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纸上和广播里在叙述主人公感激、喜悦的心情时,往往是“他(她)逢人就说……”之类。果真是“逢人就说”吗?我看未必。试析一例:今年元月,某报一版发表一幅照片,说明中说到解放军某部一连官兵热心帮助驻  相似文献   

2.
“一家言”,是个偏正结构的词组,稍具汉语知识或阅报知识的人都知道:这纯属个人意见,并不代表大众的呼声或领导机关的指示的。最近阅报,发现首都某大报于第四版新辟了一个栏目,就叫“一家言”,刊登些小言论、杂文、杂谈、随笔之类。这样的专栏其它各报刊也有,有的甚至每版都有。这本算不的什么稀奇,那应是公民们畅所欲言的地方,可以自由讨论的。谁也清  相似文献   

3.
“开设汽车专版:报界最新时尚”,某报的一篇文章道出了这样一个现象。进入1995年以来,汽车抢滩报纸版面,“汽车城”、“汽车时代”、“汽车之窗”纷纷露脸,扑面而来一股汽车热。 一个整版显得“寒碜”了,不少汽车专版办成了对开四版的专刊,而一些与汽车本不太搭界的专业性报纸也推出专号,场面热闹。初看令人为之一振,但看多  相似文献   

4.
在报刊的新闻通讯中,不时看到这样的描述:“记者了解到”,“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记者琢磨着”,“记者联想到”,甚至用“记者按”大发议论,要人们受到启发,认真抓好,把某单位的好经验推广到全国各地去。如此等等。看到这一连串的“记者”如何如何,使人好生纳闷:这些都冠以“本报记者”、“本刊记者”头衔的新闻通讯中所介绍的情况、经验,难道不是记者了解到、采访到的?所提出的问题,难道  相似文献   

5.
在报刊的新闻通讯中,不时看到这样的描述:“记者了解到”,“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记者琢磨着”,“记者联想到”,甚至用“记者按”大发议论,要人们受到启发,认真抓好,把某单位的好经验推广到全国各地去。如此等等。看到这一连串的“记者”如何如何,使人好生纳闷:这些都冠以“本报记者”、“本刊记者”头衔的新闻通讯中所介绍的情况,经验,难道不  相似文献   

6.
一位长相靓丽的女孩不慎滑入护城河,被水冲到了桥洞处,幸好桥洞处有一破栅栏,把女孩的衣服钩住了。女孩喊救命。但水流很急,而且护城河离地面有二三米深,即使下得河去救,也爬不上来。众人都知危险,不敢下河。有个小伙子跳入河中,他水性好,很快泅到女孩处,把女孩拖到桥墩处。不久消防兵来了,记者们也来了。记者拦住问:  相似文献   

7.
从汉代至宋代迄于明代,对儒家学说的研习,经历了由传注训诂(章句注疏)到“自我作论”(阐明经旨),再到“代圣贤立言”的过程。对于文人而言,“代圣贤立言”,除了释儒家经典外,莫过于为一朝撰史、为某人立传。这种撰史、立传的方式,则往往视圣人不见,或“私拟圣贤”,只剩下“六经注我”了。  相似文献   

8.
<正>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是一个历久不衰的热点话题。近期又热闹起来的关于门户网站模式和核心竞争力的争论从另一个侧面表明这个问题还远没有解决,并存在着一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不良倾向,即从网络媒体“取代”传统媒体走向网络媒体的“自我招安”——极力向传统媒体模式靠拢,以作为传统大众媒体为荣。  相似文献   

9.
有位通讯员,平时写小言论、杂文之类的文章,总要列举某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并由此生发开去,谈些感受。据说他每写一文,总要左颀右盼细细斟酌一番,看所举之人、之事确属本单位以至左邻右舍所无之后,才把稿件发出。问他为啥这般?他淡然一  相似文献   

10.
某市报一则消息的导语这样写道:3月30日上午10时许,红卫化工厂职工罗某携子将一面绣有“人民保护神”的锦旗送到市公安局巡警支队一大队,感谢民警帮其找回走失的儿子。 该报的另一则关干公安部门“爱民月”活动成果的报道说:在整个“爱民月”活动期间,市公安部门收到群众表扬信129封、锦旗78面…… 用实际行动向全市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类似报道还有不少。诸如特困户脱贫了、下岗职工重新就业了、辍学学生上学了等等,他们大多都要如此“感谢”政府或某部门、某领导一番。新闻媒体对此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描述他们在…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有时喜欢走极端,当一种思潮来时,到处是“老板”声,连单位的党总支书记、党委书记、厂长、经理一概称之老板。最近新华社结合八一建军节来临,报道了武警北京总队国宾护卫队的事迹,结果7月12日新华每日电讯报的主标题是“‘中国皇家卫队’壮国威”。何必?!中国自辛亥革命后,已与封建皇朝隔离了近百年,仍然有人喜欢皇家这个称呼,结果象征我国尊严的“国宾护卫队”也冠上了“皇家卫队”的称号,虽然是带引号的,但听了、看了总不是个滋味。  相似文献   

12.
开始练写文字称“试笔”。文章开头称“起笔”。不假思索、随意写出称“信笔”。文章改动处称“改笔”。受人嘱托写出的文字称“嘱笔”。亲手作的文章或亲手写的字、画的画,强调是真迹,称“手笔”。高才作家的作品称赞“大手笔”。著名人士的作品赞称“名笔”。绝妙文章称“生花之笔”。写得极佳如有神助的作品赞称“神笔”。作品达到常人意想不到的境界,赞称“仙笔”。书写非常流利称“走笔”。故意离题而不直写其事的手法称“曲笔”。在名人专家面前写文字或绘画谦称“弄笔”。比喻自己或别人不高明的写作能力称“秃笔”。谦称自己的文字…  相似文献   

13.
经常阅读报刊,时常看到“村长”一词。现摘几例: 人民日报7月2日第四版,王锡爵在四川家乡参观和探亲访友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村里的乡亲们、村长和大安乡乡长也前来祝贺。”农民日报6月10日第一版“蒲家庄村长蒲文君告诉记者……”该报7月15日一版言论标题为《如此村长招标》。  相似文献   

14.
经常阅读报刊,时常看到“村长”一词。现摘几例:人民日报7月2日第四版,王锡爵在四川家乡参观和探亲访友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村里的乡亲们、村长和大安乡乡长也前来祝贺。”  相似文献   

15.
开始练写文字称“试笔”。文章开头称“起笔”。不假思索、随意写出称“信笔”。文章改动处称“改笔”。受人嘱托写出的文字称“嘱笔”。亲手作的文章或亲手写的字、画的画,强调是真迹,称“手笔”。高才作家的作品赞称“大手笔”。著名人士的作品赞称“名笔”。绝妙文章称“生花之笔”。写得极佳如有神助的作品赞称“神笔”。作品达到常人意想不到的境界,赞称“仙笔”。书写非常流利称“走笔”。故意离题而不直写其事的手法称“曲笔”。在名人专家面前写文字或绘画谦称“弄笔”。比喻自己或别人不高明的写作能力称“秃笔”。谦称自己的文字…  相似文献   

16.
光明日报6月8日《新风尚新风格》专栏刊载一篇通讯《不慎错发一剂药,全城出动寻下落》,报道了扬州一个医院错发一剂药引起的事情。我相信这是真事。至于从什么角度来报道为好?我看值得研究。这次事件起因是“由于药剂员是新手,加上工作不细”;所以要兴师动众,是“由于这里的病历由病员或其家属保管,无法查知病儿的地址”。于是,就出现了卫生局领导“亲自指  相似文献   

17.
18.
法国近代美学家狄德罗说过:十全十美的画象,是理想的面孔,这种纯理想的美当然可以画,但较之生活中的面孔,它却显得不够真实。因为真人的面孔,难免没有一点瑕疵。因此,如果要使画象更真实,就不宜把所有的小毛病都掩盖起来。”我觉得,这些道理就很值得我们搞新闻的同志深思。新闻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客观事物本来就是十分复杂的,它是由多个侧面、多种因素构成的。说好  相似文献   

19.
近段时间以来,在中小学生中间广为流传的一些“另类”校园童谣,引起了许多关注和担忧。作为教育工作者,笔者读到这些“另类童谣”时,却并没有多少忧虑,反而经常为孩子们的创造才能所折服、所鼓舞。在笔者看来,这些童谣其实是学生们自己创造的校园“流行文化”,因为调侃、幽默、风趣,朗朗上口,所以学生们喜欢。学生们喜欢它,也只是觉得好玩儿,借此缓解一下,发泄一下,其中并没有太多深层的含义和思想上的根源,我们大可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过分担忧。当然,有些流行于学生之间的“另类童谣”,确实包含着不健康甚至低级庸俗的成分,比如“校长上吊…  相似文献   

20.
平常阅看报刊,对频频出现的“重要讲话”这一词语,时常在头脑中挥之不去。特别是在报道各级领导出席会议、调研考察、座谈讨论、剪彩和签字仪式等活动时,哪怕是随便说上几句话,就冠以“重要讲话”;听取下属单位的汇报,也冠以“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跟着还要来一句:“并作了重要讲话”。“重要讲话”用滥了,令人厌了。“重要讲话”大都指从领导干部口中说出的,虽然不是什么“金口玉言”,但在中国,素有官本位的传统,因此,当领导的一讲话,冠以“重要讲话”也就不足为奇。那么,平民百姓说话即使很有哲理、很通俗,毕竟“人微言轻”。君不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