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乐写哀,更显其哀,是我们的共识。作者以乐写哀,表达心中难言之哀,难传之痛,使得这份悲哀更具震撼力。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翻阅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发现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话题由来同学们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快乐就是快乐,悲哀就是悲哀,快乐绝不等于悲哀,悲哀绝不等于快乐。但是在文章中,却可以用快乐写悲哀、用悲哀写快乐,效果反而要突出,这就是“反衬”手法。下面请看课文中用快乐写悲哀的一个片段。  相似文献   

3.
韩辉 《考试》2009,(5):108-108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这就是所谓“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情在古典诗词表现手法上也属于衬托的一种,鉴赏一方面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所谓的乐景的,要突出“乐”;另一方面要具体详细地分析诗人要表现的悲哀感伤的情绪是怎样的,二者要结合起来分析。  相似文献   

4.
<正>关于《醉翁亭记》的主题历来被评论家认为是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思想,是一篇充满了正能量的乐观向上传世佳作,全文以"乐"字为线索,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洋溢着和谐之音。细读文章,总觉这些说法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及作者所处那个时代的思想境界联系不上。本文写作背景相当复杂,分析时恐不能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5.
小说《孔乙己》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深刻地刻画了他的性格特点 :功名不就 ,却自命清高 ;四体不勤 ,却好吃懒做 ;穷困潦倒 ,却死要面子 ;受尽摧残 ,却麻木不仁。孔乙己的命运是悲惨的 ,但小说从头到尾没有出现一个“悲”字 ,恰恰相反 ,反复出现反复渲染的倒是一个“笑”字。孔乙己可笑吗 ?他的确很可笑 ,他的可笑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名字可笑。他的名字是别人“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 ,替他取下”的一个绰号。用这并不通顺并且令人啼笑皆非的语言给这个自命清高 ,时刻以读书者自居的人作代号 ,实在…  相似文献   

6.
《采薇》是《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著名的行役篇。本篇主要描写戍卒在行役之后的归途中,回顾同獫狁作战的经历,以及其因战事不得回家与亲人团聚的哀怨情结。作者采用了复沓、比兴、双声叠韵以及以乐景写哀,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艺术表现手法,曲折委婉,一唱三叹表达了诗人的忧时之情。其艺术手法,经过日月的淘洗,依然有极强的生命力,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7.
8.
古代文人常用乐来写哀事,这样做的效果是更能衬托出作者的心情,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以乐写哀,一倍其哀",这是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中经常见到的手法.那么古代文人是怎样运用"以乐写哀"的呢? 一是寂寞美景诉说人事变迁.姜夔《扬州慢》下片这样写道:"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作者先设想唐代诗人杜牧今日重到扬州,一定会"须惊"、"难赋",说明扬州如今已破败到令人难言的程度.尾句锁定桥边的红药,那种外形很像牡丹,色彩艳丽,雍容华贵的植物.  相似文献   

9.
古代文人常用乐来写哀事.这样做的效果是更能衬托出作者的心情,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以乐写哀,一倍其哀”,这是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中经常见到的手法。那么古代文人是怎样运用“以乐写哀”的呢?  相似文献   

10.
明朝哲学家、教育家王夫之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卷上)这实际说的是反衬描写的艺术魅力。五年制第九册26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所以能至今震颤世界各国亿万读者的心弦,从艺术表现的角度看,多次自然而巧妙地运用反衬描写,乃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乐景写哀",源于清代王夫之的<姜斋诗话>,这一手法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很好的艺术展现,写"乐景"极尽铺陈夸张,"包括于事有关之物和于情无干之人"都描写得淋漓尽致;在"哀事哀情"的叙述上不动声色,情节发展自然,无半丝议论之词,无一点大哀大恸之语;外在妆扮风光满眼,哀者欲表难表,委曲求全.红楼梦成功地运用了乐景写哀的手法,才使得这部悲剧经典倍增其哀.  相似文献   

12.
“乐景写哀”,源于清代王夫之的《姜斋诗话》,这一手法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很好的艺术展现,写“乐景”极尽铺陈夸张,“包括于事有关之物和于情无干之人”都描写得淋漓尽致;在“哀事哀情”的叙述上不动声色,情节发展自然,无半丝议论之词,无一点大哀大恸之语;外在妆扮风光满眼,哀者欲表难表,委曲求全。红楼梦成功地运用了乐景写哀的手法,才使得这部悲剧经典倍增其哀。  相似文献   

13.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验:藏匿在旷野草丛里的蝈蝈此伏彼起地叫着,风吹得杨树叶发出哗哗的响声,不时从远处的村落里传来鸡鸣犬吠……如这时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置身在这旷野中,感到的却不是喧闹,反而是分外的宁静。再有,一个人在极度高兴的情况下,竟不是放声大笑,而是失声痛哭;在异常苦痛悲哀的时候,又不是失声痛哭,反而是放声大笑。……这种特殊的生活现象,启示作家自觉地把它运用到创作中去,以增强文艺作品的特殊表达作用。象前一种情况。在文艺作品中反映出  相似文献   

14.
归有光 ,明代杰出散文家。其散文往往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表现亲人间的至情至爱 ,故感情真挚动人 ,语言朴实清新 ,细节真实生动 ,具有诗一般的意境 ,“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因而在明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项脊轩志》堪称代表。一、体现以乐写景的美学原则文章开篇即绘制了一幅哀景图。“室仅方丈 ,可容一人居” ,狭小 ;“尘泥渗漉 ,雨泽下注” ,破旧 ;“又北向 ,不能得日 ,日过午已昏” ,阴暗。色调阴冷凄清 ,情调哀伤。然后笔锋一转 ,从哀中振起 ,写修葺后小轩的优美、宁静与恬适。轩内积书满架 ,轩外花木繁茂 ,白日小鸟觅食…  相似文献   

15.
我搞写作纯属自寻其乐,为的是得到心灵的宁静与安慰。我这个人有些神经质,往往多愁善感,喜怒无常。当我读起书来,我便感到写出来的字字句句都代表着一种秩序,令人心旷神怡。我意识到自己是  相似文献   

16.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教学诗歌的最后一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时,我先提了一个问题:主人公在这里为什么“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学生1:因为主人公回家时“雨雪霏霏”,天气寒冷,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覆盖了回家的道路。古代的交通很不发达,他的回家显得非常艰难,不能很快到家。学生2:因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不仅道路泥泞,步履艰难,而且是饥渴交加,满身疲惫。…  相似文献   

17.
易喜平 《学语文》2003,(4):41-41,30
有一道诗歌鉴赏题是考查苏轼的《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相似文献   

18.
19.
在文学世界里,写人物的感情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艺术分支,如何写好人物的感情,使感情表现的越发深刻,这是古今文学作者在创作时所面临的问题,以人物的乐来反衬人物的悲是一种十分高明的写作手法,也即是人们常说的以乐写哀。  相似文献   

20.
赵建政 《陕西教育》2005,(10):39-39
要让学生有话想说,有内容想写,就要求教师要把作文课上得生动活泼,采用有趣的语言,形象的比喻,通俗的举例,创新的方法,将作文内容融入生动有趣的生活中,使作文课富有情趣,引发学生的共鸣,让他们有话要说,不吐不快,从而使每堂课都让学生爱学乐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