的分区类型。  相似文献   

18.
亲子对话京京今天放学后一直赖在床上,妈妈希望她快点做作业。妈妈:京京:妈妈:京京:妈妈:京京:妈妈学?”“京京,怎么还不快做作业?”“我今天不想做作业。”“你说什么?你不想做作业了?“嗯。”“京京,你今天怎么了?”“没什么,就是不想做作业”。“作业一定要做的,要不然你明天怎么去上学?”  相似文献   

19.
我们先从一个故事说起,话说有一个穷汉在海滩上晒太阳,有人劝他:“你该做点什么啊。”穷汉问:“做什么呢?”答:“比如说,可以弄条船去打渔呀。”问:“打渔干什么?”答:“挣钱啊。”问:“挣钱干什么?”对方耐心地开导他:“你有了钱,可以买再大一点儿的船,可以捕更多的鱼,挣更多的钱,这不比你现在穷着好?”穷汉又问:“挣了钱最后干什么?”答:“你有了钱,可以过上悠闲的生活,享受这海滩上的阳光。”  相似文献   

20.
张鹤鸣  咖啡 《红蜻蜓》2022,(29):12-13
<正>“心”对“意”说:“咱们交朋友吧!”“意”说:“咱们天生就是朋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心”仔细一看,果然自己占了“意”的三分之一,“意”屁股底下藏着“心”。“心”说:“你干吗把我压在屁股底下?”“意”说:“咱们是知音,不分彼此的。”“心”再仔细看,“心”上有“音”,那就是“意”。“心”和“意”牵手同行,走到哪儿,哪儿就充满了欢乐。大家都说:“心意到了就好,心意到了就好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