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汉传佛教中从教入修需"大开圆解"。天台宗的圆解要点在对于圆融三谛三观的透彻理解和确信,在内容上包括了"五略"与"二十五方便"等方面。华严修观中也须大开圆解,华严圆解包括对"空有圆融幻有"的理解,又以十玄具十所依事为其圆解特点。解行关系也是教观关系的一种形式。而天台在观法上,即当前一念妄心即可起观。就华严的禅观来说,要直接观到真心,其需要特别的方法。华严法界观中,也要大开圆解,泯解趋行而观。  相似文献   

2.
"和而不同":儒道释和谐思想分疏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道释三家都包涵着丰厚的和谐思想:儒家主张中庸之道的和谐观,侧重人际关系的和谐;道家主张天人一体的和谐观,侧重天人关系的和谐;释家主张中道圆融的和谐观,侧重身心关系的和谐。三家虽立意与旨趣各有特色,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但共同建构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与"多元一体"的思想结构。儒道释三家的和谐思想,为建构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唯识学把科学知识归为“不相应行法”,认为其有“遍计所执性”,是一种执著,需破除,但这在现实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是没必要的。其实,科学知识在佛教自身理论系统中就立足之地和存在价值,是佛教理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佛学中的“菩萨道”思想、“三身”思想、天台宗的圆融观更是保证了科学知识一类的俗谛存在的必然性和价值性。  相似文献   

4.
牟宗三在西方哲学方面,其思想核心来自于康德哲学,同时还吸收了胡塞尔的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思想;在中国哲学方面,则是继承了陆王一系中的陆象山和刘蕺山的思想。牟宗三通过对康德哲学中关于"现象"和"物自身"的论述,引出道德意识、道德良知以及"智的直觉"等概念;利用"智的直觉"对儒、释、道三家进行判教,最后通过判教提出"两层存有论";并根据《大乘起信论》中"一心二门"的思想将"有执的存有论"和"无执的存有论"统一起来,最终完成自己哲学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中国佛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何种特点?这一问题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从佛教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续佛慧命的根基以及佛教持久不灭的生命力三个方面来看,中国佛教具有平民化、禅观实践与圆融精神三大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唯识学看来,佛学是思想体系,但更是思想方法。佛教的思想方法既可说为反对象性思维的,也可说为精神自身批判性的:思维必有其对象,但从对象返回到精神自身,才是思维的真正目的;精神总渴望着内容,但从来没有不可或缺的本质性内容,它以自身批判从而动态地自身成就为使命。以此方法性主张,佛教一方面与以梵论为代表的体系性、对象性思想区别开来,另一方面得到对自身内部思想体系之差异与思想方法之一贯的综合性理解。总之,体系与方法的张力是唯识学对自身以及佛学整体的一个重要宏观理解角度。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大致的说明:一、佛陀的方法创制及其文化背景;二、两种文化策略:体系建设与方法持守;三、佛教的方法持守之路及其成就。  相似文献   

7.
王岱舆是回族著名学者,在他的思想中夹有对佛教的批判。简要论述他对佛教"空"、"无"观念、佛性、三世轮回、不杀生和偶像崇拜的批判,并分析他对佛教的批判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其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8.
佛学环境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由印度传入我国,经中国僧人的改造,产生了“中国佛教”,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不是环境哲学,但有丰富深刻的环境哲学思想。本文阐述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生命观;“依正不二”生命与环境统一的思想;“中道缘起”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众生平等”的环境伦理思想;追求“净佛国土”和谐社会的思想,对于环境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几乎在孔子提出中庸思想的同时,佛陀也提出了中道思想,儒家的中庸思想与佛教的中道观,分别对儒佛两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它们都有一个发展变异的过程,其中有许多相同相异之处,儒家中庸思想发展在《中庸》一文中可谓集大成,后来中庸思想都是对它的补充与发展,佛教宗派众多,对中道思想有重要发展,佛教传人中国后,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中道观又有新的发展,儒佛两家在矛盾冲突的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汲取营养,儒家的中庸思想影响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路径,佛教的中道观对儒学的一些观点的深化则有点染之功。  相似文献   

10.
日本是一个岛国,对于生死的看法有其独特之处。特别是自从佛教传入日本之后,它所宣扬的"无常观"、"生死一如"等思想对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及变容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佛教的葬礼、日本人生死观中的佛教色彩及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生死观三个方面阐述了佛教对日本人生死观的具体渗透及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六祖慧能大师讲法的内容由其弟子记录编纂成《坛经》,这是唯一一部由中国僧人讲法而被尊为经的佛教典籍。由此可见《坛经》一书在佛教界的重要性。《坛经》一书有着精深玄妙的思想,其中有"即心即佛"的佛性观、"明心见性"的修行观、"自修自度"的解脱观等,这诸多的思想成为禅宗最为根本的特质。在这些思想中始终贯彻着佛教的根本思想"缘起性空"之理论与不落有无二边的中道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2.
永明延寿的"因果无差"观在《万善同归集》中明确提出:因果之间存在着事相异时和性理同时的一体无二的中道圆融关系,因果律所产生的作用丝毫不爽,对其态度应既不偏空,亦不执有。延寿还主张因果互依相待,身心乃是造业之因,亦是果报承担者,其间"我"不能为。其"总别二报"说阐明第八识具引业力而令众生感生五趣、四生等异熟总报,前六识具满业力而使众生感得贫富等别报,别报业力能助发总报,有无"烦恼分别"乃是业报根本,其间的因果报应丝毫无差。其"现生后三报"论圆说了今生勤苦却无克证、修善得恶而作恶得吉以及梁武帝归凭三宝却困毙等似有悖于因果律的现象。有因必有果,只是因果有时候在不同时间上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13.
汉语修辞观,浸透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情结和民族价值观念。儒家文化的"中道"思想、"温柔敦厚"的审美观念和"明道""济世"的功利意识,无不深刻影响着中国修辞学的理念。分析和探究中国修辞观中的儒家思想,探讨汉语修辞观中儒家文化的具体表现,对建立和谐语言关系,丰富修辞理念,构建当代中国特色的修辞学,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禅宗语言观在中国古代哲学言意之辩、社会历史演变、禅宗自身内部变革、参禅人员构成转化、外部世俗文化等综合影响下,经历了由“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再返归“不立文字”的思想转变。本文即从从禅宗语言观的文化背景及其语言日常化、俗语化、非理性、自证性等实践与艺术表征入手,分析其“不立文字”的思想根源即禅宗“般若”语言观,最终指出“不立文字”应与“不离文字”形成辨证圆融。  相似文献   

15.
唯识学为玄奘继承印度瑜伽大乘正义而依真了幻之学,以其对诸心理活动的细致分析而构建的成系统、庞大的理论体系。消除学者对佛教的诸多误解与误读,需要从大乘唯识学理论方面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对唯识变现之心的心理阐释显其"正理"。依万法唯识与三界唯心之心理相说一心二门与无相无元之心理观,通过显示三能变相与诸法众缘生唯识现之心理相,成立大乘唯识之心理相,依据此见真了幻的途径,在住持正法并适应时代的意义上离偏失而归于中道,引导当代佛教能够趣入大乘的轨范。  相似文献   

16.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儒学为主干,佛教、道教为两个分支构成的我国传统文化,其节俭观既有精华,也存在着糟粕。认真批判继承儒、释、道三家的节俭观及其在各自节俭观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对推动社会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具有现实的学术理论意义,也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佛教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为重建人和世界的和谐关系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缘起论是佛教生态伦理的理论基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成。"无我"是佛教的基本观念,主张应以"无我"的胸怀对待世间万物。佛教提倡一种整体论的宇宙观,认为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圆融无碍,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佛教生态伦理的基本内容,包括佛教的平等思想、慈悲思想和敬畏生命的思想。佛教生态伦理的现代价值有助于协调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佛教史上,天台智是第一个把忏法理论化、系统化的人。他的思路历程是:先依中土儒家文化的强势背景,把忏悔概念的处延和内涵加以扩充;再在天台宗理论特色的层面上,依《梵网经》把《大智度论》中的十戒和天台宗的藏通别圆判教、三谛圆融和一心三观理论相融通;最后在佛教一般的层面上,把三种忏悔与戒、定、慧相匹配,显示所有的忏法都是佛法。这样,使忏法既保留佛教的共性,又具有天台宗特色的个性,又符合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以来,针对中国佛教如来藏、本觉思想的批判已经形成一股风潮,其中,内学院吕澂与日本"批判佛教"是批判最为彻底的两个代表.吕澂归宗瑜伽唯识学,将受如来藏、本觉思想影响的中国佛教诸经论统统判为"伪经伪论";日本"批判佛教"则认为如来藏、本觉思想带有一种"基体论"、"实体论"倾向,因而是反佛教精神的"非佛教".回应批判,不仅需要在义理层面论证如来藏、本觉思想的"合法性",也需要将义理之辨与立场、方法论以及现代性的反省结合起来.同时,以"批判"为契机的中国佛学自身反省也应该成为回应批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圆融性是中国佛教区别于印度佛教的重要特点。法门寺对内不仅禅净密律兼有,而且大小乘兼融;对外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调和,呈现出"三教合一"的趋势。它以"物化"的形式再现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和中国佛教圆融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