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作文有这样一段论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达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情感。"以上论述告诉我们,作文应是生命的自由表达和真情交流。但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的作文变成了完全按别人的要求、用章法规则组织编造的文字作业。这样的做法彻底背离了作文教育的真谛——"生命的自由表达和真情交流"。  相似文献   

2.
写作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我倾诉情感的一种内在需要,是对自我、对生活、对世界的一种碰触、认知和交流。它是每个人的一种自发自觉的思想行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也是语文学习的落脚点,但是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较低,一见作文就害怕,就心烦。本文针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把写作当成快乐的事情,在乐趣的情感中,认知写作,体验写作,谈谈几点自己的体会和做法。  相似文献   

3.
写作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我倾诉情感的一种内在需要,是对自我、对生活、对世界的一种碰触、认知和交流。它是每个人的一种自发自觉的思想行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也是语文学习的落脚点,但是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较低,一见作文就害怕,就心烦。本文针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把写作当成快乐的事情,在乐趣的情感中,认知写作,体验写作,谈谈几点自己的体会和做法。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发挥情感的多种功能,激发学生对景、对物、对人的感悟,促使他们主动投入到写作活动中去。一、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感对一个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初始阶段应特别关注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上,让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有兴趣,就有作文的潜力;有兴趣,就有作文的动力.因此,学生在作文旅程中保持较高的快乐指数和趣味指数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我们在新作文的教学过程中该如何提升作文趣味指数,让每个学生尽情享受作文的乐趣呢?  相似文献   

6.
"作文难,怕作文"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学生,特别是农村的学生。学生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找不到素材可写;由于知识面窄,表达能力弱,学生写作时往往词不达意;或是学生写作不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是为了"任务"和"分数",生搬硬套或随意编造。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农村教师,要敢于突破,改变学生"作文难,怕作文"的心理负担,使学生学会写作文,愿意写作文,乐于写作文。  相似文献   

7.
一写作是情感的流泻与思想的演绎,文章应以形象的丰满或材料的充实,予读者以思想的启迪或情感的熏陶。审视我们的作文,顿感学生写作的圆滑世故,文章不是在张扬自己的独立的思想,不是在展现厚实的底蕴,或是观点模糊,或是面面俱到,试图以自己的滑头,悄悄蒙上老师的眼睛。我们看看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社交方式和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和进步,在这期间,兴起了许多的社交软件,如微信、微博等。"微写作"便是从中逐渐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在这种写作体制下,人们可以通过简短的文字传达出内心的想法或者人生感悟,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本文通过对微写作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将微写作运用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正>"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但高中生作文中却普遍缺少鲜活的现实生活。对高中生作文进行"生活化"研究,就是试图解决高中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远离生活、脱离实际的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写作时能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而写出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具体说来,"生活化作文"有这样的基本途径。一、引擎:以观察生活为发端人们常说:"言为心声。"写作是情感的一种表达需要,也是情感表露的一种形式。情感从何而来?从对生  相似文献   

10.
正写作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所谓喜、怒、哀、乐皆成文章。写作的真正目的与意义在于为情而作,而非为造情而作。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应是人的情感培养和人的终极发展,即以人为本,让学生在学习作文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在作文教学探索、实践中,让学生懂得运用情感方法,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较大的帮助。一、开放师生关系,建立释放情感的平台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要开放师生关系,让学生释放情感。教师不是学生情感的"裁判长",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教师要善于构建一个轻松  相似文献   

11.
<正>写作,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表达与交流,人与人的交流,如果交流双方是同质的,那就失去了交流的意义。这种从生活中悟出来的哲学意义,决定了写作的个性化。同时,学生只有认识到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才有写作的欲望,也才能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作文。鲁迅曾说过:"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是儿童最正常的行为"。喜欢玩儿,喜欢活动是学生的共性。丰富的作文素材就蕴含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学生积极  相似文献   

12.
林惠娟 《成才之路》2014,(29):64-65
正作文难是当下小学生语文学习中最为苦恼的事情。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同学感觉作文难的最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写作素材,要解决作文难的困惑,我们就必须从学生的写作素材入手,给予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一、节日文化素材的创设要求儿童之所以喜爱过节,就因为节日能够带给他们快乐与自由,学生们在节日里可以和同伴或家人享受一段快乐的时光。有了快乐的情感体验,学生们自然愿意和别人分享交流,这不就是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一直都是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写作也成为历年来学生们语文课程方面的弱势项目。写作,是运用各种文字以及符号记述事情、传递知识和信息、表达情感、交流沟通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过程。作文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逻辑思维的重要表现,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而现如今,语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现状,从问题中找到解决办法,从而研究新的语文作文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写作这一技能。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有感而发。说话或作文源于一种行为体验和心理感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外显和物化形式。理由很简单,阅读和作文同出一辙,既然阅读活动依赖于读者的体验和感悟,那么写作活动也需要不断地启动学生的积累,融入他们的情感,张扬他们的个性,表达他们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的感悟。这也许就是阅读和作文的一个重要的结合点吧。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各类"奇葩"作文常常被公开于各种社交媒体,甚至是诸多杂志当中。对于大部分读者看后往往是付之一笑,或者是感叹一下如今孩子的想法奇特。这类作文通常或是内容比较幽默,或是形式比较新颖。有些是孩子的真实情感,有些则是为了幽默而幽默。不论怎样,出现这样的现象值得一线教师和教育学者的关注,并且寻找解决的办法。主要围绕小学六年级学生作文写作来探讨需要注意的事项。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作文内容真实的意义;第二部分则讨论对模范作文的态度;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作文教学新的思想和方式。最后为结论部分,提出作者观点,总结全文。  相似文献   

16.
写作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途径.新课标要求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要激发和推进学生关注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意识,能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积极思考、感悟与体验,写出内容详实、情感真挚富有生活气息的作文.生活是学习的源泉,是写作的源头;只有让学生在生活感悟与体验中表现所思所想,才能写出个性的、新颖的作文.  相似文献   

17.
满怡 《现代语文》2005,(5):115-116
长期以来,受到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作文里少了些灵性、感悟、生活,多了些陈腐教条、循规蹈矩、千人一面.许多教师把写作单纯看作是一种思想方法论 写作技巧的产物,忽视了学生作为写作过程中的主体应有的情感和思维.于是,当我们阅读作文时,只看到了没有血肉的所谓"技巧"和一些空话、套话、假话,学生最想说的话却深深地埋藏在了心底.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作文不单是一种写作技巧的操练,更多的则是一种写作个体心路历程的自我展示: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情结,把积淀在自己心中的对生活的观察、认识和感悟表达出来,这就是"作文".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先生说:"练习作文是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应付升学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这是一种理想,理想的作文教学不以培养作家为目的,不以应付考试为目标,而是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思维活动",要通过写作让人在精神上站立起来,在写作中学习人与人的交流,让写作成为一种终身受用的技能。然而现实却是,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面临升学的压力,不得不功利地努力提高学生作文  相似文献   

20.
<正>一、以学生生活为源泉,激发学生写作激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关于一个人、一种行为、一种现象、一种事,你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任何时候也不要去努力猜测别人听了你的话会对你怎么样,这种猜测会是你变成虚伪的人,阿谀奉承的人,甚至是卑鄙的人。"确立"以学生为本"的作文教学指导思想,就必须关注学生的思想。作文的根本出发点是人,应该从学生生活出发,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明白学生是作文写作的主体,调动学生写作的激情,增强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