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特点,知道这种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交通、水能分布的影响,了解我国基本地形特点和主要地形的分布情况,知道不同地形在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特点,知道这种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交通、水能分布的影响,了解我国基本地形特点和主要地形的分布情况,知道不同地形在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沈国明 《新高考》2007,(4):43-49
一、难点突破 1.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我国地形类型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对气候的影响表现在:第一。西高东低。面向海洋的地势,有利于来自海洋上的夏季风深入内地,带来丰沛的降水,并使我国东部季风区面积广大;第二,西高东低,阶梯状的地势,增大了同一气候带内的气候差异,加强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第三,高大的青藏高原,不仅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而且阻碍印度洋暖湿气流深入西北内陆,并且影响大气环流,对东亚气候和世界气候都有着重要影响。对河流的影响:第一,地势特征决定了我国的河流多从西向东流以注入太平洋的河流居多,从而沟通了东西之间的海陆交通;第二,阶梯之间高差大,致使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我国东部的第三级阶梯,地势较低平,这里成为人口稠密、农业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级阶梯,地势起伏较大,多高原、盆地和山脉,交通条件不如东部,但却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区;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独特,经济活动也具有特色。  相似文献   

4.
我国水资源虽然总量丰富,但时空分布极不平衡。跨流域调水可以很好地解决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问题,修建水库能够更好地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配不均问题。到现在为止,我国政府已经建成了若干大型的水利工程,本文主要介绍我国在建与设想建设的四大水利工程。一、南水北调工程(在建)【南水北调的背景】:我国的水资源在时间和地区分布上很不均衡:北方少,南方多;夏秋多,冬春少。长江是我国最  相似文献   

5.
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基于GeoDA-GIS平台,以县为研究单元,对2010年川东北县域人口空间分布进行研究,揭示了川东北地区人口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县域人口密度分布差异较大,且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全局Moran’sI=0.41,表明县域人口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特征;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的moran散点图、moran聚集图和LISA聚集图更加具体地展示了人口空间聚集的局部特征。通过关联分析,发现高程、交通条件、人均GDP等是影响川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我国幅员辽阔,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势使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在多样的气候中,创造了各种各样适应气候的民居,这些种类繁多的民居受当地气候与环境的影响,各具特色,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就我国南北气候来说,南方地区夏季高温多雨而漫长,因此,南方房屋的房顶坡度很陡,利于排水,房屋高大宽敞,利于防潮、散热、通风;北方地区冬季严寒而漫长,严寒是北方居住条件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国东北地区冬季长达6~8个月,最低温度可达零下30多摄氏度甚至更低,因而东北的民居大都矮小紧凑,封闭良好,住房外墙很厚,…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1.学生能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特点,知道这种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交通、水能分布的影响,了解我国基本地形特点和主要地形的分布情况,知道不同地形在经济发展中的意义。2.学会辩证地看待我国地形、地势特点,正确理解因地制宜的现实意义,对学生进行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思想渗透。3.能够正确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不断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教学重点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教法分析以“导”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指导”——指导学生正确的使用地理图表,进一步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8.
家乡的杏树     
我的家乡在甘肃会宁,这里地处黄土高原,地势较高,气候干燥,许多植物不易生长,唯有杏树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漫山遍野,随处可见生机勃勃的杏树。杏树属于蔷薇落叶乔木,分布在我国北方一带。杏树的枝干有粗有细,形状不一,叶子呈卵形,阔叶,叶片边  相似文献   

9.
一、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条件与难点分析城市中的各项活动均需要占有或利用一定的城市土地,但由于城市土地相对有限,并且各个地块的交通通达性和地价等方面又有很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各种经济活动必然会造成空间上的竞争,并且会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聚集,从而形成功能分区。关于功能分区概念上的主要几个难点是应该特别注意的:①每一个功能区都是由多个从事该种功能的实体组成,  相似文献   

10.
伴随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我国经济将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高屋建瓴地指出:   一、经济总量平衡缺少相应机制,经济进入持续的自发收缩状态。经济总量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是其发展运动的基本形态。在短缺经济条件下,经济总量的不平衡表现为供不应求和物价水平的波动,解决这种不平衡主要依靠宏观调控政策抑制需求的扩张。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经济总量的不平衡表现为供大于求和生产过剩,实现平衡也从抑制需求扩张转变为淘汰过剩生产能力。而无论从体制和机制上,还是从宏观调控经验上,对…  相似文献   

11.
刘鹏 《地理教育》2015,(Z2):71-72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人口部分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合格公民。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众多的人口”一节中,从总体上对我国人口数量现状、当前面临的人口问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及我国人口分布特点进行了阐述。而我国地大物博,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问题具有地域性,教材中我国人口的总体情况不能很好地反映当前存在的人口问题,同时,空间尺度范围过大,不利于学生理解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因此需要在微观尺度上进行人口知识的教学,借助人口普查的相关知识,更利于学生理解当前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多数国家的人口、经济、交通等人文现象分布是不均匀的。例如 :中国的经济、人口、交通等集中于东部沿海 ;俄罗斯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都集中于欧洲部分 ;日本的经济重心偏重于太平洋沿岸。这种发展的不均衡是由于该国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历史选择。德国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却别具一格 ,其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以及城市和社会结构、经济核心、产业分布却表现出相对均衡的特点。一、主要表征1 .洋葱型社会结构。从上图可知 ,德国居社会上层和下层的人数很少 ,绝大多数居于社会的中层 ,呈现出社会结构的均衡…  相似文献   

13.
“胡焕庸线”从1935年提出至今已有80年。迄今为止,我国人口分布不平衡的格局并未发生很大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些影响人口分布的关键因素正面临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其中,自然条件对“胡焕庸线”突破的可能性影响不大,而经济技术条件加速变化和社会政策的战略要求可能会改变“胡焕庸线”的固有格局。在这一进程中,新型城镇化既是实现“胡焕庸线”突破的目标,即实现人口分布在空间上相对均衡、产业在区域间发展均衡、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同时新型城镇化也是“胡焕庸线”可能突破的重要动力。以新疆为例的分析,佐证了西部地区通过新型城镇化突破“胡焕庸线”的可能性。为此,有关方面应积极搭建人口流动通道,逐步实现人口分布在空间上的均衡;应加大产业发展力度,逐步实现产业在区域上的均衡;应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逐 实现区域宜居水平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土地历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自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我国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成功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这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是了不起的成就。但同时面临的问题是,在人多地少的国情下,不可避免地出现农民承包土地规模偏小、土地碎化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出路就在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相似文献   

15.
一、中学地理教学中强化人口教育的必要性人口问题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而且是我国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1995年2月15日,中国人口突破12亿。人口的迅猛增长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而我国的人口问题并不仅仅是人口数量过多的问题,同时还存在人口土质不高(特别是人口文化素质偏低),人口结构不合理(如人口年扭结构),人口分布不平衡(如人口地区分布、城乡分布)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提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人口结构,平衡人口分布”的全面综合的治理人口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  相似文献   

16.
在气候、自然植被制约下形成的土壤,一般称为地带性土壤。江苏地势低平,地貌以平原为主,所以气候、自然植被就成为土壤形成和发育的主导因素,使气候、自然植被和土壤在发生和水平分布上都有很大的一致性。江苏跨越暖温带、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在自然植被上,自北向南相应地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东部)和半旱生落叶阔叶林(西部),过渡到北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再过渡到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由于全省的气候、自然植被有这样的变化和差异,自北而南的地  相似文献   

17.
以第一批120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首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分布呈集聚型;集聚区空间分布密度存在明显差异,形成显著的“三核两带”高密度区;集聚区在系统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不均衡性,且空间分异明显;从空间关联性特征来看,集聚区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集聚区空间分布受到文化环境、旅游资源、旅游发展水平、经济环境、气候条件与交通环境等多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地理环境对人口繁衍、增长和生命的影响 适宜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人口增长,如良好的气候条件,有利于人体健康和人口繁衍增殖,并减小人口死亡率;反之,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会损害人的身体健康,不利于人口增长.世界上的人口主要集中于温带地区,这无疑与气候条件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
工业化是现代化发展的起点和核心内容.工业化导致要素的空间聚集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工业化所带来的先进技术,也彻底改造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但是,我国目前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却受到了空间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提升空间使用效率才能解决空间供求的巨大矛盾.这个提高空间使用效率的方法就是土地资本化....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区域城市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气候和自然条件迵异的大国,区域城市发展不平衡由来已久。步入近代,伴随着开埠通商和近代机器大工业在部分城市的兴起,区域城市间的发展差距日趋拉大。在区域上近代东部通商口岸城市和西部内陆城市的不同命运呈现了强烈反差。造成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是和历史地理环境、交通环境、政府政策以及人口的流动等因素密切相关的。通过揭示近代中国区域城市发展的艰难历程,对当前政府部门制定区域与城市经济发展战略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