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5年日本政府对华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以及有关的中日交涉,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外关系史、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袁世凯时期围绕着“二十一条”要求展开的交涉,其后形成了民国史上最为屈辱的一批不平等条约——“民四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关袁世凯时期中日“二十一条”要求事件的研究,学术界给予了较多的关注。本论文试图在2007年前出版的已有的资料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袁世凯时期中日“二十一条”要求事件之研究状况,作一个系统的历史考察。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必修)第93页这样写道:“1915年5月9日,除第五条部分内容以后再议外,袁世凯接受了‘二十一条’的其他全部要求。”而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试验修订本·必修)第97页则是“1915年5月9日,除第五号部分内容以后再议外,袁世凯接受了‘二十一条’的其他全部要求”。那么究竟是“第五条”还是“第五号”呢?“二十一条”共分五号,第一号四条,中国政府承认日本享有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并加以扩大;第二号七条,要求将旅顺大连租借期限及南满、安奉两条铁路期限延为99年,并承认日本在南满及内蒙东部的特殊权利;…  相似文献   

3.
“二十一条”与袁世凯称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政府抛出臭名昭的“二十一条”,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窥破袁世凯图谋称帝的野心。日本以帝制为筹码对袁世凯进行要挟,迫使其接受严重丧权辱国的条款。袁世凯接受了“二十一条”,反而加速了皇帝梦的破灭。  相似文献   

4.
施辉 《历史学习》2002,(1):10-11
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与我国强签的不平等条约以千百计,而像《二十一条》“订后即悔”“悔后而废”的却十分罕见。原因何在?第一,袁世凯的事后声明是中国政府废约的有利依据。《二十一条》是日本帝国主义以吞并中国为目的而强加于中国的单方面条约。日以支持袁世凯称帝引诱于前,以武力威胁于后,最后竟发出最后通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观点认为:"二十一条"的签订是袁世凯为了实现自己的皇帝梦而以国家利益为代价争取日本支持的结果;条约使我国丧失了大量权益,同时也为袁世凯的倒台埋下了伏笔.我认为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对中日综合国力的差距的认识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袁世凯在双方交涉过程中,采用多种手段与日周旋,尽力减少损失,挽回利权,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日本并没有通过"二十一条"达到灭亡中国的目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袁世凯对于"二十一条"的交涉,应是一次不得已而为之的外交妥协.  相似文献   

6.
曹俊 《现代企业教育》2007,(10):188-189
一战爆发后不久,日本即向中国抛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政府为了寻求国际舆论的支持,决定私下泄密“二十一条”。通过澳大利亚记者端纳的种种努力,“二十一条”最终曝光于国际舆论界。端纳为日本最终放弃“二十一条”中最为狠毒的第五号条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2007年岳麓版《历史》必修I第17课列举了“二十一条”五个方面的内容,然后说,“5月9日,除第五条内容有所保留外,称帝心切的袁世凯接受了‘二十一条’的其他内容”。有的学生提出疑问:“‘二十一条’书上怎么只说五条呢?其他十六条呢?”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绝大多数称“第五号”或“第五项”,而不称“第五条”。  相似文献   

8.
曹俊 《现代企业教育》2007,(5X):188-189
一战爆发后不久,日本即向中国抛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政府为了寻求国际舆论的支持,决定私下泄密“二十一条”。通过澳大利亚记者端纳的种种努力,“二十一条”最终曝光于国际舆论界。端纳为日本最终放弃“二十一条”中最为狠毒的第五号条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日本对华提出《二十一条》的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5年1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这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大陆政策”的产物。本文就此试作简要阐述,从日本对华政策的角度,来说明《二十一条》的背景。一《二十一条》是日本对华政策发展的必然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无论从完成日本的帝国主义体制,抑或从确定其“大陆政策”来讲,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日俄战  相似文献   

10.
1918年“中华民国留日学生救国团”的成立与活动,是留日学生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光辉的一页,也是当时中国人民掀起的轰轰烈烈的爱国民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留日学生救国团”乃是“五四”运动的先声.留日学生反帝爱国斗争早在一战时期已经开始.1914年日本借对德宣战之机出兵占领我国山东,1915年1月又提出以灭亡中国为目标的“二十一条”.急于称帝、为此需要得到日本支持的袁世凯不惜卖国求荣,竟于是年5月9日几乎全部接受了日方的无理要求.袁世凯的卖国行径激起留日学生极大愤慨,他们召开留日学生总会会议,推举当时在日留学的李大钊起草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呼吁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反对袁世凯订立卖国条约;5、6月间,又派留学生代表团回国,集会演讲,号召国内各阶层民众行动起来.在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压力下,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放弃帝制,不久忧惧而死,“二十一条”也因此搁置.  相似文献   

11.
奇联欣赏     
【上联】:袁世凯千古。【下联】:中国人民万岁。此联可曰“绝情对”。上联“袁世凯”三个字,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在对联里这叫对不上。寓意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上联】:洞庭天下水。【下联】:岳阳天下楼。此联为反传统联。重叠用了两个“天下”,看似违反对联规则,实则是一大妙笔。它使楼与湖更为突出,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2.
王逸之 《历史学习》2010,(11):38-39
当今中学生在论及袁世凯时,无不一言以蔽之“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毒难尽。”见利忘义出卖维新志士,丧权辱国签订“二十一条”。倒行逆施颠覆民国共和……其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袁世凯作为独夫民贼的身份已成“共识”。  相似文献   

13.
2007年岳麓版《历史》必修Ⅰ第17课列举了"二十一条"五个方面的内容,然后说,"5月9日,除第五条内容有所保留外,称帝心切的袁世凯接受了‘二十一条’的其他内容"。有的学生提出疑问:"‘二十一条’书上怎么只说五条呢?其他十六条呢?"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绝大多数称"第五号"或"第五项",而不称"第五条"。如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说"‘二十一条’共分五号……第一号四条……第二号七条……第三号两条……第四号一条……第五号七条……日本以最后通牒的方式,迫使袁世凯于5月9日接受它的要求。其中仅把原来的第五号内容改为日后另行协商"。可见教材所述"第五条"应该是"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或"第五项"。  相似文献   

14.
袁世凯与日本的关系,从袁驻朝鲜起始终处于对抗状态,袁世凯对日本的敌视态度表现在各个方面。《二十一条》的交涉,不是袁对日妥协的产物,而是日本推翻袁世凯的重要步骤。袁对《二十一条》进行了相当的抵抗。日本排挤、打击袁世凯,则是袁仇日政策的必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岳麓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之《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第71页引述了毛泽东的题词:“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而在一次公开课中.一位老师屡次提及“五九国耻”。那么,1915年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到底是“五七国耻”还是“五九国耻”呢?  相似文献   

16.
袁世凯与日本的关系,从袁驻朝鲜起始终处于对抗状态,袁世凯对日本的敌视态度表现在各个方面.<二十一条>的交涉,不是袁对日妥协的产物,而是日本推翻袁世凯的重要步骤.袁对<二十一条>进行了相当的抵抗.日本排挤、打击袁世凯,则是袁仇日政策的必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1915年初,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3000多人群起反对,并以集体罢学归国的形式表示抗议。他们归国后,通过向中央政府上书、请愿,筹划、组织召开国民大会,以及发起“劝用国货、抵制日货”运动等方式,揭露日本企图吞并中国之野心,力阻政府与日签订密约,鼓励国民坚持斗争到底。在留日学生的鼓动和组织下,反对“二十一条”斗争以上海为中心,迅速波及到全国各地。这是中国留日学生第一次因中日政治事件而大规模集体罢学归国,尽管运动最终失败,但它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有力地推动了国内人民反对“二十一条”斗争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一战”的爆发为日本侵华势力提供了良机,不过在对华问题上日本国内朝野的意见并不一致,尤其是在对待袁世凯的问题上矛盾更为尖锐。“倒袁”派一度占到上风,致使北洋政府被迫接受“二十一条”,然而出乎日本军国主义者意料的是中国人民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目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日本政府被迫采取温和的对华政策,即从“迫袁附日”到“亲善提携”。  相似文献   

19.
袁世凯一生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方面未建寸功,而在戊戌政变、签订“二十一条”和称帝等重大事件中罪孽深重。为袁世凯论功辨过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与评价历史人物应全面、客观、真实和科学的基本要求相背。  相似文献   

20.
奇联共欣赏     
对联作为极富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学样式,源远流长,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其中有许多奇联,更使人觉得妙趣横生,别有情致。窃国大盗袁世凯死后,四川有人送挽联一副:“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众皆不解,“袁世凯”怎能对得起“中国人民”?“是啊!袁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