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雪芹 《英语辅导》2010,(2):184-186
作为大众艺术,电影只是文化现象和意识形态倾向的产品。作为影片的眼睛,电影的片名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民族特色和文化价值的束缚。本文从文化价值和文化运用两个方面分析了电影片名的翻译应带有源语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万超群 《考试周刊》2009,(36):56-57
网络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电影传播从大众走向分众,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开阔了电影受众视野,提高了受众的欣赏水平,使看电影成为一种全民化的文化消费方式,进一步刺激了受众对高质量电影产品的需求。但是网络市场的不规范导致电影导演的创作积极性受到打击,影院佳片难得与网络国外电影资源的丰富形成鲜明对比,使受众对国产电影失去信心。  相似文献   

3.
"叫好"、"叫座"是评论一部电影的两大基本标准。电影《白鹿原》成功上映却没能获得好的成绩,其中不断删剪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多的是来自于电影内部,如主题丢失、叙事断裂、人物安排凌乱等原因。大众文化背景下,文学艺术已经饱受商品化侵染,而对于本质是大众艺术的电影,本片导演仍死守着"文艺片"姿态,造成电影定位不准,糟蹋了艺术又失去了大众。电影《白鹿原》给同类作为商品的大众艺术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主旋律电影一直是我国电影荧幕上的重要一员,透过它可以弘扬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激发大众对国家热爱和赞美之情,对于弘扬社会真、善、美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一度的机械的创作手法使得主旋律电影往往叫好不叫座,而近年来创作上的突破使得主旋律电影越来越好看,及至今年国庆《建国大业》、《风声》等主旋律影片的上映,不仅获得了舆论好评,而且得到了大众的认可,票房成绩一路飘红.振奋人心。基于此,本文以《建国大业》为例,通过探讨主旋律电影创作手法上的改进,展示其越来越好看,越来越受大众欢迎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电影作为文化产品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成为民族传统文化展示与传播的独特媒介工具.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及其保护与传承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电影,这些影片通过矛盾冲突的设置、故事细节的铺垫以及文化符号与民俗元素的运用,使影片叙事与文化思考浑然一体,呈现了现代化语境中中国传统文化发展面临的文化传承、文化认同、文化冲突等深层问题的担忧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电影产业不断向前发展。如今各大影院已不再是门庭雀客,大众对电影热爱有目共睹。认知度上升导致大众对电影要求不断提高,同时中国电影迎来新挑战。面对外国大片如潮涌进,国产电影沦落到只有少数影片能勉强分一杯羹的境地。如何将市场化和艺术有机结合成了如今国产大片需要攻克的一道新难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大众审美风格的转变,我国主旋律电影的美学风格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的美学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契合当代大众的审美需求,在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影片《我和我的祖国》从主题、人物、情感、主客体等多个维度探索了美学风格的转变,影片在主题、人物、叙事手段以及美学主客体的处理上都为当下主旋律电影美学风格的探索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日常生活的“温情”安抚论当代中国“大众性”电影王德胜90年代中国“大众性”电影,几乎都从日常生活的原始意义和人的感性冲动方面,大力张扬了极具平民趣味的生活“温情”需要与享受。在电影中,生活的现实困难和人的情感满足被叙事过程轻巧化了,但同时也显得更加平...  相似文献   

9.
电影和文学是互生的关系,由于文学自身、政治倾向、大众情趣、时代需要等方面的因素,不同历史时期的电影改编表现出不同的范式和规律。文章选取了这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阶段试着探索当代电影改编的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10.
因某一部电影而出版的电影书包括电影书衣版、电影小说、电影剧本、拍摄纪事及电影写真等五种,虽多为商业营销目的下的产物,然而其摄制纪录、影片解说及原著、剧本可以延伸对电影的认识,或供阅听人玩索回味,是有益的大众读物。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电影进入中国时面临独霸中国娱乐市场的传统戏曲的威胁和考验。为能更好地被中国大众所接受,电影选择了讨好戏曲的发展方式,表现为中国电影对戏曲内在意蕴的借鉴,逐步形成中庸思想、新奇的故事情节、线性叙事结构、写意性特征,呈现出独具中国特色、中国艺术魅力和中国烙印的电影形态。  相似文献   

12.
在现存的1934年电影文本中,《新女性》的意义和价值,证明了左翼电影在1934年依然保持强盛的制作势头和市场需求;同时,《新女性》中及时吸收引进新兴的电影有声技术、融入当时兴盛蓬勃的大众文艺的通俗元素(譬如大量流行歌曲的穿插使用)的做法则表明,左翼电影处于变化之中:在技术手段上向新市民电影靠拢,在表现手法上,向旧市民电影回归。  相似文献   

13.
电影和文学的中国式婚姻——当代电影改编的文化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和文学是互生的关系,由于文学自身、政治倾向、大众情趣、时代需要等方面的因素,不同历史时期的电影改编表现出不同的范式和规律:建国后十七年,电影尽量地学习模仿文学;20世纪80年代,电影在自觉化的道路上借助文学这个拐杖,取长补短的同时又保有自己的独立;20世纪90年代以后,文学俯下身来迁就电影而进行创作。  相似文献   

14.
对比传统电影,我们即可发现传统电影尽管也有观众欣赏的读者中心存在,但是话语权实质仍旧在导演和放映者手中,网络数字娱乐可以保证审美主体的审美个性化,强调审美体验者的审美主体性。数字技术时代的技术是电影发展的推动力,电影又回到原初意义上的视觉艺术,这是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的体现。网络批评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大众的,它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冲击社会中既有的以专家批评为代表的权威性审美标准和观念。  相似文献   

15.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深受大众喜爱。电影片名作为电影内容的高度总结,对电影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电影片名的翻译就像电影的招牌和广告,不仅能揭示电影的情节,还能激发观众的想象和观看欲望。但如何成功地翻译电影片名却变成一道难题,本文试从介绍功能对等理论和电影片名的功能入手浅析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方法。  相似文献   

16.
家国政治与身体修辞——《色,戒》的性别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多元阐释的空间:《色,戒》的暖昧性 在众声喧哗的消费时代,电影早已不是单纯的文化产品,而是各种话语权力的角逐场。在大众传媒主导的舆论空间,哪种东西引起的话题越多,就越能吸引大众的眼球,进而获取大额的利润。2007年底上映的电影《色,戒》,正是由于对“性与政治”的暖昧性,在华语世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7.
电影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大众娱乐项目,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追捧,将电影这种宣法方式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来,对学生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都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明示推理模式分析了电影《猜火车》中的劝说吸毒、婴儿死亡及戒毒幻境三个片段,分析揭示了毒品之恶的本质,发现该电影是一部很好的禁毒教材,而非是诱导大众吸毒的电影。  相似文献   

19.
先锋与媚俗——大众文化与中国当代先锋电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与中国当代先锋电影存在着复杂的辩证关系。先锋电影会利用大众文化的艺术元素,商业电影也从先锋电影那里获得技巧,先锋电影甚至可以直接成为一种商业时尚。在当代中国的文化语境中,一方面,大众文化与先锋电影具有相似的反叛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另一方面,先锋电影也与大众文化一道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统治和整合大众的工具。  相似文献   

20.
归化与异化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及其大众的审美心理的差异为出发点,通过对大量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实例的分析,探讨了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在电影片名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及其检验标准,为以后的电影片名的汉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