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滢坤 《文化学刊》2008,(6):96-104
中晚唐,大量及第举人入幕,府后、府主和幕僚之间相互唱和,出现了以方镇为中心的唱和圈,增强了科举对地方的深入影响,同时带动了当地文化的发展。入幕及第举人往往是地方举子投谒的主要对象,为举子延誉、激扬名声,帮助举子获得本府乡贡资格。此外,入幕及第举人多拥护中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遏制地方割据势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言不尽意","成文"以"尽意",这是汉语古典诗学形式理论的基本思路之一;能使诗达到"意无穷"境界的乃是诗之"象外之象"、"声外之音",则是其另一重要基本思路;这两个基本思路联系在一起,构成汉语古典诗歌语言哲学完整的内在理路.以"意无穷"为最高境界的汉语古典诗歌,昭示着这样一种文化精神追求在诗歌的形式创造过程中,汉语通过对自身形式有限性的不断超越,不断超越着自身表达功能的有限性.汉语古典诗学形式理论这种深层的语言哲学思想,是思考汉语现代诗歌乃至现代语言哲学的一些相关理论问题等极其重要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3.
刘勰所谓"情文"容易被误认为审美之文,即当代文论中的"文学"。我们认为"情文"乃五性外发为情,以言为媒介而成辞章。本文通过考察先秦至六朝的性情之辨对此予以论证,并阐明"情文"所指及它在哪一层面触及狭义文学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艺术直觉对象有一个从哲学领域向艺术领域转化的过程.这其间,从老庄的"道"论和形神论,<淮南子>的形神论,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论,钟嵘的"滋味"说,到司空图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对事物内涵的探索逐步深入,也从哲学本体论渐次过渡到审美意境论.司空图韵味说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古代艺术直觉理论开始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5.
文明有古今东西之分,如果说现代西方文明与科学——赛先生——有直接关系的话,那么中国古代文明显然是赛先生之前的文明。这说明赛先生之前、之外还有可以创造文明的先生,即科学之外还有“学”。中国古代文明与中华民族独有的道器之学有着因果关系。中华先贤从自然之道与自然之物中汲取了发明创造的智慧,形成了“以道论之”的思维方式。中华先贤以道论天地,以道论万事万物以及一事一物,以道论器,以道论技,以道论术,论出了一部部经典、一件件器具以及一项项技与术。中华先贤的创造,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大都具有领先意义。道器之学以尊崇自然、和谐自然为基础,所以道器之学创造的文明是可以延续的文明。现代科学以征服自然为目的,所以科学创造的文明是不可以延续的文明。在天地、空气、水以及人类本身受到严重污染的今天,发明创造借鉴与尊崇自然的传统智慧,是必要与必须的。  相似文献   

6.
新的历史语境下文艺学研究陷入了学科身份的认同危机、遭遇一系列理论之厄,应对"合法性危机"的有效策略是正视困境,在多学科、多视角的相互交融中建构文学研究的新范式.文艺学研究要回到文学的本源性问题,通过"思"的召唤重新确定学科身份,自觉拥有"界域"意识,在新的知识结构和价值体系中重新建立起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新范式应在坚守"文学性"与拓展"文学场"之间、在世界眼光和本土关怀中寻求转换的机缘.文艺学范式的多样性符合文学研究的生态学原则,多元范式的对话、协商、平等竞争应是文艺学研究的一种常态,它们将共同建构文艺学研究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18世纪以前,西方和中国都强调诗画相通论。18世纪,西方逐渐开始强调诗画相异论,而中国则继续坚持诗画相通论。王维从山水画创作实践开始了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画中有诗”路子;苏轼从文艺理论的高度引领了古代文人画的诗意创作,推动了诗画一律化进程;倪瓒的山水画创作达到了“画中有诗”和“诗画本一律”的艺术巅峰。中国古代山水画之“画中有诗”,就是象外之意、画外之音,是通过意象和意境所传达出来的画家的丰富意绪,是画家对历史、社会、自然、宇宙、人生等诸方面有了深刻体验之后通过画面所渗透出来的浓郁情感。画中有“神”,画中有“意,”画中有“我”的创造,也就是画中有“诗”。  相似文献   

8.
谭汝为先生是一位令人敬仰的学识渊博、才思敏捷、善于治学的学问家。就其修辞学研究而言,内容涉及词语修辞、句法修辞、辞格修辞、综合修辞诸方面,且大都堪称精品,建树良多。他不仅才思敏捷,著作等身,而且善于思索,治学有道,他治学的八字箴言是:"敏感、穷究、知疑、博采"。  相似文献   

9.
戏剧是以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艺术,通过对话言语描写来展开人物冲突与推进情节发展,对剧本的言语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解读戏剧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冲突。该文从语用学研究视角,运用言语行为理论的行事行为维度对《推销员之死》中父亲威利与儿子比夫的对话片段展开行事行为话轮分析,旨在揭示剧中父亲威利与其儿子比夫之间冲突的本质与根源。研究发现,父子对话中批评性传达以及否认性回应等行事行为是构建戏剧人物冲突的主要话轮模式,而行事行为类型中具体的言语内容,更揭示了美国梦的破灭是该戏剧人物之间冲突形成的本质及根源,表现了以威利为代表的普通美国民众对美国梦的物质化与理想化解读。  相似文献   

10.
陈明 《对外大传播》2010,(12):45-46
联合早报网在世界华人中享有很高的美誉度,在中国大陆拥有数百万计的读者。  相似文献   

11.
贾燚堃 《文化学刊》2023,(5):252-255
最早在西方国家发源的歌剧艺术在“五四”运动高涨时期被引入中国,在我国轰轰烈烈进行民族民主大革命的同时逐渐生根发芽发展壮大。歌剧进入解放区后开始了入乡随俗般地改革适应民族化大众化的中国歌剧。中国歌剧在结合西洋歌剧宝贵艺术的经验之上包含自己独特而有魅力的美学风格。至此,中国现代歌剧自成一派,在世界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为了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促进组织结构变革,提升组织竞争优势,对组织个体进行客观、公正、公平的绩效考评显得十分必要.经验告诉我们,如果绩效考评时忽视这两方面因素,不仅不能实现考评目标,而且可能给组织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一个商务秘书,要成为上司的得力助手,就必须学会与上司相处.文章从礼仪的角度谈了商务秘书与上司良好相处的几大途径:了解上司,尊重上司,体谅上司以及约束自己.通过这些途径与上司相处,达到赢得上司信任与器重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盛""衰"之辨是清初词学的重要话题,清初各词派围绕词史发展的"盛""衰",讨论了三个核心问题:南北宋何者为"最盛"?明代是否词的"中衰"时期?清初词坛之"盛"是否真正的"盛"?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助于各词派深化对词史的认识,也让他们在同一问题上展开思想交锋,促使他们对词的体性作进一步的思考,对清初词的创作作进一步的反思。这些"思考"和"反思"的结论在后代便成为新词学建构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论蔡楚生电影的中和之美——以《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江春水向东流》作为蔡楚生电影艺术的巅峰,是其中和之美艺术思维的集中体现。它将一般的伦理批判引向更加深刻的社会批判,温情中有警示,谴责中有理解;将现实主义与民族风格有机结合,既体现时代精神又兼顾传统文化,严肃而不失活泼,既雅又俗,对此后中国电影民族化改造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选树先进典型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构建和谐,推进发展的新形势下,做好先进典型的选树工作,对于弘扬企业精神,加强基层建设,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塔里木油田行政事务部结合实际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努力创新先进典型评比载体,积极开展“服务之星”选树活动.自2008年以来已连续开展五年,员工对评选活动反响强烈,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7.
北宋理学家邵雍提出了他的人生境界的三个层次,即三乐说:"人世之乐""名教之乐""观物之乐".冯友兰先生提出了人生境界的四个层次,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两种学说具有一定的可比较性,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冯友兰先生的"接着说"的哲学对宋明理学人生境界理论的吸收与深化.  相似文献   

18.
大学历来是文化教育的一个高地,在推动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之道”既是《大学》的根本纲领旨趣,更是儒学“垂世立教”的主要内涵。当今中国一部分大学生面临着社会价值感缺失和精神层面滑坡等道德素质问题,从现代大学视角阐明“大学之道”的内涵,对于激励大学生成长意义重大。该文论述了“大学之道”的独特思想品格和深远历史影响,并从“大学之道”思想的理论意蕴、“大学之道”思想的现实困境、构建大学道德文化建设的路径3个方面阐释了“大学之道”思想对于大学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期为建设现代大学道德文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9.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娜 《职业圈》2007,(15):82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是对其庞大理论体系的系统概括和总结.在当今工具理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呼唤人们回归生活世界,重视主体间交往行为的合理性,其思想对于深化高校德育工作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为平等交往主体的新型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20.
郭洪 《职业圈》2007,(12):191-193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有其深刻的自身特点、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根源.高校"基础课"人生价值观教育的理论灌输和实践环节是切实加强高校"基础课"的实效性,树立大学生正确而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把价值观教育具体落实到青年学生全面发展与提高他们整体素质的轨道上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