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受众选择行为”的视域看,受众选择行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导向和出发点。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理性选择和感性选择两种选择方式。受众接受马克思主义既可以是一种理性选择,也可以是一种感性选择。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必须正确认识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两者相互作用与相互转化的机制,坚持理性选择的主导性,提高感性选择的自觉性,实现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每个人,有理性的一面,也都会有感性的另一面。有的人,待人处事会表现得比较理性;有的人,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流露其感性气质。偏于理性,生活未免缺少了许多色彩;诉诸感性,浮华骄躁则随时可能会乘虚而入。理性与感性,犹如天平的两端,唯有彼此平衡,才能营造和谐。  相似文献   

3.
按照感性与理性的分类标准对色彩进行了重新分析,得出了室内色彩的设计源于感性,发展于理性,而最终完成于感性,肯定了色彩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试论舞蹈的感性与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舞蹈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整个人类生命状态的浓缩。舞蹈以感性为主导,是理性思维的表现形式。任何舞蹈作品一定要有理论模式的支持,然而目前很多学舞者、跳舞者、观舞者,尤其是教舞者却只强调舞蹈艺术的感性层面,而忽视了它的理性层面,这是对舞蹈的曲解和贬渎。本文拟从舞蹈的表演、创作、教学三个方面,来对感性与理性在舞蹈中的相互关系进行阐述。强调舞蹈的感性与理性必须协调统一,才能推动其发展。  相似文献   

5.
美育是感性教育、趣味教育、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它的最高层次,趣味教育是它的第二层次,感性教育是它的最基本层次。从根本上说,美育就是人对感性地显现着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和发扬。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育诸育相比,美育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教育。它既反对感性、直觉的泛滥,也反对理性的极度扩张,寻求的是感性与理性在不断提高层次上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教科研断想     
人天生是一种感性的动物。教育是把理性科学、合理地掺和进感性的行为。感性与理性的完美融合,才使我们人具有了崇高的志向,创造的激情,温暖的爱心,宽广的胸怀。  相似文献   

7.
自西方音乐成型以来,理性与感性这对难以调解的矛盾就一直以各种姿态相互对立着,从最早基督教的宗教理性到后来的反宗教人文主义理性,无论是哪种理性都一直与感性的入侵进行着似乎永无休止的斗争。然而,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理性与感性却得到了暂时的调和,这个时期的音乐将理性的内容与感性的形式较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8.
感性是社会实践的本质特征,重视社会实践必须重视人的感性特征,但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把理性与感性相割裂,贬低感性的现象普遍存在。本文力求从马克思原著对于感性和理性的深层理解出发,重新阐释二者之间的关系,意在揭示感性直观和感性实践的本质差别,强调蕴含了理性的丰富感性是社会实践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9.
语文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如果仅停留于感性认识上,语文教学就会显得浅薄,理性的思考能让感性之花长盛不衰;理性的高瞻远瞩则需要借助于感性技术来化入学生心灵深处,使之得到文学的滋养.感性与理性应和谐交融.和谐交融的基础是用欣赏文学作品的视角和学语文的视角来解读文本.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感性的技术来演绎理性的内容,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不同的文本,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考也是有所侧重的.  相似文献   

10.
理性消费与感性消费的区别在于消费购买商品时的选择标准不同。二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理性消费是感性消费的基础,感性消费是理性消费的升华,影响消费类型的主要因素是:购买力和需求层次,产品和消费本身,随着经济的发展,购买力的提高,市场上的消费行为将逐步向以感性为主转变,然而这种发展趋势是有极限的。因此,我国企业应抓好生产,保证质量,引导消费,做好宣传,促成腾飞。  相似文献   

11.
康德认为人既有向善的原初禀赋,又有趋恶的倾向,人性是善恶并存的统一体.其价值体现在超越于单纯的善恶观,指出人性的理性本质;其局限表现为忽略了经验习惯对于人性的培养性与贬低感性情感对于人性的作用性.  相似文献   

12.
人性之善恶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人性善恶之辨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的人的社会性本质理论,"现实中的人"是马克思主义思考人性之善恶问题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观的内容主要包括:善恶观念的来源问题,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问题,善恶观念的本质内容问题,善与恶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关系问题,善恶评价的根据问题。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科学性、实践性、辩证性、前瞻性。要科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内容和特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孔子人性论蕴含的是孟、荀人性论之争的思想渊源。孟、荀人性论的分歧主要在于他们对人性概念内涵的界定不同。作为儒家思想的忠实代表,其人性论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一样的,即善。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对立仅仅是表面现象,而不是本质,实际上二者相辅相成,以一种理性的张力,共同构成儒家人性观的理论双翼。  相似文献   

14.
启蒙理性开启了现代性,同时也因为毁灭了古典理性而使现代性陷入虚无主义的危机之中。虚无主义的典型特征就是消解了古典意义上的整全与善恶标准,拒绝回答何谓美好生活的问题。受此影响,本来以善为中心课题的教育研究,放弃了探询何谓美好生活、何谓好教育,执着于效仿去价值化的自然科学模式,从而处于理性和非理性的困境与悖论当中。  相似文献   

15.
霍布斯的人性观是其政治哲学的基础,但是目前学界对霍布斯的善恶观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最普遍的观点是认为霍布斯的人性观是"恶"的,但对霍布斯人性观进行重新审视后发现,其实霍布斯的人性观并不是"恶",而是"非善非恶",这种人性善恶观也正是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刘柳  刘曦阳  向天曼 《海外英语》2011,(8):335-336,338
Robert Frost is one of the famous poets of the 20th century American literature who won the Pulitzer Prize for four times. The reason for his popularity is partially because he employs traditional verse form and iambic pentameter pattern in poem writing, but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reputation of his poems lies in the thematic concern of something universal, such as death and life, love and hate, war and peace, the good and the evil, the wisdom of human life and etc. . A brief analysis will be given in the following text about the wisdoms of human life embodied in Robert Frost’s poems from three aspects: 1. Relaxation and responsibility of man. 2. The decisions in life.  相似文献   

17.
人性的是善还是恶?古今中外都有伟大的思想家们对它进行探讨.但是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试着运用发生学对人性、人性论和人性善恶论的产生与形成进行浅析,并与前人的观点作比较,倒是一种新的可能的阐释.发生学角度下的人性善恶论,实质上是一个社会历史性概念,它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动态性与现实性,肯定了人的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8.
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荣是道德主体对善的一种积极情感反应,辱是道德主体对恶的一种消极情感反应。羞耻感是随着社会发展,在客观条件与主观心理认同基础上发生的自我谴责,是保有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耻的对象是恶。荣誉心是人们对外在规范践履而得到社会肯定的满足感,是提升人的道德境界的内驱力,是推动人之为高尚之人的道德崇高,荣的内容是善。  相似文献   

19.
人性论是儒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苟子作为儒家的两个代表人物分别主张“性善”论和“性恶”论。造成二人观点针锋相对有其时代背景不同、二人对“性”立论的出发点不同等多方面因素;同时,通过对二者人性论的比较,又不难发现孟子、苟子二人都重视后天教育、关于人性论的总目标一致等诸多相同点。  相似文献   

20.
"分裂人格"指人格的善恶二重性.文艺复兴以来,不少作家一反中世纪不是将人视作天使就是视作魔鬼的看法,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具有"分裂人格"特征的人物形象.歌德的<浮士德>是其中充满辩证法的杰作.本文从<浮士德>中两个贯穿始终、对立统一的人物浮士德和靡非斯特入手,通过具体分析,旨在说明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善与恶是人性的一分为二,恶中有善,善中有恶,善恶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由此构成活生生的变化着的人.本文还以歌德为例,说明这种"分裂人格"即使是在这些伟人身上也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