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小说创作深受苏菲神秘主义思想影响,他以"双重真理说""人主同一""纯粹之爱"为价值准则建构笔下人物的精神生活和行为规范,塑造出了理性与宗教的结合者、遁世的"自我"沉思者及出世的"恋之奴仆"等一系列的"完人"形象。在主人公超脱俗世的修行中,帕慕克实践着作为一个苏菲修道者的"文化杂合"。  相似文献   

2.
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小说创作深受苏菲神秘主义思想影响,他以"双重真理说""人主同一""纯粹之爱"为价值准则建构笔下人物的精神生活和行为规范,塑造出了理性与宗教的结合者、遁世的"自我"沉思者及出世的"恋之奴仆"等一系列的"完人"形象.在主人公超脱俗世的修行中,帕慕克实践着作为一个苏菲修道者的"文化杂合".  相似文献   

3.
帕慕克的《黑书》是一部互文之书。从引语、情节与结构、概念与意象、故事等几个方面入手,结合伊斯兰神秘主义、《美与爱》与马赫迪主义,对《黑书》互文的对象进行考证、追根溯源,展现《黑书》中形式不一、异彩纷呈的互文艺术。  相似文献   

4.
地跨欧亚两大陆的土耳其是历史上"最自我撕裂的国家",东方与西方(或称传统与现代)是土耳其知识分子一再重复表现的重要主题。作家帕慕克在自己的作品中描述了土耳其从全盘西化到目前伊斯兰复兴的整个过程,认为未来土耳其的道路既不是全面西化,也不是回归过去,而是在尊重传统文化、吸收西方精华的基础上,创立一种使东方与西方可以结合在一起新的本土文化。  相似文献   

5.
首先,让我感谢帕慕克先生和他这些作品的译者,是你们的劳动,让我有整整的10天时间.精神上像贵族一样富足而充裕。用整整的10天时间,看一个人的小说,这在我平生还是第一次。这10天时间,乃至后来的多少天里,我都沉浸在从帕慕克先生开始,到伊斯坦布尔,到他的这个文学世界.再回到帕慕克先生本人这个环形的精神轨道上,像一个闲暇无事的游者,在这个环形的轨道上,走来走去,漫步风光;站站停停,凝神注目。再或者,在这个轨道上,跟着故事的脚步,同人物一样急速地呼吸,疯狂地奔跑和不停顿地喘息。  相似文献   

6.
作者:奥尔罕·帕慕克(土耳其) 译者:何佩桦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 这是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罕·帕慕克的自传性作品。帕慕克说过:“伊斯坦布尔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我依附于这个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  相似文献   

7.
作为土耳其当代最富世界影响力的作家,帕慕克的小说集中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纯真博物馆》以主体直觉经验抗拒线性时间流逝的方式集中体现了一种西方现代时间意识;作者也通过收藏这种方式展示了土耳其的现代境况,表达出对传统文化失落的惋惜,并期望以此方式来纪念土耳其已经逐渐失落的民族历史与文化。小说旨在通过叙述实现时间与自我的统一,挣脱线性时间的束缚,实现个体存在与民族历史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在《黑书》中,帕慕克暗置了一个富于苏菲神秘主义意味的故事结构"我即凤凰",经由这一宗教叙事原型,作者深入地反思了写作、身份、文化三个层面中"自我"与"他人"的辩证关系,最终成就了具有深厚民族精神意味的诗学主题——"我是他人故我在"。  相似文献   

9.
在<黑书>中,帕慕克暗置了一个富于苏菲神秘主义意味的故事结构"我即凤凰",经由这一宗教叙事原型,作者深入地反思了写作、身份、文化三个层面中"自我"与"他人"的辩证关系,最终成就了具有深厚民族精神意味的诗学主题--"我是他人故我在".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起,穆斯林妇女的头巾成为土耳其的一个焦点话题,引发了众多游行、抗议活动与社会冲突。在《雪》中,帕慕克讨论了这一问题。他认为,头巾问题是凯末尔世俗主义与伊斯兰文化权力角逐的一个副产品,被遮蔽的是妇女的性别身份。其实,所谓的文化冲突是虚伪而荒谬的,每一个人与物都是一种延异性存在。在作品中,这种思考转化为苏纳伊与神蓝的武力交锋和渗透于每一个人物、建筑、城市以及雪景中的“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对于如何面对这一现状,帕慕克给出的救赎之路是忘怀政治、皈依爱情。  相似文献   

11.
文明是决定和影响人类活动的长期的基本因素。冷战结束后,特别是随着“文明冲突论”的提出,各种文明观的讨论逐渐演化成文明学的各种派系。当前主要有三种文明观:文明冲突论、文明对话论、文明交往论。在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实践中应承认并维护文明的多样性。文明发展的趋势是文明和谐和文明相处。人类真正的危险在于各个民族、国家间文明的互不相融,以及由此导致的误解、紧张、冲突乃至战争。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持续发展有赖于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文明的对话、沟通和理解,有赖于文明间的和谐,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亨廷顿认为,冷战结束后,全球政治开始沿着文化线重构,世界之间的冲突将是文明之间的冲突,国家、阶级这些实体将退居_其次,而文明将成为最基本的实体;文化总是追随着权力。亨廷顿的文化冲突理论对于正确判断21世纪的国际形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至少反映了部分美国学者对时局的一种基本估价。  相似文献   

13.
纳撒尼尔·霍桑 (180 4- 186 4)与艾米莉·勃朗特 (1818- 1848)这两位作家都具有浪漫主义气质。他们从文明和自然的角度去理解人 ,这也是浪漫主义的一贯传统。把人视为文明的受害者并向自然寻求安慰的看法同为霍桑与勃朗特所持观点。两部作品都探索了自然之爱与文明之爱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两位作家一致认为 :现实中 ,文明之爱将最终获胜 ,因为社会对个人具有决定作用 ,没有人能够脱离社会的束缚 ;精神上 ,自然之爱独具魅力 ,虽死犹荣 ,生命的意义在于对自由和爱情的无限追求中 ,这也是浪漫主义作家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帕慕克的作品中,充满着忧伤的情绪,甚至已成为他自身创作的一种习惯。他的忧伤,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民族文化角度来说,他的忧伤来自于“失落的集体记忆”,来自于土耳其在西化过程中对民族集体记忆的屠杀;而从个人角度来讲,他的忧伤又来自于中心感的丧失,由奥斯曼帝国文化衰微而滋生的中心感的失落,又衍生了自我中心感的失落,这二者交缠盘错,探寻自我中心的失落使其更加缅怀帝国的兴盛,而对帝国兴盛不复存在的慨叹,又加深了自我失落的伤痕。因此,在审视自己的伤痕后,帕慕克将文学,特别是苏菲文学,视为一种探寻中心,走出失落的尝试途径。沿着上述脉络,就帕慕克数部作品中忧伤情绪的发展和走向,作了一个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金庸小说在武侠叙事之外,还有一个言情叙事的存在。其作品通过言情叙事来彰显人的生命价值,从情爱本质的拷问中展示人性的复杂与深刻,情侣们携手江湖还表现了金庸小说对诗意生存理想的追寻。小说中丰富的言情话语已经构成情爱诗学。  相似文献   

16.
《文静的美国人》在引人入胜的三角恋情冲突中形象地再现了50年代初新旧大陆在越南的文化冲突,并精辟地预言了10多年后美国对越南发动的那场荒谬战争和战争的最终失败。透过情杀小说的外表,《文静的美国人》给了世界这样一个启示:把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强加于另一个民族是危险的,这不仅损害了其他民族的利益,也必然招致自己的毁灭。在美国政客们仍热衷于向外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念的今天,格林在这部小说中的警示,尤其值得引起人们的深思。  相似文献   

17.
对于自由爱情的大胆书写构成了《聊斋志异》的经典价值,但正是在这些已经获得公认的叛逆性情爱叙事之中,蒲松龄又不自觉地把对于礼教道德的顾忌和情感紧张播撒在这些抵抗性文本中,从而构成一种既反抗礼教却又不断与之“和解”的分裂性叙事。这种和解方式一是以“正妻缺席”的方式规避自由爱情与礼教婚姻的冲突;二是作为礼教抵抗性书写的特有方式——“鬼狐”,又成为通向礼教之门。这种既抵抗又和解的心态以及幻想式的解决方式,不仅未能淡化礼教对人性自由的巨大压抑,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凸现了一种渴望享受自由却又怕承担反抗礼教后果的虚弱与焦虑。  相似文献   

18.
“文明冲突”中的中华文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后冷战”时代,世界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文章认为,“文明的冲突”只是以西方的视角来审视世界秩序,认为非西方世界与西方世界将形成对抗,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是为美国的霸权行为做辩护。作为崛起中的中国,应当利用自己的“软实力”,继续倡导“和谐世界”的理念,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9.
湖北作家陈应松的近作《八里荒轶事》,是他在中国文坛颇具影响力的神龙架系列小说创作的又一收获。小说以神龙架偏远山区的一个底层女性端加荣的生存困境来组织材料,在主人公充满生命悖论的遭遇中,以深刻的笔触展示出社会底层具有原生态意味的女性地位及作为社会弱势者生活的现状。荒僻的山区像是被文明遗忘的荒原,贫困导致了人们生存艰难和道德的悖反、人性的丧失。在充满象征性的叙事中,小说让端加荣在陌生的城市找到了幸福。这一修辞性的处理,隐含了作者对现实的一种强烈的期待。同时,小说叙事法度的某些缺憾也显现出作者创作模式的疲惫与困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