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纽约客》叙述一幕幕中国人出国求学和旅居故事,叙事视野面向世界,具有跨语际实践的现场逼真性。那令人叹惋的留学生形象.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批台湾大学生在北美开拓生活空间的艺术表达。他们的心理困惑象征“跨文化对话”之不易.也一定程度地代表着东西方语言文化中介人的“横向存在性”。白先勇的留学生小说是一种悲悯心理的释放,对拓展中国文学题材空间有实证意义,对理解中国社会开放的必要性.对纠正传统文人的地域文化观念惰性,也都有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中国话语体系现状及其重构的必要性,并从跨文化传播视角阐述跨语际实践在重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中的作用,即通过翻译打造对外话语创新平台、让西方文化真实感受中国话语语境,促使中国"发声",在"西强中弱"的话语格局中彰显中国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跨语际实践”包括知识分子在中西方思想碰撞时的复杂思考、西方文本在中国本土语境中产生的新意涵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译介者本人的能动性。梅光迪追求的“真理”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有密切关联,但无法直接画等号。白璧德努力将新人文主义与宗教相区别,而梅光迪却径往“儒教”形态跃进。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二人面临不同的世界和困境,即白璧德着眼于世界文化,而梅光迪注重中国文化。作为学衡派舵手,梅光迪虽受惠于新人文主义,并借由“人文精神”横跨中西,使其理论具备“现代”和“国际”性质,但却蕴藏了超越新人文主义的潜能,沿着原有的中国传统文化脉络,生长出更多的可能性。这对于建构中国式现代化文学思想,也极富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语际语及其僵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erlanguage指的是语言之间,因而将interlanguage译作“语际语”似乎更符合interlanguage的原意。语际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体系,具有可渗透性、动态性、系统性的特点。同时又有僵化现象,僵化现象的产生是基于:第一,母语和方言的影响;第二,对现代语言学的片面理解;第三,对交际教学法的误解;第四,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5.
翻译不仅是语码转换,更是一种社会活动,必然会受到社会、历史、文化诸因素的影响,所以译作的成功都不能单纯从语言转换层面解释。伊万.金翻译老舍名作《骆驼祥子》,对原作做了大量改写,甚至将悲剧性结尾改为喜剧结尾,然而这部译作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看似不合常理的现象,吸引了不少翻译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大多是通过文本对比分析原因。实际用吉迪恩.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从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三方面解析金译本的语际改写更有助于分析该译本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语际语用学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一个语用学分支,目前在外语教学界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通过介绍这一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分析其对教学的启示,引起广大外语教师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民族的语言必然蕴含该民族的各种文化要素。而翻译既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地在语言转换的同时进行文化转换。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从汉英两种语言背景文化的差异入手,以《红楼梦》中委婉语的翻译为例分析了各种常用的翻译方法在委婉语翻译中的使用情况。通过对比不同译本的翻译方法和汉英文化的差异,来探寻汉英的文化特点及其在跨文化翻译中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语内翻译到语际翻译:典籍翻译译者主体性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典籍翻译的性质决定了典籍翻译须经过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两个阶段。在语内翻译阶段,译者的诠释受制于汉语诠释传统——训诂学,其主体性是有限的;在语际翻译阶段,译者的诠释体现出强烈的为我性,其主体性表现为目的性、历史忠实性和选择性。两类译者主体相互交往之特性体现在对典籍原文本理解的共识性。  相似文献   

10.
《教务杂志》通过刊载大量儒学研究论文及儒学典籍的英译文,深入探讨儒家文化及孔子思想。连载于《教务杂志》的赫真信英译《孔子家语》系英语世界最早的英译文,通过学术性序言、阐释性注释以及显性化译文等翻译策略凸显了孔子的伦理道德典型、博学多才的智者以及循循善诱的师者形象,向西方世界展示了儒家文化和孔子形象,不仅对儒家文化和孔子形象建构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西方世界读者认知中国早期社会文化历史图景提供了资源和例证。  相似文献   

11.
译介活动是人类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而西学的涌入、报刊的传播与现代文学的发生有着源流的意义。“现代派”文学的成熟和传播与《现代》杂志中的译介活动有密切的关系。《现代》杂志中的译介活动具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和世界潮流同步的先锋姿态。同时,它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对美国文学进行集中介绍的期刊。  相似文献   

12.
杜衡在《现代》上的创作表明他对当时流行的无产阶级文学理论和创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创作上没有了先前明快的调子,写作的题材也大都指向底层普通老百姓的艰难生活,这种创作转变反映了杜衡同革命文学的疏离和他在创作理念上的徘徊。  相似文献   

13.
14.
Millet the son of the earth uses his magic paintbrush to create the immortal work--Les Glaneuses. In Les Glaneuses,Millet depicts three peasant women working in autumn. The bold and rigorous lines and different yellow shades have caused my boundless imagination about the motive of the painter Millet liked to draw the lower class because he had Socialist leanings. He often attempted to show his political leanings through the subjects he chose.  相似文献   

15.
萨特的悲剧《苍蝇》的问世晚于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达三百多年之多,但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两部作品中,故事的主人公俄瑞斯忒斯与哈姆莱特却有着诸多方面的惊人相似。作者在本文中通过对两人的复仇方式、思想特征及结局的表述来揭示其中的奥秘。  相似文献   

16.
17.
18.
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在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通过总结国外大学成功实践教学的经验特征,针对我国实践教学弱化的现状,借鉴国外大学成功的实践教学模式来反思我国实践教学,提出以幸福教育的价值取向革新实践教学模式的理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构建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由"五四"开创的新文学,内在地规定了研究这一新文学所必须涵盖的几个论域,即中西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民族生存与个人价值之间。既然中国现代性是在民族危机的逼迫下开始的,那么,"五四"提倡新文学和新文化的最终目的自然也是以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为骛的,民族文化的话语权也是"复兴中华"这一大目标所要达到的结果之一。但是当我们将意义的终点止于民族、国家的时候,却忽视了作为个体的人的尊严和价值。笔者试图通过探索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话语权意识,探讨文化保守主义的影响,并阐释现代性的真意即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