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运河承载了镇江从古到今的财富与文明,记载了镇江的历史变迁,是镇江具有"垄断性"的文化资本。这条母亲河使得镇江城市风貌具有个性。近年来,镇江市政府大力实施了污水截流工程,古运河水逐步变清。就目前古运河镇江段及滨河空间综合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对综合开发古运河镇江段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卢更生 《生态文化》2013,(2):F0002-F0002
近年来,镇江市紧紧围绕"山水花园城市"建设目标,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动力,进一步调动全社会办林业、全民参与绿化的积极性,大力推进"绿色镇江"建设,加快提升全市森林资源总量,不断提高人居环境和城市品质,为全市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态和人居环境。至2012年底,全市森林覆盖  相似文献   

3.
镇江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襟山带水,江山如画,令人心驰神往。游览镇江,关键要领略镇江的山水及文景结合之妙,我以为精髓在一个"三"字。镇江旅游的金色名片为"小三山",即金山、焦山、北固山。三山皆沿江屹立,遥相呼应。金山以绮丽著称,寺宇金碧辉煌,层峦叠嶂,山与寺浑然一体,故有"寺裹山"之说。金山寓财,多财为福,金山占一"福"字。焦山为扬子江中小岛,宛如碧玉浮于江中,亦称"浮玉",向以古树名碑饮誉遐迩,寺庙建筑  相似文献   

4.
正木客最早被解释为"山栖之精怪"。据明张岱《夜航船》载:"兴国上洛山有木客,乃鬼类,形颇似人。自言秦时造阿房宫采木者,食木实,得不死,能诗,时就民间饮食"。后来则演变成称久居深山的伐木者为"木客鬼"。清代,有"扬州的盐商,镇江的木客"之说,镇江的木材商能与扬州的盐商齐名,说明镇江木材贸易之兴盛。早在清朝中叶,木材业就被列为镇江钱庄业、绸布业、江绸业、江广业、船业等六大业之一,专门贩运和经营木材的客商极富盛名,这些人有的是老板,有  相似文献   

5.
初国卿 《文化学刊》2012,(5):187-191
一、"文溯阁"释义位于沈阳故宫西路的"文溯阁"为清朝乾隆皇帝贮存《四库全书》的"七阁"之一。"七阁"分别是"内廷四阁",又称"北四阁",即北京故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故宫文溯阁;"南三阁"为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七阁中均藏  相似文献   

6.
一座古城丰富的人文历史与文化沉淀,从社会学的视角考察是人口的构成因素,从历史学的视域是历史的层累因素,而古城的藏书文化乃是两者动因的结合,此乃探索镇江藏书文化之动因的新窗口。人口因素构成社会经济的基础,而人口流动是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因,历史上的三次大移民为镇江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最关键的人口动力,人口经济繁荣推动教育发展,而教育发展给藏书文化发展带来了机遇。镇江的地理环境也是吸引历史上文人墨客不可或缺的因素。镇江藏书家著书、刻书,丰富镇江藏书文化。宗教活动及藏书与宗教书籍的刻印成就了镇江藏书文化多样性,流动和沉淀的张力构成镇江藏书文化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7.
三亚"浪漫天涯"城市文化是基于三亚特有的地理场域与历史文化根脉,结合现代旅游发展之"浪漫""天之涯"建设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的总和。"浪漫天涯"城市文化空间建设与呈现表现在宏观市域之"三湾"空间格局打造、重点场域之文化情境创设、城市风貌意象之整体氛围营造三方面。本文就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三亚"浪漫天涯"城市文化释义与空间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镇江市位于中国长江与大运河十字黄金水道交汇处,具有3000多年历史,六朝化、宗教化底蕴厚实。镇江既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也是一个港口型工业城市,区位优势、岸线优势、基础设施优势、产业优势明显,开放程度高,经济较为发达。  相似文献   

9.
正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广东省江门市人民的强烈意愿,也是落实广东省政府率先提出建设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的决策部署。江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森"工作,把它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大力推进,取得显著成效。谋划早早在2012年,江门市委十二届三次会议就提出"种树、搭桥修路、抓大项目"三件民生大事,并写入全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同时启动了以"城市、森  相似文献   

10.
张云龙  王金花 《职业圈》2014,(19):116-118
近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宣教部、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江苏省总工会、江苏省作家协会、中共镇江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长篇纪实文学《我的兄弟,我的姐妹》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此次研讨会的主角便是这部长篇纪实文学的作者江苏镇江城市建设投资集团公司工会主席董晨鹏。  相似文献   

11.
清代何绍章、冯寿镜修,吕耀斗等所纂《光绪丹徒县志》卷四十八辑录六朝时期15位诗人的20首诗。这些诗作有应诏诗、侍宴诗、侍游诗与酬唱诗等,诗中涉及蒜山、丹阳后湖、竹里山、丹徒宫、京岘山、北固山等名胜古迹。这些诗作是诗人在镇江游览驻足,往来酬唱,为镇江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将探讨《光绪丹徒县志》所录六朝诗的概况、关于"北顾楼"及其史料记载以及所录诗作的校勘等,以丰富地域文学和文化。  相似文献   

12.
正广东省江门市是珠三角西岸的中心城市之一,现辖蓬江、江海、新会三区和台山、开平、鹤山、恩平四个县级市,国土面积9505平方公里,人口451万人,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等称号。江门市文化底蕴厚重,以"中国侨都"、"中国第一侨乡"著称,开平  相似文献   

13.
10月11日,郴州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动员暨三年城乡绿化攻坚工作推进大会擂响了郴州市创建森林之城的战鼓。郴州市委书记向力力在会上向全市人民发出了创建"森林郴州"的进军令,全面推进城乡绿化建设,举全市之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向力力指出,建设森林城市已成为一种世界趋势。"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是对一个城市在生态建设方面的最高评价。郴州市要重点抓好"郴资桂—郴永宜"城镇群绿化工程、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古代城市的演变史与规划思想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提出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根源于中国文化,中国本土文化和实践形塑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还提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存在"天、地、人"三元制衡,分别以此为框架形成"以天为本"、"以地为本"、"以人为本"的并进的三条思想主线。中国本土城市规划思想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以"王权"为中心,二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三是对自然的崇拜;而此三特征则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三元制衡与演化的不同结果。最后提出"回归本土"将是当下城乡规划应对城市发展危机的一条可选道路。  相似文献   

15.
杭州西湖是中国古代著名城市公共园林,简述西湖随着杭州城市发展,从城郊风景游览地到城市公共园林的发展过程。考虑地域自然人文历史背景,综合文献记载和地图资料,还原近代以来杭州西湖的三次"公园化"历史进程,即民国时期的湖城融合,1949年以后的人民公园化改造和21世纪初的公园城市建设。讨论了时代思想对公园内容和样貌的影响,以及在此过程中所表达出的文化倾向。探索当代"公"园的根本属性,思考公园城市建设的历史语境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广州,近10年来投入巨大人力物力抓整治搞建设,城市整体面貌焕然一新.2001年11月下旬,在国际"花园城市"竞赛决赛上,国际公园协会秘书长阿兰宣布:"我们把国际花园城市的第三名授予中国的广州市."自此,广州从容迈进"国际花园城市"的行列,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际花园城市".获得第一名是英国的威斯敏斯特,第二名是美国的洛杉矶,南非的次瓦内与广州并列第三名.  相似文献   

17.
都市化进程是对城市实践的动态描述,在学术研究相对滞后的前提下,动态观察亟需在场,从"节点事件"到"焦点问题"再到"界点特征",是对都市化进程动态观察的三个递进层次。2012年中国都市化进程凸显八大"焦点问题"。2012年,中国都市化进程的年度"界点特征",体现为"建设新型城镇化"决策的提出,使得本年度中国城市发展发生了"国家导向型城市"模式对"社会导向型城市"模式的截断。"截断"的真正含义是两种城市模式的"逆势相合",即"国家导向型城市"表面上截断了"社会导向型城市"的自然发展,但两者以"自下而上"的城市建设为契合点,实现了协同合作,这也是对中国古典城市"他治"与"自治"协作传统的继承。明确当代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过渡性、复杂性与"中国特色",是未来中国城市建设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韧性城市是应对"黑天鹅式风险"的必然选择,其韧性体现在结构韧性、过程韧性和系统韧性3个层面.城市的新不确定性来源可概括为极端气候、科技革命、冠状病毒和突发袭击4个方面.建设韧性城市需要10个步骤完成:一是转变思想观念;二是创新设计研究机构;三是制定治理方案,列入5年计划;四是编制生命线工程分组团化改造方案;五是在每个社...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名城》是由国家名城委创办,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支持的专业性、前沿性学术期刊,已创刊25年。杂志全方位展示现代区域和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和城市文化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法,总结推广现代化城市建设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建设、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及工作实践经验。《中国名城》杂志辟有"城市理论前沿"、"城市问题批判"、"城镇化研究"、"城市发展战略"、"城市经济与社会"、"城市文化资本"、"中外名城比较"、"名城保护案例"等栏目,欢迎学界朋友一起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名城》是由国家名城委创办,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支持的专业性、前沿性学术期刊,已创刊25年。杂志全方位展示现代区域和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和城市文化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法,总结推广现代化城市建设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建设、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及工作实践经验。《中国名城》杂志辟有"城市理论前沿"、"城市问题批判"、"城镇化研究"、"城市发展战略"、"城市经济与社会"、"城市文化资本"、"中外名城比较"、"名城保护案例"等栏目,欢迎学界朋友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