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有好的文章、好的写作方法都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那个人同我有什么不同之处,有什么相似之处?我、我、我。“我”就是写稿人。“我”就是读者。不要只告诉  相似文献   

2.
眼下.“民生”是一个热词,国家领导人关注“民生”,媒体也在吆喝“民生”,但大多数媒体和记者不过是人云亦云而已.并没有好好地想想民生是什么。有什么价值.对媒体和记者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古人云:三思而后行。没有思考而盲目地行动。是很难有好的结果的。实践需要思考.磨刀不误砍柴工.让我们好好地思量一下吧。[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许多有影响的报纸特别是地方性报纸.都开设了新闻热线电话,开辟了新闻热线专栏。“新闻热线”的出现,不仅拉近了报纸同读者的距离,而且使报纸的版面更加灵活、所报道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并且由于它本身所具有很强的舆论导向和监督功能而受到政府及各部门的关注和群众的普遍欢迎。 一,“新闻热线”的含义及地位 目前,在报纸上经常出现的新闻热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一个版面上开辟一个专栏,另一种是在版头下面有一个热线电话.版面中的文章很多是通过热线电话获得新闻线索采写的。 既然新闻热线这样普遍,那么究竟什么是新闻…  相似文献   

4.
评论,历来被看作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态度非常鲜明.任何一张报纸都离不开评论这一有力的直传形式,它可以把众多志同道合者集聚于这面旗帜之下,从而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但如何把它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却是颇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翻开报纸,各式各样的评论俯拾即是.广播电视报属文化生活类报纸,这就决定了其评论专栏的风格无需同一些大报那样“正襟危坐”、“高谈阔论”,当然也不能同某些流于世俗的生活小报那样思想肤浅、隔靴搔痒.而是要在结合声屏的同时,努力开拓一方既适合自己报纸的特点、又独具感召力的…  相似文献   

5.
国学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表面上它是研究过去的文化的.因此过去有一些学者使用“国故”这样一个词儿。但是,实际上.它既与过去有密切联系.又与现在甚至将来有密切联系。现在我们不是都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吗?什么叫“特色”?特色表现在什么地方?我曾反复思考过这个问题。我觉得.科技对我们国家建设来说.对发展生产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万万不能缺少的。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个看似荒唐与滑稽的命题,但却是一个极为严肃的问题,这是一个事关党的新闻事业的权威性与公正性乃至与新闻记者本人生死攸关的命题。纵观近来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实践活动,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某某媒体与某某单位共同举办什么活动,比如“XX千里行”、“XX大奖赛”、“XX壮举”等等。由新闻单位和新闻记者提出的一个动议,又拉来了某个商家,最后完成了一项活动,结果理所当然是“弘扬了什么精神,振奋了什么精神”。而接下来一定是新闻单位或是新闻记者同商家一样得到了宣传或经济方面的利益。那受众得到了什么呢?真的就是“受到了什么精神的教育,什么理想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出版事业的发展以及强化责任制的需要.同一个出版单位内开始出现“独立发货、单独结算、定额考核”的部门。相应的,在同一家书店的进销存管理上.针对同一个“社号”,可能有若干个“开户”。相对于以前的“每社一户”.书店在后期业务处理上遇到了一些新问题。一般来说.进货单据还比较容易区分.而退货单据则不易“分户”处理了.书店储运对退货实物的“分拣”.接收部门及地址、电话等的选择.更是头痛,稍不留意就造成同一出版单位不同核算部门的图书退至一个部门的现象,笔者把它概括为“混退”。  相似文献   

8.
一 在任何一个新闻传播过程中,都包含着“写(报道)什么”与“怎么写(报道)”的问题。“写什么”涉及报道题材.“怎么写”涉及表现方式。在对论题展开正式讨论之前,有必要首先对几个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界定。  相似文献   

9.
当今,经费紧缺已成为困扰图书馆事业发展南顽疾,为此.许多图书馆署的同仁们撰提出了不少缓解之策。诸如“砍什么,保什么,”“协调协作,资源共享”之类.笔注意翻阅了有美这方面的章,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是对照我们这样的一个地处县城,位置相对偏僻.在全省所有高校图书  相似文献   

10.
用“衡”、“看”、“想”的办法筛选材料,即:衡量一下报道对象是属于哪一条战线、哪一个方面的人物、事物?看看他(它)所归属的那一条战线、那一个方面当前正在解决的问题、矛盾是什么?想想在自己已掌握的素材中有些什么与解决那个问题、矛盾密切相关?这同记者素养的重要方面——“情况积累”有相通之处。 “情况积累”或曰“积累情况”是指记者知道各行业实际工作存在的问题,明白自己所分工报道的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而阳早、寒春夫妇正是这样的共产主义和国际主义战士。“一个人能力有大小.  相似文献   

12.
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度”的问题。所谓“度”,是指任何事物的量都有一个界限,一旦越过,性质就会起变化。一张报纸天天同读者见面,影响着读者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宣传内容适度,有助于激励读者向上,明确前进方向;反之,就可能引起“刮风”,造成“起哄”,贻害党的事业。报上刊登的每一篇文章都经过编辑之手,掌握好“度”,是编辑的重要职  相似文献   

13.
曾乐义 《大观周刊》2006,(15):50-50
已经在这个城市中开着车溜了一个月了.你自认为已经摆脱了“菜鸟”的恶名。“什么上坡起步,什么靠边停车,全部搞定!我现在是一个纯正的飙车美女!”带着莫名的兴奋.你在中午时分开车上路了。  相似文献   

14.
小和尚问老和尚:“师父,一个人最害怕什么7”“你以为呢?”老和尚含笑看着徒弟。“是孤独吗?”老和尚摇了摇头:“不对。”“那是误解?”“也不对.”“绝望?”“不对。”小和尚一口气答了十几个答案.老和尚都一直摇头.“那师父您说是什么呢?”小和尚没辙了。“就是你自己呀!”  相似文献   

15.
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度”的问题。所谓“度”,是指任何事物的量都有一个界限,一旦越过,性质就会起变化。一张报纸天天同读者见面,影响着读者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宣传内容适度,有助于激励读者向上,明确前进方向;反之,就可能引起“刮风”,造成“起哄”,贻害党的事业。报上刊登的每一篇文章都经过编辑之手,掌握好“度”,是编辑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16.
何亮 《军事记者》2013,(4):62-63
“认识你自己”这句铭刻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的箴言.像一个神秘的召唤已回响了数干年。而一个人的“自己”或者说“自我”到底是什么.至今仍为哲学家们众说纷纭——它是一个可被审视被认知的客体吗?可是审视它认知它的那个主体又是什么呢?而如果它本身就是一个主体.它又如何能够客观地或不偏不倚地看待自身呢?  相似文献   

17.
李平榕 《新闻知识》2000,(12):26-27
消息是一种最典型最基本的新闻文体,它以迅速及时的传递信息,报道事实为基本的特征,篇幅短小,形式灵活多样.有新闻中的“轻骑兵”的美誉。本文所论述的“消息”尤指千字以内的短消息,由于篇幅的限制和时效性的特殊要求.此类消息无法同通讯、大特写、长篇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等新闻文体一样有充分伸缩的文字空间,能详细深入剖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经过。那么这类短消息报道的“深度”指的是什么,它将如何体现和表现呢?(一)“深度”的含义和表现何谓“深度”?笔者认为是内容的厚度和纵深感。本世纪20年代以来.一种名为“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8.
欣文 《新闻导刊》2006,(3):48-50
“您好.这里是重庆晨报966966新闻热线.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每一天.每一位打进重庆晨报966966新闻热线的读者都能听到这样亲切的问候.他们所反映的问题都得到了及时的解答。“您好.我们是966966新闻直通车.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每个周末,每个节日,重庆的闹市或社区都能见到直通车工作人员橙黄色的身影.为市民送上最贴心的服务。自重庆晨报1995年创刊以来.966966一直是沟通读者、服务市民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9.
于鸣镝 《图书馆》2002,(1):89-90
深圳南山图书馆馆长程亚男研究馆员主编的《图书馆工作概论》一书是知行结合、超越创新的好教材 ,它是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图书馆岗位培训教材”中的第一种。同以往出版的多种培训教材相比 ,它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大优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并在理论上有突破、有超越 ,在实践上有发展、有创新。1 实一个“实”字不能完全概括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但却可以把它同以往出版的学院式教材区别开来。正如作者所说 ,它没有为了所谓的求新而生造一些新概念、新理论 ,而是在“是什么”和“怎样做”这样的关键问题上下工夫 ,确保所定内容…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闻周刊》2009,(15):29-29
4月2日.“想法全明星——联想idea NBA纪念机型营销创意大赛”正式鸣枪开赛.同其他营销创意大赛注重”营销”不同.本次联想idea营销创意大赛鼓励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与,以秀出想法和比拼乐趣的形式.对为学生量身订做的联想idea NBA纪念机型进行有针对性营销策划.使其在校园中赢得认可和青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