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档案与成长     
贺冰 《中国档案》2007,(11):65-66
20年前,我家有了宝贝儿子。与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我们共同期盼着他健康、快乐地成长。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作为母亲,我非常注意有关他的点滴成长记录的收集和保存,并20年如一日,乐此不疲,这也许是我所从事的档案专业,职业习  相似文献   

2.
沧海一粟:我曾问一位机关档案室的档案人员:"归档是档案形成的前提条件吗?,"他笑了笑,没有回答,似乎这样简单的问题用不着回答.在我的一再追问下,他不紧不慢地回答:"当然,文件归档前称文件,归档后才称档案,归档当然是档案形成的前提条件了.这样简单的问题恐怕地球人都知道答案.你不是糊弄着我玩的吧!"我又问他:"历史档案,比如说甲骨档案、金石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都经过‘归档'程序了吗?"他无言以答.  相似文献   

3.
生在山西,长在山西,在省档案馆做了多年档案工作的我,每每在史海中徜徉,半个世纪前数十年间三晋大地上所发生的一幕幕翻天覆地的往事,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忽然一天,有一个人像磁石般地吸引了我.他是个外国人,在那战火烧焦的黄土地上,不少地方留下了他的身影,他的照片,他的声音.新华社播发的第一篇英文电讯,是由他改定;毛泽东<论持久战>的第一个英译本,也有他的英文.而他,几十年来已同中国融为一体,他如今就生活在北京!我一定要找见他,这是一个传奇人物,我真恨自己的孤陋寡闻.经过父辈友人帮助,我还真的见到了:两个小时,和他聊天,和他拍照,和他一起浏览历史的山西和现实的山西.他是那么慈祥,那么真诚,而我则不知是激动还是吃惊,顿忽,脑海里只翻腾着几个字:爱泼斯坦!介绍我去采访的友人曾反复叮咛,见了艾老,你应该称呼"艾爷爷",我做到了.而我更迫不及待的则是,立即把这位亲眼所见的传奇老人介绍给与我同时代的青年朋友.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东滩郭家村民郭永德是远近闻名的种菜大王,近年来,他依靠科技,科学种菜,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谈到"致富经"时,郭永德自豪地说:"是档案帮了我的大忙."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萧山市南阳镇机关有一位远近闻名的退休老干部--励伯铨.现已退休的他还默默无闻地为南阳镇的档案工作奉献着余热,同志们都夸他是一个退而不休的档案迷.  相似文献   

6.
责任,是个沉甸甸的话题.每每提及,我就在想,世上有没有没有责任的入呢?无业者?不,他还有对家庭、子女、老人的责任;孤儿?不,他还有对社会的责任;傻瓜?对了,傻瓜虽没有责任,但他的责任却转嫁到监护人的身上.看来世上没有什么推卸责任的理由.这里,我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一点自己在档案工作中对责任的理解. 初识"档案":好奇中体味责任 22岁那年,我从空军某基地调到四医大机关从事档案工作,内心既好奇又兴奋.当时档案室有三个人,一个老同志带着我们两个年轻人,没有任何基础,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让怎么干就怎么干.我清晰记得,当时我的主要工作是整理移交第四批老干部档案.翻开档案,大部分纸页已经发黄发脆,吹弹即破,还有些是用专用纸精心裱糊过的.  相似文献   

7.
自2004年9月甘肃省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展览向社会开放以来,共接待了3000余人,他们之中有机关工作者,有部队官兵,有青年学生,还有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在一批批的参观者中,最使我难忘的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那是今年4月的一天下午,虽然已是初春时节,但反复无常的天气仍使兰州十分的寒冷。在送走一批参观者后,正当我检查展厅、准备关灯锁门时,看到了一位老人仍在神情专注地看展览。他满头白发,戴着老花镜,穿着布满小兜的银灰色马夹,胸前挂着照相机,看起来格外精神。他正盯着一幅老照片,不住地微微点头。我被这位老人的神情深深地吸引…  相似文献   

8.
外公的档案     
刘平 《湖北档案》2023,(10):21-23
<正>我的外公名叫邓国鼎,是当时川鄂边区的地下党员,1956年3月,他因地主身份带来的莫须有的罪名而被抓走,同年10月病故于监狱里,在他去世了28年之后,他的党员身份才得以确认。也许是一直忙于生计,也许是外公对于我来说,实在是太陌生,我从未真正去了解过我的外公,我对外公的了解仅限于隐隐约约的只言片语的传闻。这一次,我想真正地去了解外公短暂的一生,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查阅档案。外公的档案啊,就是没有档案。  相似文献   

9.
感谢档案     
范铁元是刘邓大军开往大西南,解放云南时留下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位陕西籍老兵.他在我解放大军清除蒋残匪的革命斗争中,参加过孟连的解放.解放后,由于革命的需要,他同许许多多的老战士一样,扎根边疆留在孟连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10.
档案情缘     
十几年前,经过了一个七月流火的艰辛,我捧着杭州大学历史系档案专业的录取通知书,久久地端详着,档案一词在我眼前有了一个最初的定格,我一边揣想着一切与档案有关联的事物,一边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1.
董瑛 《陕西档案》2014,(2):43-43
最早与档案结识,一部分是受父亲影响。父亲50年代初毕业于凤翔师范,一生做人正直、慎独、条理。一天父亲把我叫到一边说“这些东西是该给你的时候了”。只见他拿出一个发黄的牛皮纸袋子郑重其事地交给我,我打开一看,有小时的照片、毕业证、病历、住院诊断证明等,父亲称之为"家庭档案",叮嘱我要妥善保存,以免日后用到。  相似文献   

12.
档案自述     
我是一艘远古的船.行驶在人类历史的海洋.历史有多久,我就有多长,山呼海啸,风云激荡,我藏着六合的风雨,列着千载的苍桑.……  相似文献   

13.
一、档案工作社会化 社会化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范畴,它主要是要使个体知道社会或群体对他有哪些期待,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并使个体逐步具备实现这些期待的条件,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相似文献   

14.
去年十二月八日平谷县物资局业务科干部王洪印兴冲冲地来到县档案馆.他拿出一纸文书,对档案管理科长老于说:"多亏了你们,我的'官司'打赢了!这是县法院的判决书".听了这话.在场的人们把不解的目  相似文献   

15.
今年高考后不久,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听长虹坊小区一位名叫丁立的高三毕业生的高考成绩。7月下旬的一天,居委档案干部小姚告知我,丁立以504分的优良成绩考进了华东政法学院,我脱口而出:“丁立真是好样的”。虽说丁立进大学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我还是替他感到十分高兴。  相似文献   

16.
最近,我的一位在北京某机关从事档案工作的朋友,在给我的一封信里说他自己大学毕业"嫁"到机关近二十年来,长年忙于收集、整理、编研档案信息,已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档案事业,如今已是"半老徐爷"了.喜欢幽自己一默的我的那位档案朋友,其实才三十过八,我却比他还大几个月哩.他"半老徐爷",我就要想想自己是不是还有点"风韵".  相似文献   

17.
我今年78岁,我家祖孙三代与档案结缘,三代人对档案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可谓苍天可鉴,且有许多故事可表。我的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虽没进过学堂,但精明能干,在一百多口人的村子里,他制作的篾器,做工最精,品相最好,买家最多,当然卖价也是最高的。父亲尤其对数字反应敏捷,心算速度快得称奇,族人夸他"一口准"。我在六姊妹中排行第五,父亲最崇拜的是先生,他发誓要把我培育成家里的读书人。  相似文献   

18.
第一印象 对于档案的最初认识,还停留在学生时代小学升初中后填写的一张表上.那时对档案还没有什么概念,只记得班主任在讲台上不停地强调:大家要把字写好,这张表要放进档案里,是要跟着你们一辈子的.于是,那时脑海里出现的神秘而敬畏的感觉便是对档案的最初印象了.正因为有了这种敬畏感,以致后来,每每遇到填表的时候总会有意识地关注一下是否需要存档,似乎这种存档的东西总有某种魔力可以监督我的人生,因为它如实地记录着我的善恶品性与人生踪迹.  相似文献   

19.
上班伊始,档案员小左就迎来了一位客人,他激动地握住小左的手说:"同志,太感谢了,你帮我解决了大问翘呀!"小左定定神,认出这是前些天来查招工档案的老王,忙说:"没什么,这是我们该做的."老王不会用什么华丽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但从他脸上的神情可以看出小左给他帮了大忙,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20.
从1994年开始,我单位朱莉同志兼任文化馆艺术档案员.回想起这几年的工作历程,他有泪水、有为难着窄之即,也有心花努放之时.刚开始时,从一间办公室入手,她开始收集整理可保留的材料,业务不懂就向上级主管请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