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戏曲是我国人民最喜爱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它最大的特点是以唱、念、做、打为主的综合表演,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从艺术因素的构成看戏曲的发展来源主要有三个:歌舞、滑稽戏和说唱。而戏曲的“叙事性”则是在戏曲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衍生出来的。尽管中国戏曲...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黄梅戏艺术,从音乐传承到发展,体现出中国戏曲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与创新,黄梅戏音乐传承是剧种发展的原动力,黄梅戏音乐的独特性在传承与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中国戏曲艺术容纳百川,源远流长。以京剧为代表的300多个剧种,歌舞喧阗,声情并茂,扬善惩恶,内容丰富。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成分之一。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民娱乐的重要途径和文化需求的主要精神食粮。也是中华民族自然形成的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它具有显明的个性特征,美学风貌,思想内涵。随着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发展,电视、电脑走进了家庭,文化娱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歌舞、小品、相声、杂技、电影等艺术形式也深受群众喜爱。  相似文献   

4.
仪式剧种的诞生,最能诠释宗教与艺术之关系。源自佛教教义的目连救母杂剧,不仅衍生出全国各地的目连戏,更曾直接推动了仪式剧种的产生与发展。以闽南打城戏为例,《目连救母》不仅推动了超度仪式向戏曲形态的转化,更促成了打城戏在声腔音乐、剧目系统、表演艺术上的定型。从宗教仪式到戏曲艺术,《目连救母》成为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  相似文献   

5.
仪式剧种的诞生,最能诠释宗教与艺术之关系.源自佛教教义的目连救母杂剧,不仅衍生出全国各地的目连戏,更曾直接推动了仪式剧种的产生与发展.以闽南打城戏为例,《目连救母》不仅推动了超度仪式向戏曲形态的转化,更促成了打城戏在声腔音乐、剧目系统、表演艺术上的定型.从宗教仪式到戏曲艺术,《目连救母》成为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  相似文献   

6.
梅兰芳是我国闻名的京剧演员。京剧又是我国戏曲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剧种。梅兰芳从小学戏,靠勤学苦练和勇于实践,很早就成了名,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他不但艺术精湛,而且有爱国思想,立志要把京剧介绍给外国,在世界上宣传中国传统艺术。  相似文献   

7.
戏曲·魂     
纵观中国历史,戏曲的发展是历史的缩影,它是一代义一代民间艺人吸收中国古代智慧、融合时代背景的艺术结晶。中国汉族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结合而成的。我国戏曲种类繁多,其中,京剧是艺术成就较高的,享誉国内外,是当之无愧的国粹。  相似文献   

8.
黄梅戏在其发展的历史中,吸取了民间歌舞和其他戏曲的声腔,舞台艺术和服装也在不断地演变之中。黄梅戏服装从最初的简陋到对兄弟剧种程式化的吸收并用,经过艺人不断的艺术加工,使黄梅戏服装与演唱在解放后都达到了高峰,并形成具有浓郁乡土气息、浪漫抒情的风格。上世纪80年代后,黄梅戏舞台艺术和服装又吸收各种影视剧表现手法,变成了时尚新潮、奇异绚丽的风格。  相似文献   

9.
●教材解读策略●中国戏曲至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0.
泉州古代戏曲艺术主要有5大剧种,即南音、木偶戏、梨园戏、高甲戏和打城戏.前3种系宋元以前的古老剧种,其源与流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晋人南渡”至隋唐时期、唐末五代时期和两宋时期的3个历史阶段;后两种属创新剧种,是明清时期泉州戏曲艺术的主要表现.泉州戏曲艺术的源与流,是随着泉州文化的整个历史过程,在不断的互动、促进和包容中而得以不断地完善、成熟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戏曲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剧种繁多,戏曲有说有唱,文武皆有,集"唱、念、做、打"于一体。而舞蹈就是其中内容之一。因此,要研究中国古典舞,就得先了解戏曲。本文通过对戏曲历史的了解,来探究戏曲艺术对中国古典舞产生了哪些影响。主要从其对古典舞作品创作以及舞蹈动作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戏曲艺术对于古典舞形成以及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目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更是数以万计。中国戏曲以其丰富的取材、精湛的表演、绚丽的舞台、多样化的表现风格,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中最具影响力的表演形式之一,曾经有过非常辉煌的历史。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戏曲文化正在呈逐年衰落的趋势发展。主要从戏曲走向衰落的原因及目前音乐课堂上存在的问题阐述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一元杂剧是“中国戏剧园地里开放得最为绚烂的一丛鲜花。”它是中国戏曲成熟的标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是一个以抒情艺术为主的国度,艺术是再现与表现的和谐统一,而更偏重于表现的艺术。古代的诗、词、歌、赋莫不著上浓郁的抒情色彩,这些都影响到后来的小说和戏曲。中国戏曲和诗词相比,再现的因素显然大大加强了,中国戏曲是“建筑在表现特性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4.
唱腔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骨干与支撑,也成为了各类戏曲剧种的主要标志,因此,我们研究中国各戏曲剧种唱腔艺术特点的发展与变化,将有助于呈现该戏曲剧种的审美特征。中国的戏曲艺术一直被称作"角儿的艺术",这体现出演员在戏曲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戏曲演员所必备的"基本功"——唱、念、做、打,这其中唱功为首,由此可见,演唱是戏曲唱腔的生命和灵魂。  相似文献   

15.
京剧艺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在世界文化艺术中影响深远。在二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京剧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惊人的发展速度在中国诸多戏曲声腔剧种中一直遥遥领先。但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到现在,京剧艺术的发展步伐相对落后了。尤其是世纪之交,在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和现代文明的激烈冲击下,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艺术渐渐走向低谷。本文拟结合京剧的历史与现状谈谈笔者对京剧发展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濮阳地方稀有剧种现状及发展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乐目连戏、大平调、大弦戏、柳子戏、四平调是流传于濮阳地区的稀有剧种。它们都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是研究中国戏曲艺术和民情风俗的重要资料,但目前都面临着生存危机。本文为建立在田野作业基础上的调查报告,旨在揭示濮阳地方稀有剧种的历史与现状,试图为解决戏曲在当下人文环境中的生存发展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代面》、《钵头》、《踏摇娘》三部剧目的分析,总结出汉唐时期是我国戏曲艺术形成的重要阶段,此时的歌舞戏中蕴藏了大量的戏曲因素,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戏曲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阶段,秦汉时期的歌舞艺术、说唱艺术成为戏曲发端的源头,唐代参军戏在继承和吸收前代艺术形式基础上,迸发出新的活力,直至宋元时期,戏曲最终形成一种集歌舞表演、唱歌、各种角色分工具备并能够在舞台上演出的艺术形式。自盘庚迁都到殷之后,河南在我国多个历史朝代都担任着政治文化中心的职责。宋元戏曲诞生于宋金,发展大成于元,河南是宋元戏曲的发祥地,留存有大量的宋元戏曲遗址遗迹和文物。研究河南宋元戏曲的起源,发展历程、现状和前景,解读河南的宋元戏曲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明代陕西地区的戏曲发展状况做了描述,并且对各种戏曲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陕西在明代虽然已不再是中国戏曲创作与表演的中心,但是戏曲活动仍非常繁盛,变体杂剧中独折戏便始于陕西,而杂剧家中的康海、王九思无疑属明代戏曲大家。晚明时以昆山腔为代表的传奇在陕西亦有相当成就。秦腔的出现,更是开中国戏曲花部乱弹之先河。  相似文献   

20.
梅燕 《华章》2010,(21)
中国戏曲的产生已有800年的历史了,目前已经发展到300多个剧种,剧目更是难以计数.世界上把它和印度梵剧、希腊悲喜剧并称为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戏曲艺术经过不同的时代发展到今天,不断适应新的时代、新的观众的需要,保持和发扬了民族传统的艺术特色.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地位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尤显重要.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对陶冶学生情操、振兴民族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将在素质教育语境下探讨戏曲音乐之对于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