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远离古典     
我们常常爱听古典音乐,自以为非常感动,自以为听懂了。其实,我们根本没有听懂。我们离古典一天比一天遥远。据说,当年歌德听贝多芬的音乐时异常感动,竟热泪盈眶,激恼了的贝多芬愤怒地跑过去冲歌德说:你根本没有听懂我的音乐!可到了柴可夫斯基的时代,托尔斯泰听柴可  相似文献   

2.
听音乐会     
姚园 《神州学人》2007,(5):31-31
似乎没有人对音乐陌生。流行音乐借助歌词,好像谁都懂其意。古典音乐是高山流水,附庸风雅的倒不少,然而要领会其精髓,不是临时抱佛脚就能进入的。事实上,我们离古典一天比一天远。据说,当年歌德听贝多芬的音乐时异常感动,竟热泪盈眶,结果被激恼了的贝多芬愤怒地跑过去对歌德说你根本没有听懂我的音乐!可是到了柴可夫斯基的时代,托尔斯泰听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感动得热泪盈眶的时候,柴可夫斯基上前去向托尔斯泰表示衷心的感谢。所以,古典,至少在柴可夫斯基时代就离我们远去。  相似文献   

3.
当年,歌德听贝多芬的音乐时异常激动,热泪盈眶,但贝多芬愤怒地说:“你根本没听懂我的音乐!”几十年后,托尔斯泰听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时,亦热泪满面,柴可夫斯基却高兴地跑过去表示由衷的感谢。——题记  相似文献   

4.
音乐是群众性的艺术。可以说,人们几乎随时都可接触到音乐。因此,音乐对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美感。在历史上,音乐的美使许多杰出人物为之陶醉倾倒。孔夫子听“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托尔斯泰听柴可夫斯基的《弦乐四重奏》中的“如歌的行板”时,竟感动得热泪盈眶;海涅则为  相似文献   

5.
我国春秋时代的钟子期能够准确的听辨出音乐家俞伯牙所演奏的“高山”、“流水”从而成为“知音”: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在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弦乐囚重奏《如歌的行板》后,感动音乐必须通过听觉才能完成审美过程,而“得泪水盈眶”,并说“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们灵魂深处了”。  相似文献   

6.
音乐欣赏关注形式还是内容,历来是音乐界争论的焦点。音乐相对于其它艺术门类,有它的特殊性。它的两个本质属性———非具象性和非语义性,决定了音乐“长于抒情,拙于论理,难以状物”。因此,音乐的内容是个模糊、随意、空筐的概念,而音乐的形式是具体存在的。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人们欣赏音乐首先感知到它的形式美,然后才会去探究它的内容。至于有没有内容,表现什么内容,那是因人而异的。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感动得流泪,他感受到了俄罗斯人民的苦难。但有的人可能无动于衷,或品味到别的什么  相似文献   

7.
雅与俗     
我每天都吃三顿饭,睡八小时觉,大便一次,小便六七次,从来没有考虑过这样是雅还是俗。我爱听柴可夫斯基、贝多芬、  相似文献   

8.
雅与俗     
我每天都吃三顿饭,睡八小时觉,大便一次,小便六七次,从来没有考虑过这样是雅还是俗。我爱听柴可夫斯基、贝多芬、马勒、舒曼的交响乐,是因为我爱听,不是因  相似文献   

9.
付出和回报     
这天是星期六,本该是老师们休息的日子,我们镇中心小学举办了以“留守儿童、爱心爸妈”为主题词的教师演讲比赛。听着老师们声情并茂的演讲,我一次次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相似文献   

10.
面对铺天盖地的流行歌曲,我们音乐教师常常面临着尴尬:学生唱课本的歌曲味同嚼蜡,一唱流行歌曲就如痴如醉;听贝多芬、阿炳也会暂时感动,但远远比不上谈论“超女”“快男”那样如数家珍。人在社会难免跟风,但让人担忧的是流行歌曲本身的良莠不齐,而高中生的心智并没有完全成熟,  相似文献   

11.
王晖 《今日教育》2009,(10):8-9
他在闲瑕时喜欢听古典音乐,偏爱柴可夫斯基和贝多芬。但如果他来一嗓子,来的却是《把根留住》《一剪梅》这样的“全民流行金曲”。  相似文献   

12.
本文写的是听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的感受,作者对贝多芬的乐曲有较好的欣赏力,对贝多芬的思想也有一定的了解,对贝多芬敢于跟不公平的命运抗争更有着自己的感受。作者从贝多芬对命运的拷问中,联想到人活着就应该向不公平的命运挑战,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音乐能荡涤人们的思想和灵魂,音乐能带给人们享受和感悟,作者正是从贝多芬那美妙的音乐中领略到人生的真谛——主持人文之这几天一直在听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以下简称“贝五”),一遍接一遍,听着不同版本的“贝五”。无论是哪个,都把我的心挠得痒痒的,使我情不自禁地想去演奏…  相似文献   

13.
任慧敏 《初中生》2009,(5):64-64
在植物生长期间定期或不定期地播放悦耳的轻音乐,结果这些听音乐的植物比未听的长得快,果实结得也多。这说明植物喜欢听音乐。科学家经过研究证实,蕃茄和莴苣爱听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和贝多芬的《奏呜曲》;苹果则喜欢听圆舞曲等。利用音乐可使植物缩短生长周期,提高产量,并且能减少农药用号。  相似文献   

14.
雅与俗     
我每天都吃三顿饭,睡八小时觉,吃喝拉撤正常,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这样是雅还是俗. 我爱听柴可夫斯基、贝多芬、马勒、舒曼的交响乐,是因为我爱听,不是因为它们雅或是还不够雅.  相似文献   

15.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在每一个阶段都呈现出了不同的艺术特征。从古典艺术性到逐渐走向非正统性以至到最后的完全自由化的曲式结构,贝多芬在不同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的艺术特征,也是贝多芬的人生在不同阶段的真实写照。贝多芬一生致力于追求音乐解放,追求完全自由化的音乐创作。在超过30年的写作中,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从具有古典痕迹的作品到逐渐改变奏鸣曲形式再到最终的曲式结构都反映了贝多芬在音乐上不断创新的追求。在欧洲的钢琴奏鸣曲中,贝多芬在初期一直遵循古典形式的创作方式,但在其独创性的驱使下,贝多芬开始挣脱传统束缚,寻求更为自由化的创作方式。随着生理和心理日趋成熟,贝多芬的独创性发挥得更为淋漓尽致,其奏  相似文献   

16.
笔者前不久听了《月光曲》一节课。学习课文第九自然段时,教师提出问题:“这一段主要是写什么的?”学生回答:“这一段主要是写兄妹俩听了贝多芬弹的曲子而产生的联想。”教者立即纠正:“这一段是皮鞋匠的联想,不是盲姑娘的联想。”学生有些疑惑不解,提出质疑:酷爱音乐,懂音乐的盲姑娘听了贝多芬弹曲子难道没有联想?那么“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在干什么?于是教者反反复复地解释,耗费了不少时间。很显然,教者的良苦用心是想让学生搞清楚这一段主要是皮鞋匠的联想,不是盲姑娘的联想,讲解时一味的回避盲姑娘也有联想,也在联想。因…  相似文献   

17.
礼物     
正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母亲节,露鹏给妈妈送了一件礼物,妈妈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是一件什么礼物呢?同学们,你做过的哪一件事情让妈妈感动了?(小好奇)露鹏是加拿大多伦多市的一个小学生,刚满12岁。一天,他经过一家商店时,橱窗里的一件商品吸引了他,他停下了脚步,鼓起勇气推开商店的门,走了进去。露鹏摸了摸口袋,里面一分钱都没有。他打量着橱窗里的商品,有点难为情  相似文献   

18.
在一次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结束时,有一听课教师很幽默地说:“我听了一天的课,‘感动’了一天,回去继续‘感动’。”乍一听以为是这位教师是多么的多愁善感呢!其实,“感动”是这一天里各位执教教师的一种风格、一种格调,也是时下大家的课堂中最流行的两个字。  相似文献   

19.
肖复兴 《中文自修》2004,(11):29-29
说起古典时期的音乐,不能不说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他们是那个时期的音乐三巨头。说起他们,真是非常的有意思。1750年,海顿18岁,写出了他第一部作品《F大调短小弥撒曲》,叩开了古典时期音乐的大门。作为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人物巴赫刚巧在那一年去世。而莫扎特去世和贝多芬出世的时  相似文献   

20.
《好同学》2005,(12)
师生之谊贝多芬年轻时曾从前辈作曲家海顿学音乐,可是海顿的乐曲风格比较沉静, 而贝多芬则情感奔放,彼此不很协调,因此师生之谊就不很浓重。有一次贝多芬发表自己的作品,海顿问他:“为什么不说明是‘海顿弟子贝多芬的作品’呢?”贝多芬直率地回答:“因为我没有从你那里学到什么。”从此两人失和。但是,海顿晚年有一次听到自己的宗教剧《四季》在维也纳演奏因感动而晕倒时, 贝多芬却马上去扶持,并吻他的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