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的生活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础。教学过程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让生活情境以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中再现,让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最终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让《品德与生活》课程真正成为沟通学习与生活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王燕 《山东教育》2014,(11):51-51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依据《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新理念.我认为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设计、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生活以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中再现,让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努力使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体验,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行为》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征。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切体会到教学开放性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有效地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品德与行为》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我的具体做法为: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开放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开放教学时空,让学生主动探究;开放评价方法,让学生乐于践行。一、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品德与行为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课…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行为》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征。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切体会到教学开放性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有效地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品德与行为》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我的具体做法为: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开放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开放教学时空,让学生主动探究:开放评价方法,让学生乐于践行。  相似文献   

5.
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特征;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是课程的核心,也应该是我们实施本课程的最终追求;增强课程实施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落实课程基本理念、实现课程价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把”基于生活、活动体验、追求实效”作为我们实施《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思路。所谓基于生活,就是在教学中要针对儿童生活的实际,结合儿童的生活;所谓活动体验,就是避免空洞说教,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  相似文献   

6.
学生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教学过程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让生活以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中再现,让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最终实现品德课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一、强化体验,让学生积累经验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体验也是维系认知和行为的重要中介环节,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等活动,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如《遵守交通规则,安安全全上学》一课的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具有通过具体的活动和体验来进行思考这一发展特点,在教学中重视开展直接体验性活动,使学生积极地学习、生活。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理念,《品德与社会》课必须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  相似文献   

9.
《社会与生活》、《社会与品德》虽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但主要以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形成优秀道德品质为主。传统教学中都采用说教形式,在黑板上讲道德,枯燥乏味,收效低。如果在品德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精心设计体验活动,通过比赛、游戏、故事、辩论、媒体渲染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实现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消化",让体验活动充盈学生的课堂生活,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课程突出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强调实践性,是以活动的方式设计并组织实施的,旨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验和真切体验。在教学实践中,如何突出课程活动性,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呢?下面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门课程要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这一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使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让生活走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为品德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新的品德课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呈现状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因此,有效的活动便是学科倡导的基本教学形式,是连接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的纽带和桥梁。  相似文献   

13.
<正>探究式学习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这种特性正是新课程理念所要求达到的。让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式活动,获取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体验。一、《品德与社会》"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主要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依据,通过讲解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根据学生实际生活的故事与经验编写,它注重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课是新课程下开设的一门新的 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引导儿童“学 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 新的科学精神。《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人的生活为 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为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体验等教学活动 方式,让学生在真实与模拟的体验活动中获得感受 和体会。  相似文献   

15.
热爱生活、学会做人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构建活动型课堂,采用丰富有效的活动、游戏板块,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情境中感,在拓展中演”,不仅使课堂富有生趣,还让学生在兴趣中认知,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一、构建活动型课堂,让教学方式“活”起来 新课标强调注重引导儿童获得经验,形成体验。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力求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也就是说,品德课程的理念在于让儿童更多地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去激发学生的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呈现状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活动是品德课堂中教和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它强调儿童的经验、体验、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极的生活态度,其内容是儿童自身、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的有机整合,让儿童的品德发展、社会学习、科学学习、劳动技术学习等通过综合的活动呈现出来,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应实施活动化教学。品德与生活活动化教学的实施策略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充分体现了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征。因此,教师在进行《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时,应将教学活动置之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让《品德与生活》的魅力在生活中升华,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从而让品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作为一名品德教师,我清楚地知道"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最有效的途径当然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型的活动课程,教学时必须紧紧围绕"培养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这个总目标,必须突出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学生品德的形成既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因而品德与社会教学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已有的生活进行道德反思,丰富学生的体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由感知生活经历上升到形成生活经验、生成生活智慧,从而促进有效的学习,实现个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