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设计学科中,思维的方法、特征及思维模式的研究与剖析是指导设计师进行创造活动的理论基础.创造性思维是创意图形的根本,针对图形的创意思维规律,从创意思维的循环、转移、发散、逆向四种创造性思维模式,采研究和掌握创造性思维是获得理想的、独创性视觉图形的惟一的关键所在,创意思维有规律可循,并可以指导设计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5.类比性。从思维探寻异同的角度考察,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类比性,创造性思维也具体表现为类比思维,它是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匹配。因为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具有共同点:都要通过联想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进行类比,寻找其共性或个性,受到启发,促成创造成果。所以,我们用类比思维来概括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匹配。类比是通过想象中的联想功能,从个别到个别的比较。美国创造学家戈登曾把类比分类为拟人类比、直接类比、象征类比、幻想类比;我国创造学学者许立言把类比分类为相近类比、相似类比、相异类比、相…  相似文献   

3.
在强调创新、创造的今天,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正方兴未艾。从中国期刊网统计,在1997~2002年发表的论文中,光论文题目中出现“创造性思维”的就有1100篇之多。从2003年12月5日的google网统计,输入“创造性思维”后可以得到109000条信息之多。但由于各个学者是基于不同的角度切入  相似文献   

4.
席正祎 《科教文汇》2007,(3X):31-31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受现代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知识的束缚,与创造力有着直接联系,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环节,我们的数学课程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及相关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深人研究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纵横联系,同时重视对学生发现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下是我的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5.
现代工程技术人才的思维特征 现代工程技术人才的思维特征是由现代工程技术的特点决定的。所以,研究现代工程技术人才的思维特征要从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对现代工程技术的适应性出发。 现代工程技术人才 具有创造性思维特征 现代工程技术具有高新技术及学科技术运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明显缩短的特点决定了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必须进行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离不开创造性思维。思维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种形式上。 综合创造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往往不是新原理、新技术的发明,而是把不同产品的功能、材料及形态结构等加以…  相似文献   

6.
创造性思维是指反映和探索未知客观世界及其本质的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类获取创造性认识成果的最直接的思维动力。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理性在创造性思维中起到了决定和定向的作用,而非理性在创造性思维中则起到了调节和补偿的作用,理性和非理性形成一种合力推动着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但理性和非理性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推动力并不是等量齐观的,而是其重心稍偏向理性一边,并且是在其张力中推动着创造性思维向前发展的。  相似文献   

7.
创造性思维教育是当前中学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如何利用物理学科的优势开展创造性思维教育,是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有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中学物理创建性思维教学能力培养的构想,探讨中学物理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如何把传授知识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统一起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学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着重应体现对其特征品质进行良好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点。探索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最有效的途径,在解题中,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和不同角度,沿不同方向和不同渠道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探索新的多样性的解题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日后的创新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0.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依据科学有效的原则,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创造活动中被人们称为创造性思维,在一般的创新构思活动中则称为创意或创意思维,在一般社会活动中人们称之为思维智慧。与创造思维相对应的是再现性思维,人们从思维的本质特征出发,将其划分成二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再现性思维是指人们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思路直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此时人们的思维在原有层次上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下面,按上述定义来分析一下人们在创造性思维研究中常论述的一些问题,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