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语气的概念。语气,在语言学里属于句子的“式”,即用语法关系表示具体态度。如:陈述句,“他是个坚强的人”;疑问句,“你吃过饭了吗?”等等。语音学认为,从语气词(的、了、呢、吗等)和语调上可以了解和表达各种语气。这些,我们都可以理解为一定内在思想感情的外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播音语气的形式美,就是指播音语气根据形式的要求,在音质、音色、语调、语流、语势等方面进行有规律的组合。整齐一律整齐一律就是少差异、少对立,给人以纯净明洁、规范、严整、准确、秩序之感。长期以来,具有整齐一律特点的  相似文献   

3.
播音主持人应当深切体会播音作品的思想感情,根据作品类型和作品情感,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和气息进行播音,将声、色、情三要素融为一体,使听众获得高质量的听觉感受,调动听众的积极情绪,提高播音节目质量,提高节目收听率。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发布会的交替传译中,语言外信息通常包括新闻发言人和记者的语气、语调、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环境因素等。语言外信息的意义解码主要涉及观察、理解、转换和传达等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的把握有助于译员更好地进行语言外信息的意义解码,从而提高传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所谓副语言,即人们在日常交流中伴随不同的手势、姿势、眼神、面部表情等,或者加强某句的语气抑或变换语调,这种在日常交流中应运而生的行为特征谓之副语言。本文旨在论述副语言在当今播音主持中的功效,以及探索其存在的基本规律以更好地服务于播音主持工作。  相似文献   

6.
魅力相声     
邹庆华 《新闻世界》2010,(8):314-315
大家都知道相声是语言的艺术,以说为主。中国的语言丰富,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同样一句话,语气语调不同,意思也就不同,如果再加上我们的五官表情意思就更多、更丰富了。何为"相声"?"相"乃相貌,"声"乃声音,所以说相声恰恰是最能体现中国语言魅力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7.
张利君 《大观周刊》2012,(8):162-162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社会身份,往往可以从他说话用词、语调语气中看出,往往这些都是注重早期语言教育的结果。3~6岁的幼儿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语言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语言环境,印度狼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纲要》认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8.
对于电视主持艺术的研究和探讨,可以从多个角度、多种层面上展开。本文只是就电视节目主持人如何把握分寸感、实现和谐美谈几点肤浅的看法。一、把握节目特征,力求轻重有度。分寸即“度”。在电视节目主持中也有一个度的问题。这个度主要表现在能按照自己所主持的特定类型节目的要求,运用合适的语调和表情,表示一定的语气和情感。简  相似文献   

9.
乜莲 《大观周刊》2011,(15):151-151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社会身份,往往可以从他说话用词、语调语气中看出,往往这些都是注重早期语言教育的结果。3-6岁的幼儿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语言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语言环境,印度狼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纲要》认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有效的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静 《河北广播》2007,(6):58-59
参加“强省之路燕赵行——走进衡水”大型联合采访活动,使我对做好广播音响报道有了更深的体会:广播靠声音来传播,声音处理需要精益求精。 第一,记者口播要扣住主题、统领全篇、把握现场 这其中有三点具体感受:一是,根据文章的主题确定语气、语凋、语速。如“强省之路燕赵行——走进衡水”第六篇:《衡水中学精心育人,打造一流教育》开篇是描写的衡中对外开放日的场景,因此,语气应该是充满感情的、富有激情的;语调应该是略高些;语速应该略快些。  相似文献   

11.
舒骅 《新闻窗》2011,(6):76-77
现代汉语的句子,根据全句语气,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种,叙述或说明事实的具有陈述语调的句子叫陈述句。由于消息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它的基本职责是叙述和展现事实,所以消息文本中陈述句占绝对优势,出现比率绝对高于其他三种句类,陈述句成为消息文本中的主导句类。相对于陈述句的大量使用,消息文本中很少使用感情色彩比较浓重的祈使句和感叹句,疑问句的出现频率也明显趋少。  相似文献   

12.
周蓉 《新闻世界》2004,(10):80-80,49
播音是一门解说艺术。播音员与时下大量出现的各类节目主持人有着根本的区别。这种区别在于播音员只是转述者,而主持人则是叙述者。虽然,播音员在播别人的稿件时允许有一定程度的渲染和表演,但这种渲染和表演只限于在“解说”的色彩当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见的不同的稿件用不同的语调而已。如播送一篇社论,显然是庄严宣读;播送通讯,则偏于朗读:播一则报道就要用较客观的语气。  相似文献   

13.
口语探微     
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有完全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报纸的读者对于版面上的文字,各自按自己的能力去理解和接受,难懂的地方可以看得慢一点,有的可以返回来看第二遍,有时还可以自由地停下来,想想再看.这一点广播和电视就办不到,听众和观众是从播音员的声音、语气和语调之中去理解和接受新闻的.声音转瞬即逝,不容反复琢磨,要让听众恁惑觉而不是靠思考就能听得懂新闻,就要求记者按口语的规律来写作.  相似文献   

14.
主持人工作中使用的最多的、最重要的是口头语言。口语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主持人的主持水平,如何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是每一个主持人面临的课题。什么叫“口语化”?简单地说,就是老百姓日常讲话的方式。包括措词生活化,语态及语气、语调的处理最大限度地呈现话语者的实用性和舒适度,基本处于无意识状态。老百姓听得最多的是“口语化”的语言,在情感上最为接受的也是“口语化”的语言,而恰恰“口语化”才最适合“说”。在研究主持人怎样“说起  相似文献   

15.
声响和杂文的艺术效果,具有密切的关系,语气和语调的优美,能够增强语言的魅力。所以,科学地调配声响,注意语调的高低快慢、抑扬顿挫、长短舒促,将使杂文产生音乐美,节奏鲜明,铿锵悦耳,读杂文好似朗诵诗歌,听朗读恰象在欣赏乐曲。对偶,文字协调匀称整齐,用于杂文,读起来节律感强,有起有落,悦耳动听,便于读者记忆、传诵。杂文中的名句,往往使用对偶句式,如“种牡丹者得花,种蒺藜者得刺”,“我们的痈疽,是它们的宝贝,那么,它们的敌人,当然是我们的朋友了”等等。杂文中的对偶,一般不如诗歌、对联那么工整严谨,不必强求平仄协调,字面也允许重复,比较宽松自由,所以使用这种句式的作者甚多。当然,如果上句与下句对得严谨一些,读起来将更加好听。对偶句,除了能够产生音乐美,语言  相似文献   

16.
张洪 《记者摇篮》2005,(2):58-58
“说”新闻最早是作为一种新闻播讲方式而提出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它只是作为新闻“播报(播讲)”式语体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的.而且也只是更多地在语言外在形式上进行的雕琢。而现在对“说”新闻的认识已不再停留在播音时的快节奏和所采取的亲切、平等、松弛的语气和语调。而更多地将播音员的个性和文化积淀所习得的一种素质和修养融人到了播音创作中,也就是说,现在人们更关注的是“说”新闻的人所具有的外在气质和内在修养。  相似文献   

17.
正一、基调是小说演播的核心基调,在播音主持与小说演播工作中会时常接触到这个名词,很多时候,初学者都会对基调存在一种比较模糊的认识,说不太清楚,总觉得像雾里看花,似有又无。如果要让他们说出来的话,大概会听到"基调,就是一种感觉,一种语气或者语调"等等这样模棱两可的说法。在教学中,有些学生在学习演播的时候,往往不去分析作品的基调,"见字生情"拿过来就读。比如,高尔基作品《海燕》的第一句:"在苍茫的大海上……"  相似文献   

18.
李果 《声屏世界》2006,(9):44-4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儿节目是广播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少儿节目主持人更应该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努力做好这一工作。基于这一想法,笔者就广播少儿节目主持人语言技巧中的语调问题,谈一些体会。不少人认为,主持少儿节目语调只需要轻柔就可以了。其实,并不是一味的轻声细语就能使孩子们喜欢听节目,相反,在主持少儿节目时,更应该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少儿节目和其他节目语言技巧方面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节目语调的丰富变化,这可以通过语调的升降、停顿、轻重和快慢来体现。这一方面是由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在节目创优过程中,必须承认品牌节目的最大支点是主持人。广播节目的主持人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这些人除了要具有一流的素质、一流的精神、一流的付出之外,还必须认识到在他们每个人身上所彰显出来的个性、特点、风格,包括语调都具有不可复制性。  相似文献   

20.
孟祥明 《记者摇篮》2006,(10):44-45
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广播电视新闻一直以“播报”作为传统表现方式。播音员神态严肃,字正腔圆,语势稳健,十分讲究分寸感。但自从1998年陈鲁豫《凤凰早班车》的开播后,以令观众耳目一新的“说新闻”方式,与传统的“播新闻”形成了强烈对比,从此就很快为国内广播电视媒体的新闻节目所接受。如今,对“说新闻”,已不再停留对播音节奏的快慢和语气语调的亲切、平等、松弛等浅表层次的认识。更多地是将播音员的个性和文化积淀所形成的素质和修养融入到播音创作中。从观众的角度看,他们希望从播音员口中获得信息的同时还能得到感情上的交流。播音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