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朝廷多数设有采风官,他们摇着木舌的铜铃走村串户,翻山越岭。征集民歌民谣,同时听取民声民意,回来后经过去粗取精,加工整理,把有用的东西提炼出来,适合公开的便在官员之间传诵。不适合公开的便呈上朝廷,供天子和大臣们研究讨论,作为行政决策的依据。春秋时期此风最盛。采风官们搜集了大量的民歌民谣,到了孔子手里,经过反复提炼、删改,最后剩下了305篇,又依据这些民歌民谣的来源和反映的题材对象的不同,将它们分别编入了《风》、《雅》、《颂》三个类别当中,结集刊印。于是中国学史上有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朝廷多数设有采风官,他们摇着木舌的铜铃走村串户,翻山越岭,征集民歌民谣,同时听取民声民意,回来后经过去粗取精,加工整理,把有用的东西提炼出来,适合公开的便在官员之间传诵.不适合公开的便呈上朝廷,供天子和大臣们研究讨论,作为行政决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我们中国人向来重视采风——此风者,非空气流动之自然风,而是指民歌、民谣、民谚。古代皇朝,大都设有采风官,“所以观风俗,知  相似文献   

4.
新书推荐站     
《出版参考》2008,(3):42
《民谣流域》作者:李皖史文华定价:48元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本书是全面记录民谣音乐发展历史的全景式著作。作者从欧洲民歌开始,继而涉及了英国民谣、凯尔特民谣、美国民谣、加拿大民谣,拉美民歌,巴西音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流言”、“讹言”、“民谣”就被视为重要的民间舆论而纳入了统治者的视野。《古今注》上说,尧的时候,就在路口设“诽谤之木”,让人书写意见;春秋时期,更有“采风之官”收集民间谣谚以备咨询。  相似文献   

6.
光绪十一年(1885年),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曾经向慈禧太后提议开设官银行,但因为户部和言官们的强烈反对,不得不中止。不过,李鸿章并没有放弃开设银行的打算,官银行得不到朝廷支持,就转向地方性的商办银行。他委托驻美公使张荫桓寻找美国有关银行章程,希望对开设银行能有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7.
简述重庆图书馆馆藏抗战文献民歌民谣专题研究背景,详细从几个方面解读解放区抗战歌谣的主题意蕴。  相似文献   

8.
徐亮 《兰台世界》2016,(3):16-18
本文以印度国家档案馆公开文献为依据,对印度国家档案馆展览的内容、形式和特色进行了分析,对印度国家档案馆的展览布展关键词进行了提炼,以便印度研究者、档案管理人员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9.
宋代勒留官是指在中央百司机构内担任吏职的官员。宋真宗咸平年间,朝廷制定了沿堂五院、宣徽院、学士院、三馆、合门、客省等机构中的吏职人员出官办法,详细规定吏人出官的程序、年限等,出任勒留官成为这些机构内吏职人员出官的一个环节,因该规定由翰林学士承旨宋白起草,故称"宋白制书"。此后,宋白制书成为宋代中央机构吏职人员出官的基本准则。北宋中后期,朝廷为满足中央机构行政事务运行的需要对宋白制书稍有增补、修订,但其规定的中央吏职人员出官前需出任勒留官的制度一直延续到南宋。  相似文献   

10.
走西口     
一首民歌黄河九曲十八弯。在陕、蒙、晋三省区交界处,东去的河水忽的向南折去,滔滔而下。这个弯儿,拐得最大、最急。于是,晋西北沿黄河的一个县,便因势而得名,叫“河曲”。地瘠,天旱,黄泛,晋西北的百姓历来生活艰难。当地民谣言:“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其实,何至是挖苦菜,民谣原先的词儿,是作“卖风流”的,因不雅,改了。苦难常常是会催生乡土艺术的,大凡民间戏曲中的大悲怆,皆源自生活本身的大悲剧。于是,《走西口》诞生在河曲,便不足为怪了。“哥哥你要走西口,哎呦,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住那哥哥的手,送哥送…  相似文献   

11.
民歌歧路     
有位音乐工作者去年在湘西土家旗地区采风时候,听到当地的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这首歌唱的是当年村寨里的男人跟红军走了以后,留下来的妇孺思念之情。当地村民的吟唱让这位采风人听得哗哗流泪。“太惊讶了!和它一比,我之前听过的国内知名歌手浪唱的版本完全是另外的东西,只有华丽和技巧。”他对本刊说。  相似文献   

12.
宋代新闻传播史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进奏院和进奏院状报方面.宋代新闻传播主体,即进奏官的研究略微偏少.宋代进奏官,在宋代新闻传播中,掌管着信息的上传下达,扮演着重要角色.进奏官通过抄录和雕印的方式传递信息.朝廷对进奏官传递的信息,无论是在时间还是效率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与规定.进奏官违反了相关规定,要受到严重惩罚.在宋...  相似文献   

13.
邓明 《档案》2008,(2):35-37
《云署聊编》中《陕甘民谣》条,记载了有关王亶望贪腐的民谣:“王亶望居总督,视属员馈送之多寡为轻重,其少多者方许进见,次多者留与饮食,最多者与之花厅较射,时有‘一千见面,二千留饭,三千射箭’之谣.遂以墨诛。”王亶望未做过总督,最高做浙江巡抚。民谣说的是他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官甘肃布政使的巧取豪夺的伎俩。清朝的布政使,专管一省的财赋和民政,是仅次于督抚的大员。  相似文献   

14.
政府信息公开是国家民主的体现。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这为我国建设成为服务型政府创造了条件。"域外采风"栏目比较了中韩两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异同,有助于大家了解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含义。作为档案工作者,我们关键是要发挥档案工作在政府信息公开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梁明玉 《兰台世界》2021,(1):151-152,158
安史之乱前唐政府非常重视对文化典籍的编撰与保存,经过历代君臣的不懈努力,集贤院所藏图书多达七万卷以上,以致"内府藏书,谓之大备".安史之乱给文献的整理与保存带来了巨大灾难,直接导致了乾元旧籍亡散殆尽.在唐军收复两京后,朝廷通过献书授官和派员搜访等方式重新搜集了大量文献资料.这些保存下来的文献为我们了解唐代社会状况发挥了...  相似文献   

16.
"官谣"严重损害政府的公信力,使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因此,为了维护政府的公信力,必须治理"官谣"。我们以为,"官谣"的治理必须以政府信息公开为本,因为谣言止于真相,真相源于公开;辅以追究"官谣"制造者之行政或刑事责任,则可以寒蝉其发布"官谣",从而使"官谣"得到治理。  相似文献   

17.
“官谣”严重损害政府的公信力,使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因此,为了维护政府的公信力,必须治理“官谣”。我们以为,“官谣”的治理必须以政府信息公开为本,因为谣言止于真相,真相源于公开;辅以追究“官谣”制造者之行政或刑事责任,则可以寒蝉其发布“官谣”,从而使“官谣”得到治理。  相似文献   

18.
9月优异评论     
《不能任由“官谣”消耗法治公平》/朱永华,《法制日报》,9月9日
  简介:这篇评论从一批制造传播谣言的“网络大谣”相继落网谈起,就一些官方“先否后肯”的事件发表看法,如刘铁男被实名举报,能源局曾一度称为污蔑等。作者认为,“网络大谣”们制造散布谣言是危害社会,政府官员撒谎更是损坏政府公信和形象,两者对比起来是“半斤对八两”。作者认为不能忽略了政府官员撒谎的危害,官员撒谎也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相违背,所产生的潜在危害甚至比“民谣”更大,更难以彻底从思想深处铲除。因此,打击网络谣言,不仅不能任由“官谣”游离于法规制度之外,甚至更应当从治理“官谣”做起。  相似文献   

19.
民谣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经过集体加工的民间文学。具有词句简练、朗朗上口、容易流传等特点。在新闻报道中适当地引用民谣,可以增强新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收到了以通俗胜风雅的效果。怎样才能正确地选用民谣使其为新闻添彩呢?  相似文献   

20.
西周以前,“学在王官”,文学和学术为王室和上层贵族垄断。《汉书·艺文志》指出,先秦学术的源头都出于王官。如“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等等。这是因为,只有王室贵族和史官才掌握文学,具备阅读和写作能力,才有资格当作者和读者。在图书还保藏在朝廷秘府、金匮石室之中的情况下,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