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洪武十五年,湟水流域开始实施卫所屯田。由此,掀起汉族迁入高潮。至明中叶,湟水流域汉族屯田进入发展高峰期,呈现经济繁荣,社会、文化中兴景象。但由于屯政自身存在的弊端及管理过程中的诸多原因,和全国其他地区卫所屯田一样,湟水流域屯田出现了衰落迹象。针对屯政衰败,明政府采取确定地权、招种抛荒土地、租佃、典卖、统一屯科、田科则税等方法加以治理。这些措施的施行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湟水流域的卫所屯田和农业经济,但客观上造成了屯田民地化、屯卒平民化的结果,开启了明末湟水流域汉族社会由军事性屯堡社会向传统型乡土社会转型的序幕。  相似文献   

2.
雷公山苗族"立房"的过程和仪式即是一次"家"的生命打造过程.苗族房屋的"物"的空间,通过性别和社会分类系统,表达了苗人的宇宙观与秩序体系,塑造行为主体对人与家的认知,体现社会的再生产.把丢苗寨是明代入黔屯军顾成后裔,作为军屯后裔顾氏的一支,因进入苗疆腹地而"苗化"",汉父苗母"性别观表达在"家屋"文化空间之中.苗族"家屋"文化逻辑反映了苗族"人观"与社会分类体系,展现了汉族入黔的"苗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坝子上就有许多带"屯"的村庄,是明洪武年间随傅友德、蓝玉、沐英从南京、江西等地从军垦田屯兵过来的。以"屯"命名村寨名是保山本地区的历史遗存。明代在保山实行的卫所及军屯制度,不仅构成了保山汉族移民的主源,同时缩小了保山同内地生产力的差距,极大地促进了保山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永胜边屯文化在云南乃至全国的边屯文化中都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特别是其中的毛氏文化和他留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有的特质。因此,研究开发永胜边屯文化,无疑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既可以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又可以为研究开发云南边屯文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经历了漫长的母系氏族社会后,大约于公元前6世纪前后就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但是至今在甘孜州彝族社会中还残留着一些母系文化的痕迹,主要表现在亲戚关系、婚姻制度、丧葬习俗、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汉族大规模迁入导致广西宾阳族群结构发生变化,最终演化成今天宾阳的"汉人社会".其区域网络建构涉及语言的通行和应用、文化教育的开发、习俗的共享三个方面.宾阳"汉人社会"本身已不是单一的文化形态,而早已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以及各地汉族移民之间族际互动的多元文化,并呈现出"合成文化"的地方性文化样态.  相似文献   

7.
"美"是黎族称呼汉族的汉语音译,它最早源于黎族对临高人的称呼,临高人称母亲和特定女性为"美",并产生了大量以"美"贯首的临高人地名,黎族据此称临高人为"美"."美"在黎族的语境中是指与"我"不同的先进的人或先进的群体,后演变为对汉族的固定称谓并延续其寓意.由于汉族文化具有先进性,使其在黎族社会的发展中扮演重要的推手,黎族社会由此产生巨大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汉字是一种最古老的表意体系的文字,<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 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根据字形说解字义的文献.<说文解字>的"女"部字"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威"我们可以看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女性文化,从而可以看出母系氏族社会留下的遗迹.  相似文献   

9.
以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作品中的"母亲"形象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人物对"母亲"及母系传统的特殊崇拜之情,指出"母亲"或母系传统是维系黑人民族的脊梁。人物对"母亲"或母系传统的传承与爱慕是对黑人文化的崇拜,是对民族历史的恒久记忆。  相似文献   

10.
李都荣 《文教资料》2009,(17):37-39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它不仅仅是一种书写符号.还能传达出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在母系氏族社会中人们崇拜女性,赞美生育,以母系定血统.重母轻父。女性在母系氏族社会拥有崇高的地位.受到人们的崇拜.这是由女性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决定的。在早期的文字中,也保存了女性成为“女神”的影子,本文对若干甲骨文进行分析.并从其形体结构透视出女性的“女神”时代。  相似文献   

11.
科摩罗联盟是印度洋上的非洲岛国,其婚姻形态为从母系居住的“一夫多妻”制。该现象根源于科摩罗历史上复杂的移民进程,即非洲班图人、阿拉伯人等多种移民带来了多样的文化形态。科摩罗的婚姻形态有着鲜明的母系特征,根源于班图社会母系历史,主要表现为从母系居住,表亲间通婚等形式。同时受伊斯兰教影响,科摩罗的婚姻又遵循“一夫多妻制”。阿拉伯裔设拉子人来到科摩罗后建立了父系制,使母系婚姻形态中男性权力增大。母系传统与伊斯兰文化、阿拉伯的父系意识形态在科摩罗的发展中互相碰撞、妥协,使两性社会地位得到了制约性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哈尼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曾经历了母系氏族制、父系氏族族制、封建领主制、封建地主制,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哈尼族先民由于农耕活动时间较晚,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当其父系氏族制开始衰落之时,汉族的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了顶峰,在哈尼族历来隶属于汉族封建王朝、受汉族封建社会包围的情况下,就丧失了单独建立奴隶制度的条件,有幸跨越了人类社会历史上最野蛮、最残酷的奴隶制度。  相似文献   

13.
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一些地方的农村村委会下面分设的村民小组长,即习惯称之为"屯长"的职务被撤消了.笔者认为,此举动尚有不妥之处,"屯长"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经济、社会管理的特殊作用和职能.当然目前"屯长"队伍建设的确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本文既论述了加强新农村"屯长"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又进一步分析了该问题的成因及其解决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屯坚人作为一个特殊的族群,与少数民族、其他汉族群体的一个重要差别表现在妇女的服饰上.在汉族的传统服饰几乎消失殆尽的今天,安顺屯堡妇女默默地将其传承着,使得今天还能找子到明代历史的踪迹.屯堡妇女服饰以其独特性独树一帜,不仅成为安顺屯堡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服饰文化景观,本文从文化地理学角度对屯堡服饰景观的构成、源流、变异进行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5.
乾隆年间大小金川的设营置屯政策是随着嘉绒土司地区局势发展而逐步确立起来的。第二次金川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将安置在金川的"降番"、杂谷的部分屯练以及自内地迁来的绿营兵丁、垦民等编入营屯之中,并由懋功协、厅系统实施管理。改土为屯的推行,促进了金川汉、藏、回、羌等多民族共居局面的形成,农业垦殖的进一步拓展和社会治理体系的"内地化"转型,从而在川西北边地的崇山之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屯区社会。  相似文献   

16.
称谓语是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称谓语具有反映某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的功能。本文从父系关系、母系关系等方面比较了英、汉中不同的亲属称谓。并从英、汉民族的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宗法制度入手分析了亲属称谓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张涛 《河西学院学报》2002,18(1):106-110
河西屯庄是具有河西地域特色的民居,河西屯庄存在了近二千年。河西屯庄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价值和民俗文化价值。河西屯庄是西北的“湘西土楼”。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课在我国负有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任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是我国的国情,基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视角分析人教版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中的民族团结教育,发现该教科书立足于国家认同、中华民族及文化认同的一体,展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存在汉族文化视角为主,缺乏中华民族多元起源与融合发展的描述。《品德与社会》应在更高水平的"现代中华民族文化"上构建民族团结教育。  相似文献   

19.
明朝初期,明王朝在贵州大力推行屯田制,采取移民、募民以及徙罪徒到贵州屯田垦荒的策略,民屯遂在贵州形成。大批汉族移民的涌入,不仅给贵州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而且改变了贵州人口中"夷多汉少"的情况,由此带来了贵州经济社会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地名作为语言符号,与文化密切相关。本文从广西"X塘"类地名出发,考察其透露出来的文化特征。广西"X塘"类地名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壮族人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文化心理和社会历史发展,体现了汉族文化与壮族文化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