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琳 《教育评论》2022,(1):157-163
文章考察巴西第三代移民、第二代移民、新移民子女三类华裔新生代对母语族群和巴西主流族群的双向族群认同倾向和认同程度。第三代移民母语族群认同倾向和主流族群认同倾向差异不显著,对母语族群和主流族群都呈现出"中低度认同"倾向,家长、华人社团和华校应因势利导,在第三代移民融入巴西主流社会的过程中,增强其对母语族群的亲近,使这一群体在两种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中建构起属于自己的跨文化族群认同。与第三代移民相比,第二代移民对母语族群具有较高的认同,相关部门应及时研发有针对性的华文教材,保证这一群体的母语族群认同在融入主流社会的过程中得以保持甚至加强。新移民子女对母语族群的认同十分强烈,对巴西主流族群的认同感和融入程度较低,家长应引导子女尽快适应新环境并掌握当地语言,真正成为我国需要的双语跨文化人才。  相似文献   

2.
说到“移民”这个事儿,很多人都听过“第一代移民”和“第二代移民”这两种说法。前者说明他本人就是移民,而且是成年后移居国外的;而后者则是前者在国外所生的后代,也就是生长在国外的华裔。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英语》2011,(9):14-14
说到“移民”这个事儿,很多人都听过“第一代移民”和“第二代移民”这两种说法。前者说明他本人就是移民,而且是成年后移居国外的:而后者则是前者在国外所生的后代.也就是生长在国外的华裔。不过.还有一类“第1.5代移民”你听说过吗?  相似文献   

4.
台湾是个移民社会,先民大都是明末、清初从福建、广东两地渡海来台,他们带着家乡的守护神随行庇佑,这些从原乡带来的神祇,在移民在地化后,在台湾纷纷建庙祭祀,成为台湾民间信仰的中心。而客家"岛内移民",从苗栗移民者,大都带着公馆五鹤山五谷爷;从新竹移民则带着新埔"义民爷"信仰,再到移居地建庙祭祀。透过五谷爷、义民爷信仰,移民至花莲、高雄的客家人,每年都回祖庙进香,回乡扫墓祭祖,召开宗亲会,充分显现客家族群怀念故土,饮水思源,重视宗亲,慎终追远的特质。  相似文献   

5.
加强国际人才的社会融入管理,营造有利于引进、用好、留住国际人才的良好环境,能更好地将国际人才红利转化为创新发展的活力。而我国长期以来对移民社会融入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法制建设与制度设计也难以满足"留住人才"的现实需要。应推动移民法律体系的构建,从国际人才的结构性取位层面融入、社会互动拓展层面融入以及文化调试适应层面...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早在200多年前就开始向美国大陆移民,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移民浪潮。电影《喜福会》和美剧《初来乍到》都选取移民家庭在美国的生活为题材,表达了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历程。它展现了第二代华裔子女如何艰难挣扎在父母传授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成长环境熏陶的西方思维方式中。一方面他们很难融入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另一方面又难以真正领悟故土传统价值观念的真谛,成为两种文化间的"夹缝人"。但在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大融合的今天,二代移民在经历文化身份的迷茫之后,往往会重新审视本族文化,对传统中国文化有新的认识和了解,从中汲取力量,实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文化窘境中觅得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7.
美国印裔女作家裘帕·拉希莉的首部长篇小说《同名人》聚焦于居美印裔移民,以其深刻的情感体验娓娓道出了两代流散者在异质文化中所经受的心灵煎熬,而小说中阿西玛所体验的离根之后的疼痛、文化传承的负累以及最后难以回归的困惑则体现出远离故土的第一代印度裔移民在异质文化氛围中深切的情感疼痛。  相似文献   

8.
中国一直以来不认为自己是移民国家,对外国人的管理没有放到重要的位置。而国际上的惯例是一国的移民管理机关委托民间机构开设"融入课程",根据入境者身份提供不同的培训课程,涉及语言、历史、文化等,帮助外来移民者尽快融入当地、接受当地的价值观和法律。——刘国福(北京理工大学移民法学者)  相似文献   

9.
人们进入不同的文化社区之时,总是经历不同的文化冲击。而对移民来讲,这种文化冲击还可上升为一种文化身份认同危机,其原因是受到了后殖民意识的影响。移民一方面继承了母体文化的精髓文化,一方面又努力融入新的文化,结果就会产生文化流浪感。本文旨在通过研究电影中两代移民的内心活动,来分析他们所经历的不同的后殖民意识。  相似文献   

10.
华裔各代的移民都必须知道自己的历史和根,认识自己的文化,这样才会在精神形态上得到平衡。这个身份和认同问题必须基于对自己文化有所认识,而作自动自觉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融入国家创新体系需要高等教育与创新体系两个系统的双向自觉。当前高等教育系统推动科技进步已经形成自觉,而科技进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则更多地处于自发状态。分析和高效运用科技进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是促进高等教育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系统具有保守和超越的双重性格,它决定科技进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需要选择"浸润—渗透—扩散"的温和式路径。该路径使科技进步成果有条件地准入高等教育系统,最终形成双向循环系统,融入国家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2.
正对现在提出的"新移民文学",有人质疑这种提法,我需要辨析一下,我所谓的新移民文学是指第一代移民,主要不是指时间,"新移民文学"中的"新",特指第一代移民,我们当前研究的作家群体,不论移居到哪个国家或地区,凡为第一代移民,都在新移民范围之内。今后,从中国移居向海外的移民还会源源不断,这是进入地球村时代以后中国移民发展的大趋势。从这  相似文献   

13.
"走西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长时期、大规模的移民现象。根据"推拉理论",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地矛盾的加剧,而清朝的移民政策则对"走西口"具有直接推动作用。大量来自山西、陕西与河北的人口涌入内蒙古地区,而包头作为一座移民城市则十分具有代表性。这次移民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促进了当地商业的繁荣,蒙汉文化进一步交融,加深了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与内陆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采用自制的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入问卷对138名新移民进行调查,并对7名知识型新移民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通过混合研究方法,主要从经济融入(包括工作、收入、居住状况)、生活融入(包括社会交往、气候饮食适应等)、心理融入(包括思想观念等)三个维度来研究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入现状并分析影响其社会融入的因素,最后针对新移民群体在社会融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爱的痛苦》中的老母亲移民美国40年却不学英语,无法融入美国、无法理解已经"白化"了的子女,只能带着传统观念孤独老去,成为老一代华人移民妇女的经典形象。小说反映了美国华裔家庭的疏离和变异,揭示了移民同化所引起的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16.
城市流动儿童是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目前,分布在全国各大城市的4000多万流动儿童,带有明显的"移民第二代"特征:虽然生长在城市之中,但在城市生活过程中受到了来自不同群体及环境的歧视和排斥,依然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出现了城市社会适应的困境。本文在社会工作的视角下,将流动儿童视为服务的主体,注重发挥流动儿童自身的优势,采用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的方法,探讨使他们能尽快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社会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明清两代,中央政府加大对云南哀牢山区的开发力度,大量移民进入这一地区,屯田及厂矿、盐茶之利均是移民进入的途径。携带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的移民在促进哈尼族聚居区域社会发展的同时,其生产生活需求也刺激了这一地区商业经济的发展,表现为集市和商人群体的发展、货币的更迭、商品种类的丰富等方面。而商业的繁荣,则加强了哈尼族地区与外地的联系,也在经济层面加速了哈尼族纳入国家行政体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印度移民作家奈保尔的生存境遇和文化归属的两重性背景,决定了他在表现殖民地人的边缘生活状态、表达自己作为移民独特的心灵感受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文学体裁形式的革新与实践,最终形成了他独特的文体风格"四不象"文体.他的作品大部分都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体,经常混杂着小说、纪实文学、传记、游记、散文、随笔、历史记录、杂论、政论等文体因素,很难说清楚哪种文体因素占主导,奈保尔自己有时也难以对自己的创作体裁详细区分,而把它们划分为小说与非小说两类.  相似文献   

19.
关内各省向东北移民,在"民国"时期形成了空前的高潮,大多属于自主性的人口流动,一方面由人民自发形成,另一方面则由政府提倡促成。这些移民多来自山东、河北、河南等省,他们通过海路、铁路、陆路进入东北,而且大多北上,寻求生存。"民国"时期东北的移民分为三个阶段,1927年—1930年是东北移民高潮兴起阶段,每年约百万人。移民进入东北后,在南满地区留居的很少,大多数移民则沿中东铁路继续北进,散布于吉、黑各县及鸭绿江流域带。在"民国"时期的移民高潮中,移入东北的居民还有外国人,如朝鲜人等。这种大规模的移民现象,不但促进了东北人口的迅猛增涨,加速了东北各民族的融合,而且也加速了东北各地特别是东北北部的开发。  相似文献   

20.
乡城移民家庭作为城市的重要构成部分,如何在道德观念上融入城市,是乡城移民家庭市民化的关键要素。从道德心理学的视阈研究乡城移民家庭城市道德融入的影响因子、道德困惑、道德迁移,建构乡城移民家庭城市道德融入路径,既有理论研究的意义,也有社会实践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