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强媒体自身的荣辱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5月14日,解放日报的“中国新闻名专栏”《解放论坛》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媒体自身也要讲荣辱观》。此文甫一发表,便在新闻界和社会各界产生广泛影响。中央领导同志做出批示,要求把新闻媒体自身的荣辱观教育引向深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童兵认为,媒体自身的荣辱观建设的确是当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正人先须正己,这篇评论说得很及时,讲得很到位。不少读者也纷纷致信报社,对这篇评论的观点表示认同,希望媒体加强自身的荣辱观建设,为整个社会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在今年的抗洪抢险斗争中,人民日报连续发表评论。从7月7日《众志成城战洪灾》开始,到9月29日《学习抗洪英模 弘扬抗洪精神》止,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人民日报共发表评论36篇(不含“今日谈”、“人民论坛”专栏评论),其中社论2篇,任仲平文章1篇,短评1篇,其余32篇均为评论员文章。尤其是,从8月9日到9月8目,也就是在抗洪抢险斗争最为紧要的时刻,人民日报连续发表评论,每日一篇,有时两篇,篇篇掷地有声。这组评论经过报纸转载,广播电视转播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读  相似文献   

3.
李尚智 《新闻记者》2004,(12):66-67
2003年10月3日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评论《召回“新政策”也是进步》(作者:丁芳、周导。以下简称“召回”)最近获得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篇广播评论敏锐地抓住一条热点新闻——政府部门出台一项新政策仅两个月就被收回,以独特的视角、鲜明的立意、多层的剖析和深入的开掘进行充分论述,强调了加强民主建设和依法治理相依相存的关系,突出了“执政为民”的主题。这篇评论运用广播录音报道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刊登在河北日报2001年4月11日一版上的评论《“真抓”与“假抓”》一文,在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这篇1100字的评论之所以受到众多评委的青睐,从写作上来说,它有如下几个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一是主题重大,立意深刻。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一篇评论的写作高下,首先反映在主题的开掘上,具体体现在是否摸准了社会生活的脉搏,是否抓住了牵动党心民心的热门话题。《“真抓”与“假抓”》一文,就是以党和国家非常关注的、群众普遍关心的作风建设为切入口,揭示了怎样才能实现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问题,无疑主题…  相似文献   

5.
刘保全 《新闻三昧》2008,(12):53-54
刊登在解放日报2007年7月9日一版上的评论《上海要有更宽广的胸襟》一稿,在第18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评论类最高奖一等奖。这篇新闻评论精品,从写作上来说,有以下三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一、“皇甫平”文章应运而生 按照《解放日报》的惯例,每年农历大年初一,都要发表一篇小言论贺新春。1991年春节前夕,我觉得只写一篇小言论不足以宣传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最新思想。因此。在小年夜我找来了评论部负责人和上海市委政策研究室的一位处长共同商议,决心合作写几篇联系上海改革开放实践,阐述邓小平改革开放新思想的评论文章。开篇就是2月15日(辛未羊年正月初一)发表在《解放日报》头版、署名“皇甫平”的评论:《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  相似文献   

7.
去年小平南巡,《解放日报》连发四篇署名“皇甫平”的评论文章,引起海内外强烈反响。今年小平南巡,《解放日报》又发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要讲一百年》的著名评论,拉开了宣传小平南巡谈话精神的序幕。《解放日报》在宣传改革开放中的前驱作用,为海内外所瞩目。本期发表解放日报党委书记、高级编辑周瑞金的《舆论:改革开放的先导》一文,较为完整地阐述了《解放日报》的宣传方略。  相似文献   

8.
今年8月3日至10日的上海解放日报,先后发表了《“电扇大战”说明了什么?》和《“冰箱热”引出的思考》两篇通讯,从宏观经济的高度揭示了当前家用电器市场上电扇积压和电冰箱脱销这两个问题的内在矛盾,并探讨了出路。引入注目的是,这两篇通讯都有一个长长的作者名单,除了一位解放日报记者外,还有六七位该报特约记者,其中大多数是新华日报、  相似文献   

9.
孙泽新 《传媒观察》2005,(12):51-52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国情提出的新的战略决策,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武进日报》站在全局的高度,坚持策划领先,整合宣传资源,关注整体效果.贴近基层实际,并积极协调社会各方,努力做大、做深、做优“建设节约型社会”这篇大文章,从而较好地把握了新闻舆论的引导权,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0.
宣传精神文明建设,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把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更要充分地讲清道理,引导舆论。解放日报一贯重视新闻评论,去年以来,在精神文明建设宣传中,更加重视就实务虚、以虚带实、析事明理的评论在引导舆论中的优势和作用。一年来,除了加大“新世说”专栏宣传精神文明的分量和力度、在“解放论坛”专栏推出百姓出题目,众人发议论的“精神文明大家谈”专题外,尤其是在党委、编委会的领导下,精心撰写了“论学习徐虎精神”、“论广场文化”、“论社区文明建设”、“论全行业规范服务达标”等四组共十三篇系列评论,在上海精神文明宣传中独树一帜,造成了声势,体现了党报评论的  相似文献   

11.
刘世杰 《新闻窗》2005,(5):22-24
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工作已于2005年7月26日结束。参加评选的作品共有640篇,评出的一等奖28篇、二等奖89篇、三等奖131篇,“中国新闻名专栏”10个。从这些获奖作品来看,普遍质量高、社会影响力大。特别是对重大事件、人物的专题报道、系列报道、现场报道,在全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在人民群众中产生强烈的震撼,是这些年来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12.
品报小记     
大川 《今传媒》2006,(12):32
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先堵大窟窿这是一篇令人震惊的报道,题为《公车每年花费3000亿元》(《西安日报》9月14日第5版转载于《解放日报》)。文章说:“截止上世纪末期,中国约有350万辆公务用车,每年消耗费用约3000亿元,占行政成本的90%,远远超过我国的军费开支,超过全国教育经费和医  相似文献   

13.
新闻评论也是新闻,按时髦的说法,称之为“观点新闻”,它同消息、通讯一样,往往题材重大的,就容易获奖。尤其是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它们往往选取的是社会生活中一些带有全局性、代表性、普遍性的事件、问题和现象为评论对象,或深入剖析,或针砭时弊,或释疑解惑,满足了读对重大事件新闻深刻意义的解读和渴求。有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题材的,如绥化日报的《农村建设节约型社会大有可为》;有以建立诚信、和谐社会为题材的,如开封日报的《打造诚信城市》、井冈山报的《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农村》;有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题材的,如新乡日报的《建设新农村切忌片面性》;有以反映农村深刻变革、农民大规模打工为题材的,如临汾日报的《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叫好》;有以反映重大先进典型为题材的,如青岛日报的《“微尘”的光芒》等等。建设节约型社会,可以说是2005年新闻媒界评论的重要话题之一,此类题材中,平顶山日报的《节约,不能因小失大》拔得头筹。该针对当前存在的“节约一滴水、一滴油、  相似文献   

14.
秦殿杰 《新闻三昧》2008,(10):36-37
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以来,截至6月12日的一个月里,新华社已播发“新华时评”100篇与抗震救灾直接相关的评论,每天发稿超过6篇,是平时平均发稿量的3倍。笔者对这一期间的“新华时评”作了调研,认为他们最大的特点是以饱满的热情、凸显一个“情”字,具有以下4个特点:  相似文献   

15.
刊登在解放日报2007年7月9日一版上的评论《上海要有更宽广的胸襟》一稿,在第18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评论类最高奖一等奖。这篇新闻评论精品,从写作上来说,它有以下三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开展大型主题报道是提高媒体新闻报道影响力、积极主动为党和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的重大举措。今年3月,河北电台推出了“走两环、看发展”大型走基层采访活动。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制作播出专题报道108篇,在听众中引起较大反响。  相似文献   

17.
引导舆论莫忘辩证法赵利铧197年3月17日,在中国羽毛球队出征全英羽毛球赛取得历史最好成绩之际,新华社却播发了一篇题为《胜利之后敲警钟》的评论,告诫羽坛:要“戒骄戒躁”、“莫忘教训”、“居安思危”。这篇“逆耳之言”采用率及社会效果出人意料地好,不仅没...  相似文献   

18.
友瑜 《新闻三昧》2008,(8):38-39
《扬子晚报》6月22日刊发一则警察因打不还手被打重伤的报道,引来多家媒体刊文评论,粗略统计了一下,计有重庆时报、河南商报、燕赵晚报、广州日报和北京晨报。笔者22日也曾就此撰文评论,却未见任何媒体刊用。于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把上述媒体的相关评论一一拜读。然而很遗憾,笔者感觉,其中数篇评论已经不是评论,而变成了新闻“竞猜”!  相似文献   

19.
刊登在《吉林日报》2002年12月21日上的评论《金怀银杯,不如百姓口碑》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评论二等奖。这是一篇可读性强的好评论。古人云:“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我们生活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现在各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言论(评论)作为媒体的旗  相似文献   

20.
评论,有人说它是报纸的“旗帜”,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眼睛”,还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灵魂”……“旗帜”也好,“眼睛”也好,“灵魂”也好,总而言之,是说评论在报纸上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然而,近年来,一些报纸评论较少,在地市报纸上,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不久前,我翻阅了三家地市报,较好的一家日报,一个月里一版发了10篇评论(含各种言论),另一家日报一个月只发了5篇,一家周三刊的地报一个月竟不见一篇。评论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地市报的同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