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南宋大学问家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这里,三位都说到了学习者贵在有“问题意识”。“问题”起于“疑”、解于“问”和“答”、终于“获”。教学中的“问”有学生的自问、学生间的互问,更多时候是老师的提问。问题教学法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即从课程的丰富内涵中找到聚焦点或突破口,以老师提问题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并分步骤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以促成学生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和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疑是思维之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结束。我们培养的是跨世纪的创造型人才,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独立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在质疑中发展思维,个性飞扬。  相似文献   

3.
郑汉友 《教师》2011,(27):97-97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问题,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要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思维。因此我认为一堂成功的化学课,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美国学者布鲁巴克也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有疑,学生才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质疑,学生才会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创新思维,才能有效改进学习策略,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才能由此步人良性循环轨道。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采  相似文献   

5.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问题意识是每个人探索理论和进行实践的必备品质,没有问题意识就不能更好地学习。“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陆九渊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意识是学习活动的根源和教学活动的中心,它需要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问题,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如果在教学中没有问题,就不能更好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充分证明了“质疑”的重要性。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实施“质疑”的方法,以疑引思,以思解疑,由浅入深,由此及彼来理解抽象理论,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较好教学效果。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既问题,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个乐学善…  相似文献   

7.
蒋坤 《教学月刊》2006,(9):39-40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社会实践中,遇到疑难问题时产生的探索、查询、求教等渴望找到解除疑惑方法的心理需求和思维品质。它包括三个要素:(1)善于观察、思考和质疑,在新的情境中发现问题。(2)善于提出新问题。(3)积极探索,善于多途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朱熹说:“学贵有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切入点,是激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合作的根本动力。笔者就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8.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问题意识是每个人探索理论和进行实践的必备品质,没有问题意识就不能更好地学习。“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陆九渊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意识是学习活动的根源和教学活动的中心,它需要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问题,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如果在教学中没有问题,就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和使命。一、注重日常生活中问题意识的训练杜威说:“教育即生长”…  相似文献   

9.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人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源于质疑。在科学文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育要培养跨世纪的创造型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质疑能力。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舍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是这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的。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下面我从六个方面谈谈新课程理念下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问题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让学生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策源地”。留足时空。让学生“能问”新课程改革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少讲、精讲,留下足...  相似文献   

12.
古人云:“学贵置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是源于质疑,质疑是创造的基础。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水平对其今后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李志芹 《教育艺术》2009,(11):7-7,6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是启动思维活动的钥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思索、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问题”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又能使思维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主题与背景 “疑”是思维的开端,古人说:“学则须疑,疑则有问”,疑问是发现之母,是创新思维的火花,是追求进步的强大动力。“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知识始于问题,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问题意识”是科学素养的核心。但是中学生受生理、心理、知识水平和社会经历等等的限制,缺乏敏锐的观察力,不善于发现问题,所以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需要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从问题的一步步展开中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15.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启发式教学原则呢?浅谈一些自己粗浅看法。 一、设疑问难,启发学生思维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陶行知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教学过程也是如此。教学不断地见疑(发现问题)、质疑(提出问题)和释疑(解决问题),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应抓准启发时机,即在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下提问。这  相似文献   

16.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兴趣,调动学生进行积极心维,从而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育的要求。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生动求知、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点。  相似文献   

17.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要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巧布疑云 小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想学习的欲望.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不要完全按照课本上的导入过程,应恰当合理地补充课本上不全或没有的内容,把学生引入一种与教学有关的问题情境中.  相似文献   

18.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事实上,爱提问题的学生就是善于积极思考、富有创见的学生。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会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一、设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教学过程中若能抓住时机,设疑引导,促使学生存疑、质疑,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二、质疑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质疑”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培养学生敏捷地、主动地、灵活地、独创性…  相似文献   

19.
教学是解决不知与知、浅知与深知的矛盾,也可以说是要学生解决问题。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很重视这个问题,张载说:“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朱熹说:“大疑则大进。”疑问,提出疑问是探究真理的起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首诗中有两句是:“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也正因为这样,毛泽东要求在教学中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把矛盾——问题带进课堂”是这些思想的发展。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带着问题进课堂呢?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当注重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0.
课堂结构一般分为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四个过程。每个过程都非常重要,不可缺少。一、创设条件,发现问题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古代大学者程颐说过:“学者先要会疑。”张载也说过:“在可疑而不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