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顾颉刚是我国现代史学史上“古史辨”运动的领袖人物,其以疑古辨伪为旗帜,以“层累说”为基本理论的治史实践推动了中国史学的现代化.本文拟从他对历史知识的不确定性的看法与处理,历史认识层次的提升,历史研究方法的借鉴和寓致用于求真的史学实践等来探讨他治史现代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揭示了中国古史系统的形成规律,即战国秦汉以来的古书中所讲的历史,大多出于神话传说的演变,是由不同的神话传说一层一层累积起来造成的.其理论和方法的来源有三:对历代古史辨伪积极成果的吸收;民间传说、故事演变规律的启发;胡适的实证方法和科学怀疑精神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顾颉刚关于孟姜女故事的研究,介于民俗学与历史学之间。他以民俗学的模式从事历史学的研究,又以历史学家的身份营建民俗学科。由孟姜女故事等引出的“古史层累造成说”,与其视为历史学的规律,不如视为民俗学的规律;与其称之为“层累造成”,不如称之为“层累阐释”,方始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顾先生疑古思想的渊源,学术精神,以及顾先生在古史辨运动中提出的“层累造成说”、“四偶像说”的观点,及民俗学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的分析,试图给古史辨运动一个恰当的定位,以说明今天我们应如何认识古史辨运动。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顾先生疑古思想的渊源,学术精神,以及顾先生在古史辨运动中提出的“层累造成说”、“四偶像说”的观点,及民俗学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的分析,试图给古史辨运动一个恰当的定位,以说明今天我们应如何认识古史辨运动。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以来新文化运动促使民间文化研究骤兴,影响波及史学领域。顾颉刚作为新史学的代表,将这种影响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和阐释。他将戏曲、歌谣和民俗学中所特有的故事演进形式别出心裁地运用至古史传说研究中,这不仅为其“层累说”探寻到演进方式和内在意义,而且对其后来的古史研究的原则和方法都有一定影响。顾颉刚这种创造性史学方法的产生受到了胡适的启发,而在具体运用过程中,也留有些许遗憾。  相似文献   

7.
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疑古学派创造的以“疑古思想”为核心的“层累地造成中困古文”的观点和治史方法,洋溢着顾先生的“求真”精神。正是这一精神,显示了他追求真理的豪情与勇气,为学术而献身的品质及其学术的独立、自由等风格.  相似文献   

8.
表文指出,(1)顾颉刚先生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历史说”是在民俗学学术背景下提出的.要全面把握这一学说的意义,首先要了解这一背景。(2)“层累说”作为一种史学方法论。其要义是“用故事的眼光解释古史”。(3)“用故事的眼光解释古史”之所以行得通,是因为故事和古史在本体论和发生学上是相通的,最初的历史就是口耳相传的故事。(4)但顾颉刚先生仅仅满足于提出并应用这种方法,并未从理论上对这一方法进行根表的证明。这一理论缺陷导致他在涉及具体问题时并不总能恰如其分地“用故事的眼光解释古史”。  相似文献   

9.
周游  杨鹏 《绥化学院学报》2010,30(4):115-117
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提出了震撼史学界的"层累构造的中国古史"学说,一时间,疑古成为风气。疑古思潮的兴起,不但涤荡着封建残余思想,而且对于中国史学的近代化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顾颉刚为旗帜的"古史辨派",他们在继承中国传统学术"存疑辨伪"思想之时,也对胡适等人所提倡的西方科学方法作了吸收并予以本土化。但因时代所限,学术积累之故,"古史辨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但他们疑古辨伪存真的精神,对打破"六经"所建立的古史系统,推动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日来,读了顾颉刚先生的《古史辨第一册自序》一文;收获颇丰。在这篇自传性的长序里,顾颉刚先生畅言自己之所以有"层累造就历史"这一观点的原因以及其独特的古史研究方法;清晰地阐述了顾颉刚先生应别人所求,向读者介绍"古史辨运动"以及个人的成长历程,体现先生对历史的敏感、对学术研究的投入。对"真"的一种执着。性格上,作者是桀骜不驯、历史兴味极重、好奇心极发达的人,敢于怀疑古书古史而对它做深入的研究,敢于推翻数千年的偶像而不吝惜,敢于在向来不发生问题的地方发生出问题而不丧气于他人的攻击。  相似文献   

11.
在古代,中西科技文明存在着很大差异,并且发展成两种不同的科技体系,究其原因,许多人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进行了论述,笔者则从中西所处地理环境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地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在汉语历史发展中,人体词语呈现出自己的特点,如系统性强,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可以连用,表示人体某一部分的词语可以表示该部分所在的整体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