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人体跟机器一样,也有很多“零件”,如心脏、肝脏、肾等器官,如果某个器官严重损坏了,人体的生理机能就不能正常运转。这时,医生就像给机器换零件一样,除掉病人身体中有病的器官,换上一个结构、功能都正常的健康器官,这就是器官移植。目前,全世界已有30多万人依靠移植的器官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  相似文献   

2.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就像一部能正常运转的机器。一个班的工作要能顺利开展.需要班里的组成成员——学生能正常学习、生活。作为“机器”监护者——班主任要关心、爱护他们。  相似文献   

3.
鲨鱼型未来社会中个人需要团队,团队也需要个人,二者互相需要。工作上最重要的莫过于“和睦”。自己感觉好就行,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和行为,其结果只能导致自己离群孤立。古董型市场如同一个巨大的机器带动着社会的每一个零部件。这就要求每一个参与者具备现代意识,主动去适应变化着的信息时代。机器型发个指令,掀动按钮才会动一动的“机器型”人很难适应未来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喇叭型“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同那些少说多做的实干家相比,在竞争中更容易失去机会。狐狸型未来社会需要真正的实干家而非阴谋家。迟缓型在市场…  相似文献   

4.
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活动犹如永不停息的机器运转,呼吸提供氧气和饮食营养是人体机器的能源;占人体60—70%的水即体液则似人体机器的润滑油。如果饮水不足、影响体液生成和补充,人体机器的“机件”就会发生“干摩擦”,造成生理损伤与失调的病理反应。美国超体重学专家霍华德·弗莱克斯博士说:“如果不喝足水,那么许多人将会发生诸如肌肉色质粗劣乃至溃疡,出现消化功能  相似文献   

5.
题目(2006年泰州)你思考过“人在水平地面上前进时是否要克服重力做功”这个问题吗?小文同学对此进行了研究.她通过查阅资料得知,人体的重心大约位于肚脐上方2寸、脊椎前1寸处,人只要走路,其重心就必然会发生上下位置的变化,重心升高就需要克服重力做功.小文假设人在正常走路时,重心在人体中的位置近似不变,她行走了100m,有关测量数据如下表(表中的步距是指跨出每一步两脚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6.
防止低血糖     
就像一部机器在工作时需要动力驱动一样,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需要血糖作能量。血糖就是血液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和肝脏。正常血糖量应为每100毫升静脉血液含80  相似文献   

7.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迅速改变人类的知识生产方式,催生一种全新的知识生产模式,智能机器从知识生产的辅助者进化为与人类并驾齐驱的“新生产者”。智能机器对割裂的学科知识进行跨界跨域整合,凭借一维的语言打通和聚合各种形态的知识,知识第一次以“非人”的方式被生产出来。我们要建立一种新的知识观,摒弃知识只能“由人”来生产的理念,树立一种知识必须“为人”而生产的新理念。人类需要发展新的知识生产能力和知识生产方式,为了人的发展、以人的方式生产知识,而不是以机器为目的、以机器的方式生产知识。知识的机器生产模式对人类的知识产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对于知识生产机器的驾驭能力要与智能机器的生产能力同步成长。教育中的知识生产本质上是人的再生产,智能机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要素将参与到人的再生产流程之中。知识的机器生产作为人的再生产的新隐喻,启示我们从机器的视角重新认识教育过程中“人”的生成。  相似文献   

8.
茹利安·拉美特利·人是机器。茹利安·拉美特利 (JulienLaMetterie ,170 9~ 175 1年 )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医师。他虽没有参与《百科全书》的编撰工作 ,但按其思想特征可列入百科全书派。 1747年 ,他在流亡荷兰时匿名出版了《人是机器》一书。在这本书中 ,他明确指出 :“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的机器 :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体温推动它 ,食料支持它。没有食料 ,心灵就渐渐瘫痪下去 ,突然疯狂地挣扎一下 ,终于倒下 ,死去。”[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相似文献   

9.
(一)把人比拟成机器,试图根据机器的结构原理来理解人体机能,又根据人体的机能活动来设计制造机器,这是古往今来令人神往的问题。远在古代,人们就制作了各种简单的自动机。比如,公元一世纪时,希腊人盖隆·亚历山特里斯基曾经描绘过模仿人的动作的人形自动机。十七、十八世纪,在工程技术上被称为钟表时代,而钟表正就是一种利用弹簧动力的自动机。十八、十九世纪,世界又进入了蒸汽机时代。大家知道,蒸汽机上有一种瓦特调  相似文献   

10.
高中三年级生物学教材中第一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中谈到了“人的体温及其调节”。文中指出: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以新陈代谢为基础的,而恒定的体温则是新陈代谢正常进行所必须的。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久而久之就会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使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发生紊乱,严重时还会死亡。为了更好地理解“恒温”对人体生理意义.本文就最常见的体温失衡——发热.来阐述一下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常肾脏对人体的健康起到“滤过”、“重吸收”、“排毒”、“调节稳压”的作用。正因为肾脏对人体的正常运转做出这么多贡献,使得它成为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脏器。正常人体时时刻刻都处在新陈代谢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强然会产生一些对人体不需要的甚至是对人体有害有毒的废物,如尿素、尿酸、肌酐、肌酸、氨等,这些废物小部分由胃肠道、皮肤排出体外,绝大部分要通过肾脏滤过生成尿液,通过尿液把这些废物排出体外,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和健康。当肾的“滤过”、“重吸收”、“排毒”、“调节稳压”功能发生异常时就会发生某些肾病。如肾炎、尿毒症、酸中毒、水肿等。  相似文献   

12.
人类也许是自然界最完美的机器。完美是什么样子?美丽不只是那层皮肤,想看到人体“机器”完美的表现,我们需要从体内开始。即将展开的是一场人体的奇特之旅,我们将去了解一些一流运动员如何发挥人体的最大潜能,并且探索耐力的极限。  相似文献   

13.
米西博士写字桌上的胶水用完了,他重买了一瓶后,就打算用那个旧胶水瓶制作一个机器娃娃。米西博士用胶水瓶做娃娃的身体,乒乓球当脑袋。然后他又用一块电脑芯片装进那脑袋里去。当然还得有手有脚,手臂是两支钢笔做的(可以根据需要取下来换)。娃娃的两条腿更是十分了得,那是两根一厘米粗的钢筋。米西博士把一节纽扣电池装进娃娃的身体里,然后打开开关,机器娃娃活了。机器娃娃眨巴着眼睛问:“你是谁呀?”米西博士笑道:“我是你的制造者,你喊我米西博士好了。你是个机器娃娃,我给你取个名字,就叫洛比,好不好?”米西博士出去有事了…  相似文献   

14.
沿着马克思在“机器论片段”中指出的思考方向,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机器是一种以模拟的方式将人的脑力劳动能力转移进机器的机器体系。在资本主导的信息产业对智能技术和智能媒介的改造下,人愈发处于一种由知识丧失带来的“系统性愚钝”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吸收了人类智能的机器,就难免会出现与人对立的状况。增强人类智能的事业,需要我们在宏观上从信息社会内部,发展出一种超越资本主义限定的更好的社会生产关系,让凝结在智能机器中的人类能力朝着造福大多数人的方向发展。同时也需我们在微观上培育与不同层面的“机器”进行协商的意愿和能力,更理想的人机关系应该建立在人与“机器”的深度协商和有效磨合之上,而非人对“机器”之运作逻辑、机制、功能、要求的单方面接受之上。  相似文献   

15.
人脸识别的原理 “人脸识别”,听起来是不是和“指纹识别”很像?事实上,这两者同属于“生物识别技术”,目的是让机器通过人体的一部分不易改变的特征,判断出人的身份.指纹识别的判断特征是指纹,而人脸识别,自然就是脸了.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感到奇怪.指纹识别中,机器可以通过对比指纹图案,判断人的身份,可人脸,机器要如何对比判断...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职业教育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生命发展的需要。但是。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社会需要、社会标准却遮蔽了这种本原性的需要,从而使职业教育的功能异化为开发人的职业技能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这种狭隘的功能定位下,职业教育不再是“育人”的教育,而是“制器”的教育。正如西方学者达拉里(M,Dallaire)所言:“教育成为制造劳动者的一台机器,通过教育的塑造,人变成追求物质利益的人,掌握生产技术成为受教育的全部目的,这样。人愈是受教育,他就愈被技术和专业所束缚。愈失去作为一个完整人的精神属性。”  相似文献   

17.
“生理缺陷”是指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或功能的丧失和畸形,主要包括视力缺陷、听力缺陷、智力缺陷和肢体缺陷。能够就读在普通学校的缺陷学生通常只属于轻度的生理缺陷,比如长相缺陷(如脱发、兔唇)、手脚畸形(如多指,长短腿)、功能失常(如说话口吃)等等,虽然他们所占的比例不大,但他们毕竟是“生活中有特殊困难的人”,是“学校生活中最需要提供特殊帮助的人”。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帮助。虽然学生身体的轻度缺陷并不直接影响正常的学业表现,但如果教师用心观察,就不难发现他们有异于一般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世界。情感的触觉更敏锐 有生…  相似文献   

18.
一、“人—机”关系所经历的发展阶段人类社会从工具时代进入到机器时代以来,技术科学经历了最为迅猛的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始终面临着一个重大问题,这就是“人—机”之间的关系问题。因为“人—机”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系统,机器最终需要人来操纵。然而,从工程设计史来看,“人—机”关系却经历了一系列不同寻常的发展阶段。过去,人仅仅被看作是机器的附属物、陪衬物,至多是机器的一个部分,因而在机器的设计中很少考虑到人的因素。本世纪初  相似文献   

19.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人体健康需要各个生理器官的协调配合,而人体代谢过程中积存下来的废物也会伤害机体健康。因此,注意体内环境“大扫除”,维护自身的内部良好环境,才能保证健康,这就需要我们注意用好“三把扫帚”。  相似文献   

20.
人体芯片     
现代人面临的科学争议比历史上所有的加起来还要多。先是克隆,接踵而至的就是人体芯片。看过电影《黑客帝国》和《再造战士》的人也许还记得人被输入电脑程序的场面。这是人们对未来的幻想,也渗透着今人对于未来科技的思辩。如果我们的躯体内被植入了电脑芯片,我们就可能变成幻想中无所不能的未来战士。谁都希望这位无所不能的“神”就是自己。然而,这位人人都想当的“神”,还算不算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呢?是我们控制了机器,还是机器控制了我们?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