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时期鬼专指死人,在灵魂不灭观念支配下,先民认为死者的灵魂就是鬼.灵魂的聚居处,就是鬼的生活场所.部落不同,人们幻想中的鬼的所在地也不同.东夷族认为人死后鬼魂归山,变成山鬼,山是鬼的聚居地.这是楚文化中的东夷文化基因.本文以人死为鬼这一观念作为研究山鬼形象的出发点,认为山鬼是人死之后所变的鬼.<山鬼>表现的是鬼魂归山观念,描述的是女鬼在深山的活动情况.  相似文献   

2.
壶形的宇宙     
<正>“祖灵”与“谷灵”的关系是日本民俗学界自始至今研究的课题。关于亡灵的归宿,日本人认为死者的灵魂,在死后的一段期间内为“亡灵”。“亡灵”极不安定,具有危及生者的可能性。“亡灵”活动期间,必须频繁祭祀死者之魂,以消除“亡灵”带来的灾祸。不久“亡灵”净化为“祖灵”,各个灵魂亦将失却独自的个性,同化为一般的祖灵。祖灵不同于亡  相似文献   

3.
彝族先民认为,人死后,灵魂不死,灵魂到彼岸幽冥世界继续生存,而且人死后的鬼魂还可以分为“善鬼”与“恶鬼”,善的鬼魂行善事,造福人群;恶的鬼魂行恶事,为害人群。这种分法最早尚未涉及道德判断和阶级对立,而是以是否正常死亡为依据来区分的,后来发展到除了以死者生前的品行为依据外,还以死者谢世的日子为依据,来判定其灵魂的善与恶。  相似文献   

4.
上古时代,由于生存环境恶劣等原因,为了衣食温饱,人类不得不同大自然作斗争,生者尚不能保全,对死者也就无暇顾及了,如《孟子·滕文公上》所说:“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的世界观也发生了变化,鬼魂观念也随之产生,人们相信死者有灵,人死后要到另外一个不同于现实人世的世界生活,所以将死者弃之荒野的不近人情的做法行不通了,墓葬制度也就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5.
彝族灵魂观认为,万物有灵,灵魂不死。人是有灵魂的,人死了以后,灵魂就离开了人的躯体到处游荡,所以要请毕摩(巫师)作祭,悼念死者,给死者的灵魂指路,让他尽快回到祖先的发祥地,同幽冥世界的祖宗在一起,重新劳动生息,接受子孙的祭祀,庇护后人繁荣昌盛。彝族灵魂观具有多元性、游动性、永久性、现实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盛行于普洱世居民族中的拴线习俗,实质上是一种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下,运用巫术方式来达到消灾祈福目的的宗教仪式。这些神秘的线结,具有守护灵魂、消灾祈福、获取神力、沟通心灵等魔力,今天仍在抚慰心灵、和谐人际关系和缓解精神压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作祭献药供牲经》是彝文作祭经中重要的一章,作祭是彝族追悼死者时举行的一种仪式,借以在阴间消除痛苦走入光明之路。彝文《作祭献药供牲经》是彝族作祭时亲属向死者献药时所诵的一种经,追悼亡人生前成就,死者在阴间服药后,可以免除疾病的痛苦。彝族历来就有关于"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彝文《作祭献药供牲经》的内容涉及彝族原始宗教的诸多方面,据此我们可以窥探有关彝族"祖先崇拜"原始宗教信仰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弗雷泽《金枝》中铺陈了灵魂出身观念在世界各地巫术社会中的种种迹象,而这一观念又实为巫术实践操作之一理论基础:灵魂离体,必要有所安顿处,或要招之回身,否则视为不祥。然而,西南民族的人类学资料表明,灵魂离体时会因内部性质的不同而产生分离。笔者运用彝族文献、民俗资料中记载的灵魂离体分离,与先秦文献中的魂和魄分离进行比较,详细诠释灵魂离体的情形,并重新审视先秦社会中,对鬼神概念及祖先祭祀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我国工匠建房时要举行一系列的巫术仪式,这些内容驳杂的巫术仪式由象征符号和象征行为构成。由于工匠大多具有兼职巫师的社会属性,并且新房建造过程是一个暂时独立于日常生活的相对神圣的时期,所以工匠建房巫术仪式又具有阈限的特征。本文将讨论象征对于工匠建房巫术仪式的意义、传统文化迫力对于工匠建房巫术仪式中象征体系得以形成的支撑作用,最后通过对田野个案的解析来论述工匠建房巫术仪式中的阈限。  相似文献   

10.
孙磊的诗作《演奏》是一场死亡意识的轻歌曼舞。诗人对死亡的态度与哲思都仿佛潜隐在冷静冰面下的暗流,在恬淡的表情后掩着于死亡面前愈发彰显的高贵。诗作中有一种对死后世界里人的身体感知和死者意识能否延续的探索,这是一种以“存在”去揣摩“不存在”的主观想象和意向转嫁。天才常常不被世俗理解和接纳,孤独的灵魂、惨淡的遭际以及短暂的人生都成就了他们的传奇。正因为人们对死后自己的感知、思想、灵魂是否存在、存在的形式又是如何无法确知,这焦虑又似乎永远无法消解,这种不确定便成为激发人们哲思、幻想的原点,丰富了文艺创作的题材和动机,点燃了创作的灵感和激情。  相似文献   

11.
云南少数民族中普遍存在着有关巫蛊的信仰,性爱巫术即属于其中一种鲜为人知的“秘术”。由于认识能力的制约,很多少数民族都幻想着通过巫术使异性受到诱惑,认为此术可以感应并取悦于异性。性爱巫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勾魂巫术实际上是人魂合一观念的表现形式,而用符咒和某些动物、植物配置的恋药来激发所恋之人的性爱、性欲和性力也是此种巫术常见的形式。由性爱巫术引申而来的有关“蛊”的传说始终影响着人们的情爱生活。  相似文献   

12.
巫是一种异常古老的文化。我国南楚地区历来巫风昌炽,时至今日,这里的民众巫风观念仍较浓厚,祈求性巫术普遍存在。祈求性巫术是一种虚幻的信念与手段,其目的是镇邪祛病,消灾免祸,求得人丁兴旺和获得生产丰收。它具有种种消极因素,抓紧在其消亡之前搜集原始资料,以便进行巫术理论、民俗学、人类学、宗教学和法学等多学科的全方位研究。  相似文献   

13.
民族巫术信仰,因地域文化而不同,但其体系都是反映特定的族群文化。黔中苗族地区"媒拉"信仰,其仪式体系是族群文化的反映,仪式主要分为"喊来""送走"两大部分。通过"媒拉婆"的仪式肢体语言、"咒语"、器具以及献祭的物品,进行象征意义的表达,采取这样的仪式以取得与阴间鬼魂的联系达到"通灵",实现仪式目的。媒拉仪式,是一套系统的象征体系,具有社会功能、文化意义,是族群文化的传承与展现,是族群灵魂观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死亡是人生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哲学家们所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作为统治中国两千多年之久的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他对此问题也非常重视。在他的死亡思想里,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应该顺其自然,无所作为。而应该重视此生的道德修养和追求,以超越死亡来达到不朽;并且由于重视此生,他的鬼神等死后世界的观念比较淡薄。他的死亡思想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客观全面的评价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抽彩(英文)     
美国当代女作家雪莉·杰克逊(shirley Jackson)一生对巫术、魔法、符咒等感兴趣,相信人死后灵魂必与鬼神为伍,因而人在生活中时常胆怯恐惧,这种异于常人的想像力使得她的作品总是把疯狂恐怖融于日常生活,令人不寒而栗。发表在《纽约客》(the New  相似文献   

16.
鸟类与鱼类是中国古代装饰艺术中历史最为悠久、延续时间最长、最普遍被人们接受的表现题材之一。由于其拥有独特的自然属性,被古人认为是天和地的象征物。汉画像石中的鸟、鱼组合图像,既是史前巫术沟通天地观念的延续,又是汉代厚葬习俗和时人宇宙观念影响下的灵魂升天图像简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名魂·命     
一个人的名字与一个人的灵魂存在着一种不可思议的联系,呼唤一个人的名字可以控制一个人的灵魂,这是梅山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巫术观念。而根据原始人类的共识,灵魂可以独立于肉体之外,控制了一个人的灵魂,肉体就等于死亡了。因此,原始人类把自己的名字看得特别神秘。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民俗观念中,桃具有驱鬼辟邪的功能。这种意识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并一直延续到当代。本文认为:桃的驱鬼辟邪功能是原始超自然力崇拜的产物。在原始巫术信仰阶段,桃树作为一种辟邪灵物曾被原始人崇信过。将桃树作为辟邪灵物而崇信的原因是原始人相信桃树中存在着一种超自然力,即灵力。作为灵力的载体,桃树最初的功能是辟邪。随着鬼魂观念的发生,桃树又具有了驱鬼的含义。作为一种原始的巫术灵物,桃枝、桃杖应该是最初形式,后来从桃枝、桃杖演化出了桃弓、桃俑、桃板、桃符等灵物,进而演化出桃印、桃殳、桃刚卯、桃汤以及桃胶、桃蠹屎等灵物,最终形成了内容庞杂的与桃驱鬼辟邪功能相关的灵物系统。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丧礼的形成与厚葬的关系卢昌德丧礼通常有三个方面的内涵:葬法、葬仪、丧葬观念──对死者的处置、送终的仪式、别“死后世界”的思想或信仰。厚葬,与薄葬相对而言,指在治丧过程中不惜奢靡挥霍,以死伤生的丧葬行为。丧葬行为是丧礼的具体体现,在历史上,它既是个...  相似文献   

20.
《开路词》是海葩苗族的口传经典,主要应用于丧葬仪式中的开路环节,祖师为亡灵指引道路从而顺利到达祖居地。海葩苗族《开路词》内容分为:祖师把刚死去的死者游荡的亡灵喊回来、祖师指引亡灵走阳间路、走阴间路及交代所需注意的问题、祖师告诫亡灵正式与人间告别。海葩苗族《开路词》反映了苗族社会的灵魂观以及祖先崇拜等方面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